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文豪李渔(文人李渔的维权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由赵景扬编剧、张朝作曲、莽也嘉导演的四幕原创歌剧《芥子园》于11月27至29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故事以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渔为主要人物,从三百年前发生在江南的一场“版权官司”开始讲起,讲到李渔与红颜知己的爱情、也演绎在南京、苏州、杭城等多地周转和盗印贼与贪官污吏们的抗争。
明末清初的一代文人李渔是不折不扣的“畅销书作家”,他支持出版的《芥子园画谱》详细教授中国画中的一片叶子有多少种画法、山石怎样皴染,竹子的风晴雨雪四种状态如何,因而成为一代代画家效法的中国画大纲;李渔写下的《笠翁对韵》是儿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此外,他还是戏曲剧本的创作者和戏曲理论的研究者,他的一部《闲情偶寄》是中国古代戏曲观的全面总结,也是古代文人衣食住行等风雅生活和美学理念的展示,因而被林语堂称作“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
有趣的是,李渔还是一位“反盗版专家”。因为他的戏剧作品太畅销,常有各种盗版作品出现,有些书商甚至直接冠上其雅号“湖上笠翁”胡乱编纂一些书籍谋取利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愤怒:“倘仍有垄断之豪,或照式刊行,或增减一二,或稍变其形,即以他人之功冒为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亚也。”
而针对盗版行为,李渔也说:“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大海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歌剧《芥子园》演绎的就是历史上李渔维护自己版权的这样一场公案:
《芥子园》的第一幕讲述了李渔的《闲情偶寄》在坐落于李渔精心打造的名园芥子园的书屋首发,文人雅士社会贤达欢聚一堂,李渔家班献演《牡丹亭》。就在这样一派祥和中,李渔老友赵声伯从苏州带来《闲情偶寄》被盗印的消息,饱受盗版之苦的李渔罢宴息演,决定星夜兼程,赶往苏州维权。李渔的红颜知己惜别中将达官贵人所赠金钗赠与李渔,补贴姑苏行维权之需。
第二、三幕中,李渔在苏州寓居好友余怀府上,携赃证去道台府告状,道台府师爷百般阻拦,不让李渔一行见官,并马上通知盗印书商赖老板。百般无奈的李渔得雪儿托梦,其好友杭州府台是苏州孙道台的恩师,不妨求助于他。李渔修书,遣十八驿快马进杭城。一月余后,余怀为安慰苦苦等待杭城消息而一月白了头的李渔,设菊蟹宴为李渔散心,李渔借酒痛斥贪官污吏、官商勾结。
杭城好友修书孙道台,罗师爷只得来余怀府告知李渔,并要求李渔家班来道台府献演。五日后,李渔赴道台府等候家班,为了维权不得不强颜欢笑地应付场面。罗师爷的宣判偏袒盗印方,李渔怒而离去,赶回金陵。
《芥子园》的改编歌剧中强化了李渔的爱情线索和他与贪官污吏抗争的戏剧性。该剧的首轮演出由薛皓垠、王晨、刘桐、陈美潭、贾贝利、桑云龙等三组演员担纲。
《芥子园》这部戏是编剧赵景扬2008年6月写成,创作历时七年,后又数易其稿,至2017年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歌剧的项目时已经是第八稿。编剧赵景扬生活在金陵,对于理解李渔有近水楼台的优势。指挥家邵恩据介绍,希望《芥子园》成为中国的真正的室内歌剧,因为芥子园的题材到结构都是一部真正的中国化的室内歌剧。
歌剧《芥子园》中添加的古诗词和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让其具有历史韵味;600年的昆曲化为新时代的歌剧,对寒山寺的钟声的独特和声特性的研究分析也在《芥子园》序曲中有展现。
歌剧的宣叙调一直是中外歌剧作曲家的关注焦点,中国汉语言特有的四声,具有其他语言所没有的特性,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句昆白、韵白就出神入化,作曲张朝在歌剧《芥子园》中没有采用宣叙调的写法来搭建叙事结构,而是采用具有昆曲特点的、北方语言特性的韵白来替代宣叙调,由此,全剧没有采用宣叙调,只采用咏叹调形式,分别有抒情咏叹、叙事咏叹与戏剧咏叹三种,并由一个充满内涵的中心主题将全剧统一在一起,也添加了丰富的合唱、重唱、舞蹈与序曲、幕间曲。
歌剧的演绎中,以男主角李渔的极为安静咏叹调《我为你卸下戏装》开场,固定的三连音音型的衬托下,男高音轻轻地歌唱出与红颜知己乔姬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三首男高音咏叹调《十八驿快马连夜送》是主人公李渔一段辉煌的唱段,描述李渔在对修书去杭州求友人帮助时的满心期待,其中结束的“满目春光百花开”一句在高音C上结束;一段完整的18分钟的《但愿求得天眼开》是由舞蹈音乐、咏叹调、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合唱组成。
唱词中,《芥子园》也没有用大白话,讲述爱情时,用“携手吟诗,并肩观画,举头望明月,低头捉双影”“每日里我与你共倚香枕,每日里丝竹谐同颂佳音”。李渔与贪官污吏舌战时用“升到卅六重天宫,死落十八层地狱”,这样的文辞也让这部歌剧保留了历史韵味。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