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红色记忆(桂林红色记忆三)
桂林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首选——桂林百年红传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当北京大中专学校学生,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丧权辱国的卖国行为,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并遭到军警镇压的消息传到桂林,立即为具有爱国传统的桂林学生所响应,于是以进步青年为主体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在桂材迅速地开展起来。
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临桂(桂林县)后,激起了临桂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响,他们纷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声援北京的反帝爱国斗争。五四运动前,受反日救国的影响,临桂(桂林县)各校进步学生就发起成立了“桂林学生爱国会”。在桂林学生爱国会的领导下,全城大中小学校立即行动起来,举行示威游行,并由各校分头组织宣传队,深入街道和各剧院进行讲寅,支持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他们高呼“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势力范围”, “不承认巴黎和约”, “立即释放被拘捕的爱国学生,打倒北京卖国政府”、“打倒北洋军阀”。
老照片上的五四运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
在1919年6月初,学生爱国会选派学生代表粟丰参加中华全国学生联合总会在上海召开的代表大会。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坚持和发展的形势下,为着统一全国学生的组织以加强斗争,全国学生总会在上海举行代表会,决定全国各地学生组织的爱国会、救国会、救亡会或其它种种不同名称的学生会,一律依据新会章改组或改称为学生联合会(简称桂林学联)。桂林学生依照决定,将原有的桂林学生爱国会改组为桂林学生联合会。
桂林学联除去领导抵制劣货等活动之外,还有一个出色的活动就是出版刊物,开展了桂林的新文化运动。学联成立不久,出版了自己的会刊(三日刊),报道全国各地学运的消息和本身的工作。到第二届学联时期,会刊改为周刊,除报道会务和各地学运情况外,侧重于新文化问题的介绍、讨论和新文艺的研究著述。会刊改版后大家有了争鸣的园地,当时在北京出版的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新青年》、《向导》上的文章,也在桂林学联的会刊上转载。这些内容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的刊物,对临桂(桂林县)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尽到了介绍推进的作用,并且对新兴文学——白话文,特别是对新诗歌,起到了拓荒、开垦的作用。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李征凤、谢铁民、苏鸿基等一批忧国忧民和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知识青年分子在临桂(桂林县)涌现出来。他们勇敢地走在运动的前头,成为运动的先锋。他们是桂林学生爱国会的骨干,并在运动中表现出了组织领导才能。五四运动后,他们继续追求理想,探求真理,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临桂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组织者。
李征凤,1914年考入临桂四乡中学校。1917年考取桂林广西法政专门学校。1918年参加学生进步团体"桂林学生爱国会"。"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组织法专学生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当选为桂林学生联合会干事。1921年秋,在法专毕业后,与数十名志同道合的学友创建"新中国学社",秘密研究马克思主义,阅读了《向导》、《新青年》、《人民周刊》等进步杂志,接受革命思想。
1920年秋,另一方面学联中一部分较为激进的人却有了新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组织,这就是新中国学社的诞生。“学社”而冠以“新中国”,是表示“新中国”是大家的憧憬,大家的愿望,也是大家奋斗的目标。但叫“学社”而不叫其它党会,则是表明组织的性质,是学术的而不是政治的。学社以结合同志,砥顾身心,研究学术,参加救国运动为主旨;以平等、博爱、互助、自由为信条;以吸烟、酗酒、赌博、嫖娼为禁例。
桂林市一中(原汉民中学)创始人任中敏先生亲自参加了五四运动,并亲手点燃“火烧赵家楼”的熊熊烈火,这是我们桂林市一中的骄傲。也是桂林人们的骄傲。
任中敏诞生于扬州的一个盐商之家。1918年,任中敏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作为教育家的任中敏,从1932年到1949年,从事中学教育工作。期间在南京创办了汉民中学。抗日战争时期,他率全校师生西撤,行程8000余里,到达广西桂林,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条件下,白手起家,建起新校。日寇侵占桂林前夕,任中敏又率师生撤往黔西,一路种种艰难险阻,自非身历其境者难以描述。就是在这国难当头的境况中,他怀着教育救国的理念,把汉中办成西南地区的名校,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
桂林市第一中学(学校前身是1937年在南京创立的国立汉民中学,抗战爆发以后迁到桂林,解放后更为现名)
如今的桂林市第一中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