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局势最全面解析(俄乌局势认知战)
“我们正处于悬崖的边缘,但普京总统还有时间退一步思考。我们敦促所有人参与对话——俄罗斯政府应避免做出对本国造成灾难性错误的决定。”
英国首相围脖截图
北京时间2月15日14时50分,一个官方认证为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围脖账号@英国首相发文,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喊话。该围脖迅速引发中国网友热议,而短短24小时内,@英国首相的账号已吸引超117万中国粉丝的关注。
2月22日,英法美乌俄各国大使馆在围脖上发起论战,网友直呼“有生之年看到国际事务在围脖升堂”,还有网友调侃“疫情原因,乌克兰战争改为线上进行”……
俄罗斯于2022年2月24日对乌克兰发动军事行动以来,中国的围脖“战场”同步打响,相关国家从政府到社会乃至到个人,集中在我国网络社区发声,中国网民关注、讨论的热情持续高涨,围脖视频流量拉满,热搜榜单话题不断,话题阅读量突破十亿。
俄乌局势围脖话题一览
而火热舆论场的背后,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公共外交政策在当代中国的媒介形态迭代,是西方国家“多域作战”、“全域作战”体系中以认知域为攻防重点的“认知战”表现,是针对大国竞争对手而制定设计的一种介于平战之间“灰色地带”的对抗方式,也是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在“文化领域”大做文章,搅乱认知、引导争吵、制造撕裂的“战争手段”。
01
2月22日“乌克兰在围脖发声明”的话题一度冲上围脖热搜第一,这不仅不是什么例外,而是日后的日常基础操作。
“9·11”事件后,特别是阿富汗战争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持续作用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手段的蓬勃兴起和广泛应用,催生出了“平战模糊、兵民一体、内外联动、全域融合”的“混合战争”,也使得“认知战”作为“混合战争”的主要样式,逐步走上了历史前台。
2017年9月,美空军前参谋长大卫·古德芬首次在军事上提出了“认知战”的概念,强调“战争形态正由消耗战向认知战方向转变”,标志着“认知战”开始正式进入美军理论体系,成为其新一轮作战概念创新的思想内核。
“认知战”的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克劳塞维茨强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根本目的是通过暴力手段打垮对手抵抗意志,将己方意志强加于敌,这与《孙子兵法》强调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美国战略家约翰·博伊德曾详细阐述了认知战的内核:
“主要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暴力或非暴力手段制造、利用和放大敌方个体或群体的焦虑、猜疑、恐惧心理,在其内部营造不安全、不确定、不信任的政治氛围,从而有效削弱、破坏、瓦解对手战争意志,致使其全面崩溃。”
以美军为代表推出的“认知战”,力求通过有效控制信息的流质、流量、流向和流速,实现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的无缝融合与一体联动,给敌方制造“看不清、判不明、定不下、动不了”的多重认知、行动困境,最终使其陷入混乱、瘫痪、瓦解的崩溃境地。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指出:“中国互联网的网络社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发布本国外交政策和相关言论等的重要平台”。一方面,这是我国国力日渐强盛、国际话语权日益提升的表现;另一方面,也要谨慎提防西方国家通过公共外交手段侵犯我国,坚决反对“认知战”。
02
消耗战重在实现“大战而胜”,机动战聚焦获得“小战而胜”,而认知战则重点依托舆论战、网络战、心理战、情报战等软杀伤手段,实现“不战而胜”。
中国的互联网舆论环境极其复杂,拥有全球数量最大的网民群体、最大的流量平台,在“认知战”中一定要谨防敌对乱华势力释放的噪音、杂音。
敌华势力深谙国内互联网“流量密码”,热衷于制造敏感话题,尤其愿意在女性权利、文化冲突、时尚生活、跨国交流、历史伤痛等话题上确立“矛盾点”,用见不得人的手段搅乱年轻人认知,人为制造混乱,从而引导族群争吵、撕裂,迫不及待地选边站队,进而从中渔利。
孙副研究员分析,“认知战”在俄乌局势中已经得到了鲜活的展现。有人猜测,披着马甲的“”、“”等势力在围绕乌克兰局势的一系列舆论、舆情中兴风作浪。
在俄乌局势牵动全球舆论关切之际,“来自中国”的“欢迎乌克兰美女、小哥哥来中国”的极端言论却被炒作进乌克兰舆论场。
中国海峡研究院发文
经过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进行信息溯源,该信息经由境外推特平台ID为@MeMeTaiWan的账号发布,再由ID为@Karwan70446933的账号进行英文转译。
