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最出名的八首诗(黄庭坚逆境中的一首独出心裁之作)
前言:
“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来须来。”
虞集的相邀之所以这么急迫,只是怕“若待明朝风雨后,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这是对春天有多痴爱,就连送别的祝福里都氤氲着春天的气息。
春来欢喜春去愁,总是不舍,关于春天的诗词,似乎总也绕不开惜春这个古老的话题。
“如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黄庭坚在其《清平乐 春归何处》一词中,把这种惜春之情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殷殷之情,尤其让人心动。
这是一首独出心裁之作,与一般惜春词不同,他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是通过惜春寻春送春的层层情感递进,来抒发对春天的依恋之情,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令人见之忘俗。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如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宋 黄庭坚《清平乐 春归何处》
简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四周一片沉寂,它悄然离去,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如果有人知道它的消息,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没有人知道春天的行踪,如果想要知道,除非问问黄鹂。
可是,那黄鹂千百遍婉转的啼叫声,谁又能听得懂呢?
一阵风起,只见它趁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赏析:这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惜春词,全词以寻找春天的足迹为线索,来表达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依依不舍。
词的上片写时光迅疾,春天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逝,让词人感到十分的惋惜和不舍,惜春之惜油然而生。
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春天到来的时候是何等的热烈,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可是,它离去的时候却又那么的悄无声息,雨打梨花深闭门,只消几个黄昏,春天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来时热闹去无声,时光荏苒,岁月无情,美好的事物总是消失得太快,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感到惋惜的事情。
词的下片写惜春之无踪可以追寻,尘世间寻觅不到它离去的足迹,枝头的黄鹂只顾婉转啼叫,也给不了词人想要的答案,只会让人徒添怅惘而已。
问人人不知,问鸟鸟百啭,正无所适从之时,忽见黄鹂鸟扑棱棱飞过蔷薇花丛,令词人眼前顿时一亮。
四月蔷薇靠短墙。原来时节已经悄然入夏,春天真的走远了,要相见,隔年期,词人莞尔一笑,终于释怀。
惜春之美好,寻春之踪迹,送春之不舍,一首小词,写尽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读来让人心动。
整首词构思巧妙,笔触委婉,层次清晰,意境优美,结语轻柔,余音袅袅,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黄庭坚的这首词作于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暮春,彼时,是其在宜州贬所的第二个年头。
说来让人泪目,写下这首词的时候,词人可能不会料到,自己崎岖坎坷的人生之旅即将在这个边远之地画上句号,终究是等不来下一个春天的。
宋元符元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后诏还被含冤贬蜀的黄庭坚,以受部员外郎召用。
黄庭坚坚辞不就,竭力请求为郡官,后得任太平州知州,岂料上任九天就被罢免,命其主管玉龙观。
宋崇宁二年(1103年),因作《荆南承天院记》,黄庭坚被政敌赵挺之网罗罪名构陷,最后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从而被除名,并押送宜州编管。
宜州就是现在的广西宜山县,地处西南边地,从扬州到宜州,去国千里,花甲之人带着失意的人生,一路艰辛历尽。
霜须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酝觞。虽处荒凉的贬谪之地,人生际遇堪伤,但黄庭坚仍然秉持着一如既往的乐观精神,咏诗作赋,钻研书法,宣教宜州,功齐韩柳。
如果说日子就这样过下去,远离党争是非,静度残年,也是其晚年不错的选择。
可是,他的政敌们见不得他有一丁点的岁月静好,崇宁五年(1105年),又怂恿宋徽宗下诏将黄庭坚转去永州管制。
山长水远,朝廷的诏令还未送达,这年的春末夏初,黄庭坚就因病客死宜州贬所,终老他乡,令人唏嘘。
写在后面:
好时光总是过得太快,就像生命中那些美丽的过往,总是匆匆而过,难以挽留。
惜春,寻春,送春,尽管黄庭坚对春天是那么的执着和热爱,可终究还是没能等来属于他自己人生的那个春天。
但是,黄庭坚又是积极乐观的,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不忘初心,泰然处之,终究是没给自己的人生留下空白。
春天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春天去了,还有夏天,生命里的每一天都值得用心去珍惜,好好生活,不留遗憾,才是人生值得。
人生本多憾事,当以达观处之,这就是黄庭坚这首《清平乐 春归何处》一词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值得品味和学习。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