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云重建(那个拍动物世界的人)
中国野生动物职业摄影第一人、中国探险协会理事——祁云,因病于2022年6月8日在昆明逝世,享年66岁。
祁云先生的一生,犹如一部丰富、厚重的中国野生动物摄影、保护的巨著,中国探险协会见证和参与了部分章节。
对于野生动物摄影和保护,祁云无疑是一个符号,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一个纯粹、执着的理想主义者,一个真正“不忘初心”的典型。
祁云去世后,在极短的时间,云南广播电视台有关资讯的点击量就超数万。故交、老友,在闻听噩耗后,纷纷作文悼念。
今天是祁云的“头七”。按照中国传统,对于逝者,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通过中探协的创会主席、理事同仁,长期合作拍摄纪录片的朋友和在借调央视期间的领导、搭档,以及祁云的家人,搜集、整理了祁云的一系列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那个拍摄了央视《动物世界》众多剧集,拍摄了《黑颈鹤》《黑鸛》《西藏野生动物》《寻找野骆驼》《哭泣的小马来熊》《珠峰冰塔林》《长尾叶猴》《红斑羚》等系列传世作品的祁云,他的人生,以及他拍摄的这些传世佳作、保护野生动物背后的故事。
让世界记住,有这样一位毕生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野生动物摄影和保护事业的人,殚精竭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纪录与人文财富。
谨以此文悼念祁云先生!
(祁云代表作之一《美丽中国》部分内容:
镜头下的野生动物)
01他的眼里
是铺满了爱与祥和的人间净土
祁云,傣族,1955年出生在云南省思茅地区景谷县的一个傣族村寨,因擅长小提琴、二胡、葫芦丝、巴乌等多种乐器,1975年,考入西双版纳歌舞团,任演奏员(多年后,还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葫芦丝)。1978年,开首次个人摄影展。1980年调入西双版纳群艺馆,专职从事摄影工作。1982年考进云南电视台,在新闻采访之余,开始野生动物摄影,自费跑遍云南自然保护区和全国部分自然保护区,用简陋的海鸥牌照相机拍摄热带雨林中的大象、犀鸟、林麝等珍稀野生动物。
(祁云镜头下的小浣熊 图源:《美丽中国》)
1986年,祁云在青海遇到几位拍野生动物的外国人。他去请教。一位外国摄影师说:“拍野生动物,一需要有钱,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二需要吃苦,要冒险。别看你们中国人多,野生动物的片子你们拍不出来。”这一席话,深深地剌痛了祁云,下决心要拍出中国人自己的、高水平的动物世界。
(祁云镜头里戏水的相思鸟 图源:祁云女儿)
也是在这年,祁云到鄱阳湖拍白鹤,意外地碰上他人生中的"伯乐"——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制片人王洋先生。
都有干一番事业的共同理想,两人携起手来,紧密合作。用王洋的话说,祁云是一个天生的"大自然之子”,只要一到野外,“你就整个抓不住他了。”他能够一天之内,在青海高原的沼泽里找8个黑颈鹤的窝;能够在海拔4300米的地方,背上数十公斤重的器材,在半个小时内爬上500米高的岩壁——与他同去的人,爬同样的坡,却用了整整3个小时……
祁云边拍电视,边拍照片。在《动物世界》栏目担任摄像多年,先后拍摄了《黑颈鹤》《黑鸛》《白唇鹿》《青海野生动物》等作品。其中,《黑颈鹤》不但获得全国电视节目一等奖,还荣获法国“国际鸟类电影节”的"最佳音像奖。《黑鸛》获山西电视节目一等奖。这些只是祁云的部分代表作。
(祁云镜头下的黑颈鹤 图源:《美丽中国》)
1990年,祁云赴西藏,开始拍摄《西藏野生动物》系列片。他用3年时间,累计拍摄了70小时的素材。由于制片人、合作者王洋先生长期带病工作,《西藏野生动物》只精编出6集:《珠峰自然保护区上》《珠峰自然保护区下》《西藏雉鸡》《臧北野生动物》《鳶与鵟》《羌塘野生动物》。受当时条件、设备、身体等多方面的因素,很多想拍的场景和动物没能拍到,成为王洋、祁云永远的遗憾。
