矿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杂说生活中的钠)

说起与我们生活有关的钠,许多人首先就会想到在所有的食品标签上都有营养成分表,其中有钠的含量一般情况下,表上列举的营养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钠出现在营养成分表中,首先说明钠与蛋白质等一样,也是一种营养成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矿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矿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杂说生活中的钠)

矿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说起与我们生活有关的钠,许多人首先就会想到在所有的食品标签上都有营养成分表,其中有钠的含量。一般情况下,表上列举的营养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钠出现在营养成分表中,首先说明钠与蛋白质等一样,也是一种营养成分。

不过,如今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取得必要的营养已经不很困难,所以,食品营养成分表似乎更有了另外一个用处,那就是警告人们不要过量摄入某一种营养成分。许多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上总列出反式脂肪为0,就是一个例子。列出钠的含量,似乎也有警告消费者不要过量食用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食品中之所以含有钠,主要是因为我们需要在许多食品中放入食盐,而食盐的成分就是氯化钠。

钠是一种金属元素。属的本义是连,连在一起,引申为一家人,一个家族的,所以有家属的称呼。顾名思义,金属的意思是与金银铜铁锡一类的。元素周期表的一百多种元素中,百分之八十多是金属,这可是一个大家族了。

在这个大家族中,钠是化学性质最活泼的元素之一。它是11号元素,比10号元素惰性气体氖多一个电子,像氖那样的惰性气体电子结构对于最外层的这个电子有很强的屏蔽作用,使得原子核对于这个电子的作用小了许多。换句话说,这个电子容易“跑”到较远的地方,这样,钠原子显得很“胖”,也很“松”。

固体的金属是由一个个原子紧密排列而成的,因为钠原子很胖又很松,这就使得钠原子之间的金属键很弱,所以金属钠非常软又非常轻,熔点很低。它可以用小刀像切橡皮一样切割。它的密度只有0.968 g/cm3,比水还小一点。它的熔点只有97.7℃,容易变成液体。

也正因为钠原子最外层那个电子很容易失去,它在空气中就会自动氧化,极容易受热燃烧甚至爆炸。放在水里就会与水剧烈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致使它会浮在水面上剧烈地燃烧。所以,金属钠平时要储放在煤油或液体石蜡中,以避免与空气或水相接触。

这样,金属钠就不能像金银铜铁锡之类的金属一样,做成于人类有用的各种器皿。它的用处主要在化工厂作为强的还原剂而参加化学反应。

我们小时候都在语文课上读到过向秀丽烈士的事迹。向秀丽在制药厂工作,酒精瓶碎了,酒精发生了燃烧,而边上不远处就是放在煤油中的金属钠。向秀丽躺在地上,用她的身体阻止燃烧着的酒精流向金属钠,防止了一次会引起剧烈爆炸的事故,但是献出了她年轻的生命。在那里,金属钠就是在制药的那个化学反应中需要用到的材料。

钠的性质过于活泼,所以在自然界并不以金属单质而存在。它的化合物很多都与我们的生活有关。当然,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也是钠在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化合物,是氯化钠,即食盐。

上面说过,钠原子的最外层那个电子很容易失去,形成惰性气体的电子结构,这是钠正离子,而氯原子正好得到一个电子后也形成惰性气体的电子结构,这是氯负离子。钠正离子与氯负离子整整齐齐地排列堆积起来,形成了氯化钠晶体。

我们在烹调做菜的时候,把食盐放在菜里,氯化钠晶体就溶解在水里,形成钠正离子和氯负离子。二者作用于我们的味蕾,使我们感到有很纯正的咸味。

自然界里存在着的氯化钠,很多是凝结在一起的较大的固体。在溶液结晶如海水或内陆湖水晒盐,也往往产生较大的固体块。在我们使用时,用大块盐粒当然是不方便的,需要把它重结晶并粉碎。

但是被粉碎的细盐,往往仍然是正方体的。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面,在空气中因为有少量水汽,放置一段时间后,平面之间容易粘合,这样,细盐又会凝结成块。这是很糟糕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在临使用前再去把它们粉碎。

所以,人们往往在精制食盐的过程中加入极少量的亚铁氰化钾,使得盐粒不容易凝结,以便于人们使用。

亚铁氰化钾是一种良好的抗凝结剂,有人看到有“氰化钾”的字样有些担心,因为氰化钾是剧毒的。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亚铁氰化钾与氰化钾完全不是一回事,它的毒性极低,对生物的致死量大概与食盐差不多。亚铁氰化钾的另外一个名称是六氰铁酸钾,六个氰基在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面与铁离子牢牢地络合在一起。用化学上的话来说,这是氰基与铁原子的d轨道的相互作用,是比较强的配位键,其强度比氰化钾的正负离子吸引强得多。

氰化钾之所以剧毒,就是因为它在溶液中离解为钾离子和氰基,氰基进入体内后,会与红细胞中的铁离子络合,使它失去输氧的功能,从而引起死亡。而在亚铁氰化钾中,氰基已经与铁离子牢牢地络合了,在烹饪的温度下也不可能再释放出来,或者说它没有能力再去“害人”。所以,亚铁氰化钾很稳定,毒性也很低。完全不用担心用掺有少量亚铁氰化钾的食盐对人体有什么不好的作用,更不会“中毒”。

