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三十六计是个奇谋妙计(常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为什么说三十六计是个奇谋妙计(常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1)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集韬略计谋之大成,不仅对前代的兵家谋略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而且结合《易》理予以哲理性、创造性的发挥,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为什么说三十六计是个奇谋妙计(常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2)

“中华谋略经典”《三十六计》,岳麓书社出版

“三十六计”的说法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传载,南齐大司马王敬则起兵造反,齐明帝父子在宫中听说叛军即将杀到,仓皇欲逃。王敬则得报,说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檀公”指的是南朝刘宋的大将军檀道济,其人以多智善谋而闻名,曾与北魏军作战,在粮草不继的困境中,以“唱筹量沙”的逼真表演迷惑对手,最后全军而退。这里的“檀公三十六策”,显然不是书名,而只是形容檀道济的足智多谋,“走是上计”也并非其中一个计策,而是讥讽他最擅长的是逃跑。

至于将“三十六计”作为书名,史乏明载。

为什么说三十六计是个奇谋妙计(常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3)

作为一部影响广泛的谋略学专著,《三十六计》有以下特点:

其一,它围绕“兵不厌诈”这一军事斗争的普遍原则展开对军事谋略的探讨。

全书的核心是一个“瞒”字。关于这一点,目前研究和评点的学者中,只有于汝波和于泽民两位学者加以关注,他们明确指出:“综观三十六计,其中心正是一个‘瞒’字,即全书都是讲如何诳骗的谋略。换言之,其余三十五计大抵是对‘瞒天过海’的分条论述。所以,此计具有总领各计、发凡启例的作用。……‘声东击西’‘暗渡陈仓’‘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偷梁换柱’等,从本质上说,都属‘瞒天过海’之术,但其‘瞒’的方法各有不同,内容各有侧重。”(于汝波、于泽民《三十六计解说》,第18—19页,金盾出版社1995年版)

所谓“瞒”,就是进行战略欺骗、战役欺骗、战术欺骗,在用兵方向、兵力部署、战争时机选择、战法运用以及兵力兵器的使用上出其不意,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做到“不可胜穷”,从而欺敌、误敌,造成敌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措手不及。

其二,探讨了谋略的本质和规律。

《三十六计》一书的作者在《跋》中明确指出:“三十六计者,对战之策也,诚大将之要略也。”而且认为对战之策虽“变化万端,诙诡奇谲,光怪陆离”,但并非不可捉摸,而是“有一定之规”的。至于这个规律,该书在《总说》中就做了总结与概括:“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即谋略是无穷的,客观规律中蕴含着谋略(术),谋略根植于客观规律之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其间就包含着谋略的运用,这种认识方法和态度,无疑抓住了谋略的基本特征,揭示了谋略的本质,即所谓对策、谋略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而是在把握战争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

基于以上思想方法,《三十六计》不但对前代的兵家谋略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而且结合《易》理给予哲理性、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在中国兵学思想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比如,《三十六计》中不少精彩的见解,就发展了前代兵家的谋略思想。如第二计“围魏救赵”的按语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故筑堰。”这就对孙子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的思想做了进一步阐发;第四计“以逸待劳”的按语说:“兵书(指《孙子兵法》)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是对孙子“致人而不致于人”思想的阐发。第三十一计“美人计”说:“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第十九计“釜底抽薪”说:“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均发展了《六韬》不以实力相拼,采取各种手段以柔克刚的“柔武”思想。

为什么说三十六计是个奇谋妙计(常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4)

其三,力求对军事谋略进行总体把握和分类。

从结构上看,全书先是《总说》,然后是三十六个计策,并将其分为六套: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而这六套从性质上又分为两类,其中胜战计、攻战计、并战计为优势之计,敌战计、混战计、败战计为劣势之计。每套之中,有首尾次第,各套前后顺序也有精心安排,每计又分计名、计文、按语三个部分。当然,这种结构缺乏一定的内在逻辑性,未能形成严密的体系,有些分类不够专业,计与计之间在含义上也没有严格的辨别与界定,甚至还有重复雷同之处,有些计名名不符实,比较牵强,等等。但无论如何,它毕竟反映了作者构建军事谋略体系的努力。

其四,重视兵法与哲理的辩证关系,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三十六计》每一计的计文,一般是先讲兵法(即“计”),然后引用《易经》之语加以佐证,即“计”(兵法)是《易》理的具体运用,《易》理则对“计”的哲学依据和原理加以揭示。如此系统地以《易》演兵,推演兵法刚柔、奇正、进退、攻守、彼己、虚实、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的相互转化,颇具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色彩。

为什么说三十六计是个奇谋妙计(常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5)

其五,表现形式通俗易懂。

《三十六计》在运用《易经》的哲理对兵法进行阐发和推演时,摒弃传统兵法的叙述方式,其对战争理论中其他重大问题如战争观、军队建设、作战指挥原则、战略战术等重大问题几乎不予涉及,也不去探讨战争指导规律,而是别出心裁,删繁就简,就事论事,重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表现形式上,书中所列各计的计名,如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围魏救赵、以逸待劳、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等,或为中国历史上著名且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或采用戏曲、小说中常见的成语、俗语,并用浅显和附有例证的按语,对各计的奥妙加以解说,从而以通俗、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深奥的兵法原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非常简明实用,让人们在欣赏这些易懂好记的兵法箴言时,能够更好地领会军事谋略的真谛。

因而,此书一经发现和刊布,就广为流传,为社会各界所喜闻乐见。

本文节选自岳麓书社“中华谋略经典”《三十六计》前言,作者黄朴民。

为什么说三十六计是个奇谋妙计(常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6)

为什么说三十六计是个奇谋妙计(常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