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真实存在吗(严谨考证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是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成语。小学的课本上我们都了解过这个故事。
大部分人看待这则故事,更多时候是当作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看待。
但笔者告诉你,这则故事其实有可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你会相信吗?你也许第一反应是胡说八道,这个成语中提到了“龙”这么一种传说中的生物,怎么会可能是真的呢?
别急着下定论,请耐心看完再作判断。
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这一则故事是能够在历史上找到原型或者出处的呢,还是是纯粹杜撰出的寓言?
“叶公好龙”可查证的原典,最早见载于西汉刘向的《新序》中:
《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那么历史上是否确有“叶公”其人,而“叶公”又是何许人也?
《史记》中的陈杞世家、楚世家有以下记载:
二十三年,楚之白公胜杀令尹子西、子綦,袭惠王。叶公攻败白公,白公自杀。
月馀,会叶公来救楚,楚惠王之徒与共攻白公,杀之。惠王乃复位。
楚惠王时期,国内发生叛乱,而叶公则帮助惠王平定叛乱复位。那么,这么一位有着巨大功绩的叶公是否就是“叶公子高”呢?
叶公
在五等爵制下,叶公的“公”应该是他的爵位,如果没有具名,那么这个叶公也有可能是“叶公子高”的爷爷辈或者孙子辈的人物。
在《全上古三代文》中有这么一句简短的记载:
沈诸梁:诸梁字子高,楚叶县尹,故称叶公。白公之乱,入兼令尹司马。事平,归老于叶。
身份的谜团解开了,“叶公好龙”的主角,就是这位平定楚国内乱,乃至于当上令尹的响当当的大人物。
这么一个真实的人物,给叶公好龙的真实性增加了不少。但如果笔者要是说传说中腾云驾雾的龙是真实存在的,你肯定会觉得笔者在扯淡,笔者也觉得扯淡……
所以,抛开西汉后的神化与神秘主义的面纱,来探索探索先秦时期的龙,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先来看几张图片
龙字的古文写法
甲骨文看起来是一种具象化的描写,金文则看起来更加抽象化。
如果不加以解释,你会把这认作什么呢?想必是当作鳄鱼纹来看待了。
但事实上,图一是商代龙形觥的纹样摹绘图,图二是龙形觥原件。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这“龙纹”和鳄鱼居然别无二致。
从上图中可以发现,先秦时代的龙纹与有汉一代的龙纹都是有着差异的。汉以后的龙纹,更多的呈现的是一种腾云驾雾,活灵活现,似乎能够翱翔于天的形象。而先秦时期的龙纹则显得呆滞,笨重许多,更加接“地”气,看起来是一种真实的爬行动物的存在。
那么先秦的龙,可能是扬子鳄吗?
其实不然,扬子鳄一般身长1-2米,且是鳄鱼中性情最温顺的,虽说体型不小,但也达不到被崇拜的地步。
扬子鳄
你可能会有疑问了,中国大地上,除了扬子鳄,也没有其他品种的鳄鱼了啊?
其实,上古时代中国的东部,南部滨海部分和部分内陆区域,生活着一种今日也濒临灭绝的,少量生存于东南亚的鳄鱼——湾鳄。
湾鳄是各品种鳄鱼中体型最大的,普通者4-5米,成体则有7米,而已知最大的可达10米长,性情凶残,可食人,作为古人的一种崇拜对象,一点也不为过。
湾鳄
而叶公所处的春秋时代,包括殷商年代都是古气候的温暖时期,符合湾鳄的生存条件。古气候总的趋势是由温暖向寒冷变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长,一次比一次冷。
而隋唐迎来了又一个温暖期,但达不到在湾鳄在内陆生存的条件。于是在晚唐的岭南,韩江(旧称鄂溪)出现了独有的湾鳄泛滥而食人的现象,被贬潮州的韩愈也写下了著名的《鳄鱼文》。
那么“龙”这么一个可能是用于形容湾鳄的词,又是怎么神化的呢?
这可能还需要从汉高祖刘邦出生的记载讲起: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此时湾鳄应该已经由于气候的变化在内陆消失,原先的“龙”更多的变为了一种知其名不见其状的存在。
经过民间流言的发展,龙已经神化为了一种神通广大,可以腾云驾雾的生物。相应的,随着人们口中流传形象的变化,龙形纹饰也从商周时期的,我们看起来像如今所说的鳄鱼的纹路变为了如今所说的龙的形象。
司马迁
太史公著史,必然要考虑到刘邦出身的问题,此时汉武帝已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核心思想之一。
不管了为了美化刘邦的出身,赋予他这么一个“龙子”的形象,还是说为了反映“天人感应”,突出汉承秦的合理性,将这么一种在传播过程中神化,抽象化生物添加到刘邦的出身中,都是十分合理的。
由此,这么一种经过神化的龙,便与皇权初步结合,并且越发变得无所不能,充满神秘感,并且在“天人感应”思想的指导下,龙越发地活跃于史书之中,成为了“刷政绩”的好帮手。
而后的那些典籍之中关于龙的描述,也多半是附会的讹传,例如:
《尔雅翼》:龙者鳞虫之长。玉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这《尔雅翼》并非是成书于战国,两汉之间的《尔雅》,而是宋人所著,而在原书《尔雅》之中,也根本没有关于龙的描述。
而先秦的史料对于“龙”是如何描述的呢?
见龙在田。(易·乾卦)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坤卦)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如果不把“龙”看作是那么一种经过神化的神秘生物,而是看作湾鳄的话,这些先秦史料的记载也就变得再朴素不过了,不仅见“龙”,豢“龙”,御“龙”有可能,《左传》后面记载的吃“龙”肉也完全的合理。
刘向的《新序》也并非是最早记载“叶公好龙”故事的书籍,据考证《申子》与《庄子》中都有过记载,但却轶失了。
而先秦的古籍又记事简略,语言简练。所以不难想象,在原载的故事也许中并没有“龙闻而下之”的语句,而是在编撰的过程中为了使故事更丰满而根据西汉时已经讹传的龙的形象而补添上的。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叶公好龙”真实发生过的合理性:
叶公崇拜这么一种在先秦时代被称作龙的湾鳄,喜欢以它为原型所创造的纹饰与雕刻,但在某一天叶公于住宅附近真正见到这么一种数米长的庞然大物而又极为凶残受人崇拜的动物时,不免畏惧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也就毫不意外了。
毕竟,虽然笔者也喜欢虎豹之类的猫科动物,但要是把笔者搁它们面前,可能也爱“不动”了~
以上,可以算是笔者的一个猜测,推想与脑洞,不是定论,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喜欢,别忘了点赞转发关注,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