全世界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允许在食盐生产中添加亚铁氰化钾作为抗凝结剂。因此,网络上有些声称我国用这样的食盐是要自我“灭种”的文章,其始作俑者我不认为是正常的科学质疑。它不是因无知而产生,而是借人们的无知来挑事。

我们需要食用食盐,不是因为我们需要有咸味,而是因为我们身体需要食盐,这才产生了对咸味的感觉。

钠离子和氯离子进入我们的消化道,很容易被吸。钠离子参与了身体内细胞和体液之间的渗透压平衡也参与了体液的酸碱平衡。

我们人的体内是有体液的,比如血液。细胞里要进行很多生物化学反应,需要多种酶,而很多酶都需要钾离子,所以一般而言,人体细胞中钾离子的浓度比较高。如果血液中电解质浓度很低,那么,血液中的水就将向细胞里渗透,细胞就将越撑越大,最后可能会把细胞撑破。这当然是不能允许的。所以,血液中就也需要有电解质,当血液中的电解质浓度与细胞中的电解质浓度相同,各种细胞才能够与血液保持“和平共处”,这样的血液才是正常的。

血液中的这种电解质就需要钠离子等来充当。细胞里钾离子浓度高,而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二者浓度平衡,血液才正常。这样,我们就需要氯化钠,才能够使得体液有与细胞相同的渗透压,这样整个肌体才能够正常。

其次,我们身体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在适当的酸碱性环境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的血液的酸碱度基本上是中性的(pH值约7.4)。但是,我们的身体又始终发生着各种化学反应,产生或酸性或碱性的产物。如果我们的体液一会儿是酸性,一会儿是碱性,显然对身体不利。我们的血液中,需要有防止酸碱度出现大幅度“颠簸”的机制,也就是说需要有酸碱的缓冲溶液。

众所周知,我们的身体需要能量,这就需要把如葡萄糖之类的“燃料”氧化,氧化最后产生二氧化碳,这样,我们的血液中始终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它溶解在水里,一部分会电离成氢离子和碳酸氢根。血液中还有钠离子、氯离子,这样,有这些分子和离子存在,就成了一个控制酸碱度的缓冲液。比如,假定体液中突然增加了一些酸,也就是多了一些氢离子,则缓冲液中的碳酸氢根就能够与它结合,使体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不至于马上提高。当然,这也只是缓冲而已,实际上体液中的酸碱度还是在变化中。真正能够调节酸碱度的,还是要靠两个作用:一个是肺部的呼吸去除二氧化碳,另一个是靠肾脏来排出碳酸氢根等离子,而在肾脏调节碳酸氢根和重新吸收原尿中的水分等过程中,钠离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钠离子参与了保持体液的酸碱中性。顺便说一句,由此也可以看出,所谓酸性体质、碱性体质的说法是荒谬的。

钠离子在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的过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氯离子则还对于胃酸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所有这些,都说明氯化钠确实是我们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当然,这样的需要不仅仅在我们人类,而且在所有的高等动物。

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即使是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摄入太多,就是毒害。食盐摄入太多,引起血压升高,这是没有问题的。

有人发表文章,标题类似于“高血压的源头不是盐!而是它(指钠)”之类的,实际上只是标题党,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虽然引起高血压的确实是钠的超标,但是引起钠超标的主要原因还是食盐。在酱油、酱、面条、面包、饼干等食品中之所以有许多钠,还是因为加入了食盐。

当然,还有一些食品添加剂中也含有钠离子。例如,味精,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小苏打,化学成分是碳酸氢钠;食用碱,成分是碳酸钠;糖精,成分是糖精钠即邻苯甲酰磺酰亚胺钠;作为防腐剂的苯甲酸钠等等。这些化合物中都含有钠离子,所以,在计算每天摄入的钠离子数量时,也应当把它们计入。当然,一般地说,食盐中的钠,是摄入钠数量绝对的“大头”。

由于食盐是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取的营养物质,所以在食盐中掺入一些大家缺乏的微量物质,这是一个好的方法。例如,我们在食盐中掺入碘元素,就已经很多年了。对于绝大多数地区的人们,这样做还是有必要的。

如今食盐的价格放开,市场上食盐品种繁多,对于一般人做菜用盐而言,这些盐差别不大。要注意的事情只是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吃得淡些,少放盐。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国人,现在的用盐数量都超标了。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洗涤剂即除去油污的产品,过去多用纯碱即碳酸钠,后来则用肥皂,其有效成分是脂肪酸钠。现在五花八门的洗衣液、洗衣粉、洗涤灵、餐洗净等等,其主要成分都是各种表面活性剂,而这些表面活性剂多含有羧酸、磺酸、胺基的钠盐。其之所以多用钠盐,还是因为这些钠盐中钠元素的来源,都是来自氯化钠,这是一个地壳中含量很多从而廉价的化合物。

现在我们所用的电池很多为锂电池,锂在地壳中含量不高,从而可能会匮乏。将来如果能够用纳电池代替,那就“前途无量”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