之后域名为supchina.com的网站以此舆论为噱头,发布了题为《Some Chinese men express their horniness for potential Ukrainian refugees , to the disgust of netizens》的文章,将所有矛头导向中国网民。
supchina.com网站背景溯源
此信息并未在乌克兰境内引发群体性情绪,但却在乌克兰华人圈广泛传播,并最终流转发布于中国大陆围脖平台,舆论引爆点为围脖ID为I0nGnnn-账号发布信息,获得6万 转发、近50万点赞,这才进入到全球舆论视野。
各国网友同类评论截图
这明显是抱着破坏安定团结的目的,使用无事生非的手段,根据关键议题、关键时间节点精心释放争议事件、“引战”谣言,是敌对势力、不法资本、黑公关联手,让国人散乱、难以缝合。
回溯俄乌负面舆情事件,始作俑者是涉台、涉疆账号,其背后则是台湾相关、疆独势力联手推动、不法资本力挺支持的强大势力。
基于我国智能互联发展现状,“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聚拢了不同圈层、地域、阶层等相当广泛的人群,不仅仅相关国家,相关资本、企业和NGO,以及各类社会组织都将视其为必争之地。”
“要警惕英美等国来自冷战中积累的相关外交经验,这注定了他们绝不会放弃政府外交之外的公共外交这一重要阵地。就我国本土的日常环境而言,一些NGO、智库、媒体甚至饭圈、娱乐公司,都极有可能被相关国家、资本、企业NGO和社会组织所操控,甚至诱导、操纵我国国内舆论、舆情,满足其政府外交、公共外交背后的国家利益。”
要警惕乱华势力以谣言、黑公关、议题设置为工具,“发动群众斗群众”。
要高度关注“认知战”,第一时间甄别、预警谣言,要及时清肃谣言和责任主体,深挖黑手、金主,有关部门需要一竿子插到底,指导社交媒体、监管社交媒体。
03
“认知战”的重要作战手法便是“政治颠覆”。
以敌国民众为实施对象,以网络社交媒体为平台,以杜勒斯“和平演变”的“十条诫令”为指导,通过散布虚假信息、灌输西方价值观、毒化青少年思想、培植“第五纵队”等方式,虚化敌国民族意识和历史认同,破坏其教育体系和生活方式,动摇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基础,激化其民族宗教矛盾和内部政治问题,持续离间其军、政、民关系,不断制造消耗其资源能力的“战略溃疡”,割裂维系其社会稳定、政治信仰与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从而诱发政治动乱,使其不战而亡。
美策动的多起“颜色革命”就是主要例证。
在我国舆论场内,敌华势力正是摸清了一些部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息事宁人的惰政心理,才敢肆意造谣,甚至通过政治构陷制造一例例冤案!
在众多舆论场冤案中,我们看到了敌华势力摩拳擦掌、虎视眈眈,不仅在国内炮制民意、误导舆论,也伺机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无事生非、添油加醋,甚至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的海外水军产业,成为谣言散播、黑公关暴行中的助力军。
“黑公关”之所以横行,就是“耗子腰里别了把枪”,有“保护伞”!国内落后的甄别机制、缓慢的反应机制、不负责任的救济机制,以及唯恐被问责的“官官相护机制”,正是偏袒谣言、制造暴行的“保护伞”!
媒体和有关部门从最初的被蒙蔽、被误导,客观上对于谣言无底线侵害“人格权”的助纣为虐,以及后期出于“自保”的选择性遗忘、选择性无视,彻底地放弃责任、担当,包括迄今都没有任何“独立调查”、“复议”,都说明整个系统工程引发质量危机。
这无疑给了敌方发动“认知战”、“网络战”、“舆论战”的可乘之机!
我国拥有较为广阔的娱乐市场,也有兼具规模与成熟度的粉丝经济。娱乐文化生态,如今是重点关注对象,也是发动“认知战”的重点战场。艺人与行业,必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泛政治构陷”一旦成功,一旦作恶者尝到甜头,潘多拉魔盒打开,这个行业就彻底废了。
行业的落井下石者,以为自己的罪恶可以换来永远的受益。其实,错了。如果构陷成风,今天可能因为赏花,明天可能就因为一件衣裳、一句玩笑、一段恋情被“无情打击”。如果没有法治文明,都缠斗于丛林社会,你狠,你毒,就一定有比你更狠、更毒的。
所以,法治文明才是最根本的保障。无论是最高检的“网络时代人格权刑事保护”,还是公安部“断号行动”、最高法对于“依法行政”相关案件的判罚,都是确保公民合法权利的根本保障。
只有司法的力量,才能推动真正的“组织调查”,以及唤醒“正在赶赴下一个热点的媒体”。
打击黑公关,打击敌华势力,坚决在与公共外交高度重合的“认知战”中捍卫国家利益!坚决不能被以“深度伪造”为基本特征的“加速主义”意识形态策略所影响!
提高认识,及时处理各类制造仇恨的谣言,严查责任人,不要被敌华势力煽动、蛊惑,不要掉进“激进化陷阱”,才能真正打赢互联网阵地保卫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