从1986年与王洋合作开始,祁云已经在青藏高原整整拍了10年的野生动物。他把30〜40岁这段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雪山、荒原。
1994年,祁云与中探协创会主席严江征先生在北京相识,两人一见如故。从此,祁云进入中探协,出任理事。后来,当中探协在滇池作业,探寻“二战期间飞虎队P40战机”时,祁云拍摄了大量的探测作业纪录片素材和照片,为这一事关中国重大民间外交的历史文物发掘,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档案。
(祁云镜头里的白鹭 图源:《天赐普洱》)
1997年4月,祁云荣获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共同创立的首届“地球奖”。
1997年,祁云拍摄的《鸟的乐园拉市海》,获得全国“98杜邦杯环境好新闻二等奖”。
1999年,祁云受邀参加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支持、 英国探险家约翰·海尔组织的罗布泊野双峰驼科学考察。祁云拍摄的《寻找野骆驼》作品,获得“99杜邦杯环境好新闻”一等奖。2000年,约翰·海尔出版的《绝地野驼》一书,大量使用了祁云拍摄的素材。
(祁云镜头里的野骆驼 图源:祁云女儿)
(图源:《绝地野驼》)
凭着对野生动物、生态环境的关爱,秉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信念,祁云将自己全部的精力、心血投入到野生动物拍摄事业。
英国BBC的《美丽中国》,10集生态问题片《最后的绿岛》,12集区域民族志纪录片《丽哉勐僚》,5集民族志纪录片《景颇族》《海鸥老人》,佳作不断。
他参与拍摄的大型跨国纪录片《新南方丝绸之路(中缅篇)》第二、三集《生命之河》,于2022年5月中旬在云南卫视播出,英语版也将在CGTN播出。
(祁云镜头里的伊洛瓦底江海豚 图源:《生命之河》)
在祁云的镜头里,大多是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和充满爱与祥和的人间净土,但也有人类世界盗猎、残暴对待野生动物的丑恶罪行。这些鲜明的反差,在祁云的镜头里交织,发人深省,也推动着社会各界对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关注。
(祁云作品《云上梯田》)
02蛰伏原野
用生命记录世间生灵
祁云,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作为“中国野生动物摄影第一人”,他一生专注一件事——拍摄野生动物。
借调在中央电视台,拍摄《动物世界》的时候,祁云被同事戏称为"中国第一大傻"。他的“傻”,是指他把使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不讲条件,拼命工作。
(祁云镜头下的盘羊 图源:《美丽中国》)
王洋说,“12亿中国人,真正踏踏实实,十几年如一日拍摄野生动物的没有几个人。而中国还有那么多野生动物没有拍。”
(祁云镜头下的滇金丝猴 图源《美丽中国》)
祁云拍摄野生动物,要拍它的生存、繁衍,一种动物至少要拍一年。一年拍不好,第二年又去,条件十分艰苦,很少有人愿意和他搭档,常常只能独自前往。每个漫长寂寞的夜晚,他就在野外的简易帐篷里唱唱歌、吹吹巴乌。有时,他觉得自己都快不会说话了,就对着旷野,自言自语、大声呼喊。
由于经费紧张,祁云又不愿放弃拍摄,野菜、压缩饼干和方便面就成了他的主要食物。困窘至极,他甚至偷偷卖血。女儿知道的时候哭了,给了他1千块钱——这是孩子积攒多年的压岁钱。据说,当时祁云很吃惊,因为他从没给过女儿压岁钱。
1986年借调到中央电视台,祁云便长期租住在地下室,每天花5元的房费,租的是12个人合住、放上下床的房间,狭小、拥挤、潮湿,条件可想而知。1996年,当央视播出他所拍摄的《西藏野生动物》,也是在街头的小商店里蹭看。
