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四姐玲珑(浅谈尤四姐的深宫缭乱)

尤四姐的古文言情小说在网上评价口碑颇高,有几本以清宫为背景的小说如《世家》、《深宫缭乱》《宫略》等,闲来无事的时候都曾几刷。不难发现,所有写作高手的共通之处就是讲起故事来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但又让你欲罢不能。简而言之就是特别自然,不做作,任何一个情节的发展都是水到渠成,不牵强,不勉强,但好似又有一根线勾着你看完第一章再看第二章,甚至于熬夜只为看到结尾。这几本清宫小说里,没有特别的大喜大悲,有的只是家长里短,尤其体现在《深宫缭乱》这本书里。

其实故事的中心思想提取出来也是小言惯用得很老套的故事情节和元素:强取豪夺,男女主人公由相看两相厌到互生情愫,再到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落幕。是不是很老套?但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呢?且看以下分析:

1. 符合人物设定的语言描述:

一个故事,它的人物之所以出彩,除了作者给我们一个先入为主的外貌描述,初步在我们读者脑海中设定了一个稍显立体的人物形象外,主人公自身形象的丰满大多得益于主人公自身的语言,使这个初模糊的立体形象慢慢地变得立体,有血有肉,并由此把读者完美地代入故事情节,就好像读者亲历了那个时代,亲历了那个事件。这样的作品想不好看都不可能。

我们再看看现在的某些古装电视剧,男女演员梳着不知道哪朝哪代的发型,有的甚至还顶着一头染了色的发,穿着只有现代人才能想像出的衣服在电视里晃,你会感觉这部电视剧好看吗?反正我是不会看的。所以你让古人说着一口现代人才会说的话,这样的古言小说怎么能看得下去呢?(除了穿越剧)。人常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到哪儿就说哪儿的话,是最精辟不过的注解。

如下面这段借由女主人公嘤鸣亲妈之口写的几句关于嘤鸣脾气的这段白描:

侧福晋常说,她可能是和尚托生的。因为太笨,上辈子在寺庙里干洒扫,没有师父愿意点化她。她又不甘心,一个人瞎琢磨,还没琢磨出子丑寅卯来,嘎嘣死了,投胎到了纳公爷府上。

你看这段白描,读起来让人也有吃了一颗枣子的感觉,嘎嘣脆。既通俗形象,又接地气, 一是描述出来侧福晋是一个爽直痛快的人,另一方面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能忍让,能受憋屈,但也有点豁出去的精神,一语概括就是能屈能伸,用现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从而为后面进宫后在一系列的打压下还能坚持下去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又比如另一段:

太后也是哈哈一乐,“我这号人,守了那么些年寡,怎么打发时间?当然是到处收罗闲话!要是照着戏文里头的唱词,我该自称一声‘哀家’,-丈夫都没有,可不得‘哀’吗!再不给自己给自己找乐子,我非得闷死不可。”

这本书中的太后没有太多心机,导致一辈子不怎么得宠,皇帝老公专宠别人多年,最后撇下她先去。 这种人可不是得想开吗?要不怎么能熬死皇帝老公?透过这段话,这个太后不就是个没有心机容易满足知足之人吗?!我有时也会乱想,你说古人,除却古人的身份,他们还不是像我们现代人一样的吃喝拉撒吗?古代的皇宫不也是如此吗?皇宫虽说大,难道里面每个活着的人过得都是如在云端的生活,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她们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不就是一个过得悠闲且自在的老太太的晚年生活吗?没事聊聊八卦,说说东家长,话话西家短,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2. 女主人公的人设:

在尤四姐的小说中,很少看到傻白甜的女主人公。作为一个读者我自己都会经常困惑,这些傻白甜怎么会在现实世界里生活着?亿万总裁喜欢傻白甜,而且还专情?脑子进水了都不带这样的。哪一个不是猴精猴精的,凭着钱把众多女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你说玩腻了,找一个傻白甜的调剂一下味口还有可能,叫他一辈子对着这样的人,他那一手拨拉地哗哗响地算盘是白打的?实在是难以理解。

经由此一反衬,就特别喜欢尤四姐小说的中女主人公人设。在这部《深宫缭乱》里,女主人公出身富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级别很高的官二代,但不是正儿八经的嫡女,而是由侧福晋所出。这样的出身注定了她必须有些小聪明,有点长袖善舞,会藏而不露,不仅会明哲保身,还会为自己挣点额外利益,如不带累自己的生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生母保有现在的身份位置,要不然别说生活得好,就连生存都有问题。 这样的人到一个更为复杂的环境一定为审时度势借力而为。这样故事情节才能得以顺着正常人的思维合乎逻辑地发展下去,并且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不会倒胃口。

如知道可能要入皇宫作继皇后,而自己又不想去宫里,打定主意赶在宫里开口前,赶快把自己的婚事敲定。就有了下面这段:

她轻拍了拍侧福晋身上的被褥,说:“奶奶别哭了,事儿还没坏得那样呢。皇后娘娘才崩的,皇上百日之内绝不会选秀,也不会册立继后。只要宫里没有明确的示下,咱们满了三十日就和海家把事办了。我去和海银台说,过了礼就成,不用大肆张扬,两家一处吃了喜宴,这个婚就算结成了,您看好不好?”

你看这个是不是特别有主意,绝不是逆来顺受的主?你说在皇帝看惯那些特意逢迎只会温言软语的妃嫔们,突然冒出来这一位,会不会有点心动?

尤四姐玲珑(浅谈尤四姐的深宫缭乱)(1)

3. 写作者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

写长篇小说真的是得有一定的丰厚的文化知识,才能在写作的时候做到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特别是古言,涉及到太多的风俗习惯礼仪文化人文知识。看尤四姐的文,特别能体会到这点。在深宫缭乱这本书里面,一开篇就涉及到皇后的离世,一章章看过来,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我们在学校的历史课本书上所学不到的,有白事就有红事,还有那个时候的婚事流程,也都有呈现。所以除了男女主人公的事情之外,如果有注意到这些细节,也是可以了解到不少知识的。中间还有各种节日,如中秋、冬至、过年的习俗。这绝对是了解古人的一个窗口。

所以我从来不反对看杂书,特别是质量高的杂书,杂书也有杂书的优点,里面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尤四姐的书,总比没事玩游戏来得更实惠一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