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性取向问题(女儿的同性取向缘何而来)

今天督导案例中的案主是一个女同,她短短二十年的人生充满着暴力、欺凌、绝望和愤怒,数次与死神擦身而过,人生脚本简直就是熬鹰人所写。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性取向问题(女儿的同性取向缘何而来)(1)

案主的父母都是高校行政从业人员,母亲对她的学习成绩看得比命重,考分稍低一点就会把她暴打一顿,几乎逢考必打。但每次被打,她内心都暗自高兴,一来可以缓解成绩不达标带来的内疚,二来若是父亲亲自上阵,她只会更惨。

她的父亲继承了爷爷打奶奶的衣钵,长期酗酒,脾气火爆,下手狠重,一次一巴掌就把母亲从客厅扇进了她的房间。看着满脸是血浑身啰嗦的母亲,她再也忍不住了,冲到父母之间,恶狠狠与父亲对骂。

从此只要母亲挨打,她都会去挺身而出主持公道,她觉得这也许是她成为女同的一个原因。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性取向问题(女儿的同性取向缘何而来)(2)

缺爱的孩子容易早恋。初二她和一个年长她9岁的女孩恋爱了,这个女孩被男人强暴过,身体一直孱弱,她们感情很好,可几个月后一场突发的心脏衰竭带走了她的初恋。同年,最疼她的姥姥也去世了。

那个冬天,两个最亲的人都走了,她的眼里失去了光,心被凿出了两个巨大的空洞。

更黑暗的日子在初三来临,校园霸凌找上了她。经常被同学堵在厕所和操场凌辱。几年后当她在咨询室里回忆起刀在眼前晃,几次差点被破相的经历,提起来的不是恨,而是羞耻感。

她回家寻求父母的帮助,也许是因为女儿拉拉身份的羞耻感,最应该保护她的父母选择性眼瞎,不相信她的遭遇,反过来指责她不会处同学关系。她只能隐忍,在学校夹着尾巴做人。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性取向问题(女儿的同性取向缘何而来)(3)

高中起她性情大变,高一入学就高调地找了一个御姐范的女老师恋爱,性格不合分手。高二开学她又处了一个女友,被绿后痛不欲生,第一次尝试在学校割腕自杀。

她被救护车送去了医院,外科转精神科,那一年她被诊断为中度抑郁,后来发展成双向情感障碍。

但父母不相信医院的诊断,认为言过其实,休学一年后,想方设法让她复学参加了高考,考了两年,终于考入了一所大学。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性取向问题(女儿的同性取向缘何而来)(4)

大一是她最疯狂的一年,那一年她交往了100多个女朋友,全都发生过性关系。咨询时谈起那些时刻的情绪体验,她有些诧异自己全然没有一点情感上的记忆。

确实,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的事件,她的情绪都是隔离的。

大一她玩滑板,与一辆汽车擦身而过,狠狠摔飞在地,跌得皮开肉绽,白色骨头都出来了,但她一点也没感觉到疼痛。在等救护车的20分钟,她悠哉游哉打完了一局手机游戏,自己提着断脚,蹦跶着上了救护车。

大二又一次恋爱失败后,她再次割腕自杀,被同学发现,送往了医院,学校要求她休学治疗,父母终于承认她病了,无法正常应对学习和生活。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性取向问题(女儿的同性取向缘何而来)(5)

咨询时她自己也发现,当人生中那些难熬的时刻到来,她的应对方式无非酗酒,抽烟、滥交,纹身、自伤……

虽然身体一年年长大,但她的心智化程度还停留在初中阶段。

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她都想置自身于死地。她还有两次出车祸,与死神擦身而过的经历。

上小学时全班春游,同学们兴高采烈在车上聊天,突然一棵大树把她乘坐的大巴车一劈两半,所幸当时无人员伤亡。

上中学时与一个发小走在街上,突然她感觉发小从后背抱住了她,两人一起飞了出去,她当场失去了意识,醒来后她发现自己只是擦伤,发小当场身亡。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性取向问题(女儿的同性取向缘何而来)(6)

家暴、霸凌、车祸、生离死别,她短短的生命中经历了太多自身创伤和替代创伤。尤其因为亲近的人一而再地离开,她身上表现出很强的死本能和分离焦虑。

把她的症状与过去的经历结合起来,不难看出早年糟糕的养育环境,父母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方式,让她形成了以分裂、否认、隔离、逃避为主的防御模式。

来访者的重要他人中没有一个理想客体,她没有办法形成清晰的身份认同和整合化的人格。她的自我是碎片状的,边缘性人格的特征在她身上已很明显,尽管表面上她大学人际关系很好,甚至很热闹地与多人有性交往,但内里却是弥漫的空虚感。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性取向问题(女儿的同性取向缘何而来)(7)

督导师分析认为,来访者内心埋藏着对母亲深深的失望。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在抵抗来自母亲的期待;而她不断自残、自伤则是受死本能驱动,潜意识里是在报复父母;同性倾向或与乱伦焦虑有关。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身境遇和生命中内在动力相互交织而成的。督导老师指出,这样的来访者是“咨询师杀手”,要谨慎地诠释她早年经历和症状间的联系,一点点帮助她整合感受和情绪,整合自我,整合人格,这是精神分析的视角。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性取向问题(女儿的同性取向缘何而来)(8)

而按照后现代的观点,不同人的生活样态,有时候不是简单的好或坏的区分。换一个维度去看,从她的人生故事中,可以读出一种”向死而生“的意义和价值,咨询的方向是帮助来访者完成她想要的人生脚本,活出她自己。

同时,咨询师要保持对安全的防范意识,定期敦促她按时就医和服药,这样特殊的个案尤其需要医生、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合力。

我是@心理医生文以疗心——煮字为药,愿每一篇小文都带来疗愈的微末光亮。原创不易,欢迎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关注、点赞、留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