在祁云眼里,野生动物是世间最美丽的生灵。他用心捕捉,用相机记录他所发现的那些真实的美好。他利用一切时间,在野外寻觅野生动物的踪迹,苦苦等待大自然展示自己最神秘莫测、最绚丽多彩的一瞬间——为那一刹那,聚焦……
野生动物始终是祁云镜头里的主角。在他的镜头下,我们分明能看出各种野生动物的喜、怒、哀、乐。
(祁云镜头下的高原鼢鼠 图源:《美丽中国》)
在受困于经费的同时,安全也是一个重大问题——野生动物摄影是国际公认的"最危险的行当",时时刻刻都面临生死威胁。
祁云告诉当时同为中国探险协会理事的邓启耀先生,有一次他在丛林里听到枪声,循声找去,发现猎人刚刚打死一只马来熊。死去的雌熊被捆住手脚,准备运走。它的孩子转来转去,在惊恐的尖叫声中夹着不断的低声叫唤,揪个空子挤到妈妈的怀中,找奶吃。猎人们却残忍地阻止它。过了一会儿,小熊可能突然意识到妈妈已经出事,无助地缩到大树一角,哇哇地哭了起来。
祁云抢拍着照片,猎人们一拥而上,要打他。祁云不断地向他们宣传、解释《野生动物保护法》,却丝毫不能打动这些冷酷的心,不能阻止他们的野蛮行径。最终,他们抬着母熊,拖着悲痛欲绝的小马来熊下山去了。
(祁云作品《哭泣的小马来熊 》 图源:祁云女儿)
祁云心里一直放不下,一直在牵挂这只小熊的命运。
它能到哪里呢?十有八九被弄到“活熊取胆”的工厂。被关在小笼子里,束着铁甲——因为针头要直接插到它的胆里,束住它,才能不抓针头。铁甲在身上戴一段时间后,皮肤会溃烂,惨不忍睹。
祁云说,“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这一切都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我们今天要为子孙后代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作为野生动物专业摄影者,拍摄、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就成了我们的使命。”
他最大的希望是:人类不要在自己地球朋友全部消亡后再醒悟过来。那时候,假如有那么一天的话,地球将剩下人类孤零零的自己!
祁云去西藏拍摄秃鹫。这种猛禽在悬崖上筑巢孵化,为了拍到这一镜头,他将摄像机架在巢内,采用遥控拍摄。每拍完一盒,他必须从山后爬上山顶,用登山绳沿悬崖降下去,用最快的速度换好胶片,再从原路返回。这样上下一次悬崖,要花两个多小时。除了经常遇到狂风暴雨,秃鹫在孵化期间还特别富于攻击性,一旦看见悬崖上有人,就会猛扑过来,用嘴啄,用翅膀或爪子攻击。此时,祁云就得缩紧全身,紧靠悬崖。
(祁云镜头下的秃鹰 图源:《美丽中国》)
为了弄清雉鹑繁殖、孵化的时间,祁云在西藏一座神山的4500多米处,发现一窝正在孵卵的雉鹑。为了不惊扰雉鹑,他每天清晨不到5点就揣上2块压缩干粮,从寄宿的寺庙出发,爬2小时山,赶在天亮进入掩体。每天,只有在雌雉鹑离巢觅食的时候,他才能从掩体走出来,活动一下。为了拍到雉鹑孵卵的全过程,他只能等,在风雪里等,在饥渴里等,在寂寞里等。整整等了二十七、八天,终于拍下4只小雉鹑出壳的全部细节。后来,这些镜头成为6集《西藏野生动物》纪录片中精彩的画面之一。
在拍摄黑鹳时,为了把摄影机架到黑鹳的巢里,好拍摄黑鹳回巢的镜头,祁云从二十多米高的悬崖上摔下去。
在藏北无人区,为了拍摄藏羚羊怎样熬过寒冷的冬天,祁云几近冻死。
遇到单独行动的雄性野托牛,为了拍到近景,他被激怒的野牦牛穷追不舍。
在青海隆宝滩,为了拍黑颈鹤孵卵,他在冰冷的浅水沼泽里,一蹲就是一整天。
(祁云镜头下的斑头雁 图源:《美丽中国》)
最危险的一次是在珠峰,祁云去拍珠峰冰川和冰塔林,被这罕见的冰雪地貌奇观吸引。在这千奇百怪、鬼斧神工、晶莹剔透的冰塔林里,他忘记了孤独和危险,只想将这旷世的奇景摄入镜头。天色已黑,当他抬头看到登山队第三号营地时,他明白此处已接近海拔7300米,达到影视拍摄从未到过的高度。求生的欲望,使他坚定地走下山。冰川挡道,他柱着铝杆攀登;不小心掉进冰缝里,他拉着登山绳,抓住横担在冰缝顶端的铝杆,向上爬。最终,靠着过人的体力和顽强的求生意志,他救了自己。却因支气管破裂,落下后遗症;因雪光剌激,眼睛3天什么也看不见——所幸老天开眼,保住了他做摄影师最宝贵的眼睛。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体力消耗大,普通人到海拔5000米处就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而祁云在海拔7000米还要拍片子。许多人呆几天都受不了,可祁云每年要在此工作8个月以上,并锲而不舍地干了10年。
