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如何破局(东北振兴需正视三大掣肘性因素)
近期,东北经济困局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东北问题”的根源是营商环境的持续恶化。然而,笔者研究发现,营商环境恶化实际上是东北经济困局的一种表象,是结果而非原因。之所以出现营商环境恶化这一结果,是因为“资源诅咒”、劳动力外流和人口老龄化、体制机制滞后等掣肘性因素的存在。东北要实现振兴,需正视与解决好这三大掣肘性因素。
东北地区遭遇投资资本“用脚投票”
在讨论东北营商环境恶化的原因前,首先来看一下资本逃离东北的现状。2016年1-9月,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28.9%,大幅低于全国投资的整体增速8.2%。在东北投资持续萎缩的趋势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民间资本纷纷撤离东北地区。2016年1-9月,东北三省民间投资累计额为1.594万亿元,下滑幅度达30.1%,显著低于全国民间投资整体增速(2.5%),也大幅低于东、中、西部地区的民间投资增速(参见下图)。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东北地区整体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大幅下滑,已经成为全国投资持续低迷最关键的下拉因素。
事实上,“用脚投票”的不仅是国内民间资本,还包括境外资本,这一趋势在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辽宁省表现得比较突出。截至2014年末,整个东北三省256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存量中,辽宁省为1986亿美元,占比高达77.6%。然而,近年来辽宁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增速直线下降,2014年和2015年辽宁省吸引外资规模同比分别下滑了5.6%和34.4%。从横向比较来看,辽宁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由前两年的大幅高于全国整体增速到近两年显著低于全国整体增速(参见下图)。辽宁外商直接投资的萎缩,也拖累了全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增速。
解析东北营商环境恶化之深层次原因
营商环境的恶化,原因是多方面,但从东北地区的情况看,主要是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本外流和体制机制滞后这三大深层次原因在发挥作用。
首先,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东北地区陷入了“资源诅咒”。“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得要慢。东北三省作为中国“地广人稀”的重要地区,其极为重要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肥沃的土地资源使其成为计划经济时代和经济结构重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重心。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整体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时期,依托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地区,如东北、山西、内蒙古都纷纷陷入转型发展的困境。一般而言,“资源诅咒”现象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资源部门的扩张造成制造业萎缩,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资源型产业扩张必然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三是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不健全,必然导致资源部门寻租和腐败行为发生;四是资源日益枯竭和资源过度开发,必然会加大生态环境压力。这四个方面在东北地区都有所体现。
其次来看东北的人力资本外流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早期的“闯关东”和开发北大荒时期,东北地区曾是人口净流入地区。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外流趋势突显,使得本已较为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雪上加霜。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东北三省人口净流出累计达200万人,近年来这种趋势仍在持续:2015年辽宁、黑龙江的常住人口分别是4382.4万人和3812万人,比上年分别下降了8.6万人和21万人。外流的人口中,大部分都为年轻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这使得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本供应,难以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
最后看一下东北地区自身的体制机制障碍等制度性因素。客观来讲,东北地区体制机制、法制化、市场化程度,始终落后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这一状况使得东北地区面临两大严峻问题:其一是东北地区的资金筹集成本高于其他地区,早在2015年8月,辽宁省地方债成为全国首个流标的地方债,在地方债发行利率逐渐放开的趋势下,东北地方债的利率上浮频次和幅度也都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其二,各级政府部门行政人员对外来资本和企业的“吃、拿、卡、要”现象比较严重,这使得区域外企业家和资本对东北地区“敬而远之”。
综上所述,要真正实现东北地区振兴,成为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头羊,不仅需要政策倾斜,更需要东北各级地方政府正视上述三大掣肘性因素,避免东北地区的资源诅咒、资本和人才外流、经济下滑进入一个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
(作者:黄志龙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