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日本的所谓县民性)

地域文化,这是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当然,有时候也比较敏感,因为这容易跑偏,然后扯到地域歧视上,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中国网上不就流传着一堆:哪个省的人怎么样怎么样,哪个省最能喝酒,哪个省的人最幽默,哪个省的人最会做生意…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当然了,这种东西也就是看看而已了,因为咱们中国有一个情况:中国太大了。如果以省作为单位来分析一个地方的人,这实在是太宽泛,很容易有失偏颇,咱们一个省放在外面那很可能就是一个大国的体量啊(比如四川,一个省近亿人,近50万平方公里)。但如果以地级市呢?这就太多了,300多个呢。

而且,中国自古是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员都是由中央委任,而且一般不会有本地人当本地首长的现象(南人官北,北人官南,避免以权谋私),人们对“国家”这个整体的认同感比对“家乡”要强大很多,所以中国这种地域性相对更稀薄。

而咱们的邻居日本,也有这种“地域标签”式的说法,现在日本的一级行政区主要是县(日本的县和中国的县不一样,日本是县管理市,和中国相反,不过日本的市和中国的地级市也不一样,日本的市通常就是城市市区本身),所以日本人管这种特性叫“县民性”

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日本的所谓县民性)(1)

日本的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但全国分了43个县,还有一个道,一个都,两个府,一共47个一级行政单位,所以日本的一级行政区的人口和面积规模通常就是中国一个地级市,这范围就小得多,也因此日本的这种“县民性”针对性更强。

而且,日本古代的集权程度很弱,明治维新后中央政府强大了一阵子,二战后又在美国的督促下搞了个地方自治,所以日本人的特性是:对于自己的家乡(古代则是藩)的认同感更强。

一直到现在,日本的各个都道府县都有自己的县(都道府)的旗帜和歌曲。

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日本的所谓县民性)(2)

日本福井县县旗,在日本地方设计旗帜没有太大的政治敏感性

所谓县民性(日语けんみんせい),指的是对日本各都道府县的县民气质、行动倾向的族群刻板印象。“县民性”其实是一个比较新的说法,原本是用“国柄(お国柄)”等词汇(现在有些日本老人都喜欢这么用,因为日本废藩置县历史很短,只有100多年)。

这并不是新起来的概念,日本所谓的“地域性特色”观念由来已久,甚至还有官方调查,日本战国时代竟然搞了本《人国记》,记载当时令制国各地(当时的令制国和现在的县很像了)的风俗、气质的差异。而著名武将武田信玄竟然参考这里面的内容进行作战。江户时代初期,还出来了精装修订版《新人国记》,以备决策者参考。

至今,日本一些公司至今经常根据所谓的“县民性”来安排商业活动等。

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日本的所谓县民性)(3)

日本有不少的电视台都基于这个方面来做一些搞笑的综艺节目(搞笑的是日本人分得更细,不仅按县分,有时候甚至还从县往下接着细分,比如东京都各区),这里面啊,东京人和大阪人互怼,东京都各区的人也是争先恐后地“夸己损人”。看着确实很有意思。

日本有哪些特有的“县民性”呢?有些喜欢日本流行文化的人都知道了,比如秋田产美女,大阪人很有小贩特性,并且有对抗关东圈的心理,长崎人很“洋气”,萨摩人很豪爽,东北地区的人则喜欢偷奸耍滑…

但也有大家不太熟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吧,蛮有意思的,比如有一句谚语“京男配京女”,这是啥意思?就是说男人要有男子气概的江户(就是东京)子、女人要美丽贤淑的京都女性。

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日本的所谓县民性)(4)

日本搞笑综艺节目,东京世田谷区居民自认为档次高

还有,比如山口县的人热衷于政治(内阁总理大臣辈出,日本第一);兵库县存在感薄弱(这个有点像我国江西,江西人民很喜欢用“存在感低”自嘲);奈良县的人自带佛性(对的,当年鉴真大师修唐招提寺的地方);熊本县的人爱好嚼舌根;宫城县的人都是“伊达者”(喜欢穿华丽的服装)…

怎么评价这种行为呢?应该大方的承认,各地的情况确实有差异,由于受不同的历史、风土、地形、气候、人口、产业等因素的影响,各地人也确实有不同的特性。虽然也有句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但群体特质这个东西也确实客观存在。但是,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所以这个世界才更有趣,不是吗?

当然了,用这个当综艺节目的材料,用这个来互相调侃都没什么问题,但是,要注意,这个也不一定准确,毕竟人除了共性还有特性嘛,而如果上升到地域歧视上,那就更是无理取闹了。

作者:云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