作为一位世界级的摄影师的祁云,为国外摄制组拍片的稿酬远高于国内,但祁云从不“嫌贫爱富”。几十年来,祁云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数十部纪录片,所获的经济回报很低,但没有人听祁云抱怨过什么。
他常说:“能进山拍摄就够了”。
03与动物亲近相处
是一种缘分
祁云生性乐观,心地善良,无论待人,还是对动物,都充满友善。
上世纪80年代,祁云一直在寻找野生滇金丝猴。在经历了各种磨难之后,终于在云南的老君山,发现了一只落败后形只影单的野生滇金丝猴老猴王——祁云叫它“君山先生”。因为祁云的坚持与努力,起初对人有敌意的“君山先生”来到山下,还进入祁云的帐篷。
祁云每天都会照顾这位“君山先生”,给它抓痒,给它吹巴乌。而这位“君山先生”,听到兴起,会张大嘴,露出愉悦的神情。这样的相处,直至祁云不得不离开此地。“君山先生”也离开村子,返回山林。
(图源:《人与社会》2009年第279期)
中探协创会主席严江征回忆:“他和动物之间有着远超常人的沟通能力。记得初次见面,滇池码头的看门猛犬——小兰,在祁云的一声呼唤后,不到3秒即停止咆哮,并温顺地摇起了尾巴。”
祁云给年轻人也有很多鼓励,说:“拍照的要坚持拍照,写作的要坚持写作,生活的要使劲生活”。
中探协名誉副主席邓启耀在悼文中忆起往事:有次他从野外回来很开心,来《山茶·人文地理》杂志,和我们聊高了,非要充大佬请我们吃饭。去什么地方呢?去廉价自助餐馆,28块钱一人。我们可能刚好“吃”平,他是我们几人的食量。吃饱喝足,到了水果点心的那个环节,光香蕉还要下去七八根。我说你这样吃老板亏惨了,他说习惯了,这样吃一顿可以管两三天。他的肠胃和野生动物差不多了,出去拍野生动物,埋伏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常常两三天不吃不喝。所以我们开玩笑说:“你已经进化为野生动物了。”
中探协理事江明回忆:还记得祁云和我们一起去黑龙江富锦的乌尔古力山,拍摄我们在那里的搜寻工作。他总是那么安静、和善,兢兢业业。
王洋先生是最了解祁云的人之一,他们精诚合作了10年。同吃苦,共患难,获奖无数。
“我记得他跟我第一次从北京坐飞机到兰州,在飞机️上他特别激动,说了好多要跟着我将来成名之类的话,很兴奋。”王洋回忆道,“那可能是他第一次坐飞机️,当时是87年,买机票要介绍信。但是到了拍摄地,他那充沛的体力是无可比拟的。一个下午就确定了5个黑颈鹤巢。我身体一直有病,所以体力差,跟他在一起,我是大脑,他是干重活的。”
(祁云镜头下的藏羚羊 图源:《美丽中国》)
祁云参加评奖,请王洋先生写了一份推荐信。在这封推荐信上,还有中探协创会主席严江征、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DAN、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陈凤学、云南·人与自然基金会会长谭乐水等四位专业人士的一致推荐,也代表着各界对祁云的高度认可。
推荐信的原文如下:
推荐意见
摄影师祁云简介:
祁云同志属云南电视台新闻部记者,从1986年-1996年与我合作,前后共同创作出11集野生动物专题片,其中,《黑颈鹤》、《黑鸛》等先后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奖。
祁云同志热爱野生动物摄影这一“最危险的行当”,十余年来,他默默无闻地出没于深山老林,朴实无华的贡献出全部青春,特别是在拍摄《西藏野生动物》系列片(1990-1995)这一艰巨而漫长的工作过程中,他表现出杰出的摄影才能和勤奋的追求精神。“珠峰旗云”、“珠峰冰塔林”、“长尾叶猴”、“红斑羚”、“藏野驴”、“胡秃鹫”、“野生黄牡丹”等一系列国内乃至世界上首次拍摄到的珍贵镜头令人叫绝,令专家学者叹为观止,令普通老百姓陶醉其间。
为了拍摄大鹫在巢内育雏的特写镜头,他将摄影机架在巢内,采用远距离操控法,但是每拍摄100尺胶片,就必须花两个多小时上下换一次悬崖峭壁换胶片,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作业,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在拍摄器材简陋、工作条件艰苦、缺少赞助单位的条件下,祁云花费了4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西藏野生动物》系列片这部力作,也是他的代表作。
六集《西藏野生动物》系列片为我国影视界填补了一项空白,祁云同志来自大自然,他属于大自然。
推荐人:中央电视台国际部主任编辑 王洋
其他单位推荐人:
祁云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和探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严江征;
祁云同志为遇难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云南·人与自然基金会)——谭乐水;
祁云同志积极为我们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陈凤学;
祁云先生为中国自然摄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视频 摄影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 DAN;
同年,祁云获得首届“地球奖”。云南电视台收到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的祝贺和感谢信。信中写到:全国新闻界仅有8人入围,我们感谢贵台培养了祁云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祁云同志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在人迹罕见的青藏高原拍摄了二十多集珍贵野生动物系列片,弥补了中国影视界的一项空白。从此以后,外国人再也不能嘲讽中国拍不出野生动物片。祁云同志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环境新闻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不畏艰难、不辞劳苦的榜样。
近日,中探协创会主席严江征在悼文中写道:“1994年,经邓启耀引荐,与祁云在北京相识,相谈甚欢,一见如故。细细算来,已经过去28年了。往事历历在目,彩云之南,滇池湖畔,晚风中飘来天籁之音,那是祁云在倾心吹奏着他心爱的巴乌,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如水,如歌。”
(祁云作品《云上梯田》)
祁云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挚爱的野生动物摄影和保护。他不仅是一位旷世卓越的摄影家,更是一位诠释“探索、发现、挑战”中探协SoIgan精神的传奇探险家。他的精神、人格,将连同他的系列传世之作,成为这个时代不可磨灭的记忆。
祁云先生千古!
2022年6月14日 · 祁云先生辞世七日祭
参考资料:
1.《祁云的野生动物之恋》—— 中国西部
2.《为中国野生动物摄影》——中国国家地理
3.《中国第一部西藏野生动物系列片摄制的前后》——中国青年
4.《送别祁云老师,一路走好!》——云南广播电视台
5.《荒野的召唤1997.5.6》——王洋提供
6.《哭泣的小熊:悼祁云》——邓启耀
7.《动物世界》摄影师祁云:用影像记录中国野生动物——中国发展简报 温波
8.《祁云和他的动物世界》——作者不详
以及祁云先生家人、朋友的口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