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克氏病的侵袭部位(马立克氏病也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马立克氏病也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B群疱疹病毒是引起本病的病原体马立克氏病的潜伏期比较长,一般在受感染后几周后才出现症状,随即开始零星死亡,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马立克氏病的侵袭部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马立克氏病的侵袭部位(马立克氏病也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马立克氏病的侵袭部位

马立克氏病也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B群疱疹病毒是引起本病的病原体。马立克氏病的潜伏期比较长,一般在受感染后几周后才出现症状,随即开始零星死亡。

1病原

鸽马立克氏病病原属于疱疹病毒的B亚群(细胞结合毒),共分三个血清型:血清1型,对鸽致病致瘤,主要毒株有超强毒(Md5等)、强毒(JW、GA、京?1等);血清2型,对鸽无致病性,主要毒株有SB/1和301B/1等;血清3型,对鸽无致病性,但可使鸽有良好的抵抗力,是一株火鸽疱疹病毒株(HVT-FC126株)。该病毒能在鸽胚绒毛尿囊膜上产生典型的痘斑,卵黄囊接种较好。能在鸽肾细胞、鸽胚成纤维细胞和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产生痘斑。完整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便和垫料中的病毒,室温下可存活4~6个月之久。细胞结合毒在4℃可存活2周,在37℃存活18小时,在50℃存活30分钟,60℃只能存活1分钟。

2症状

潜伏期常为3~4周,一般在50日龄以后出现症状,70日龄后陆续出现死亡,90日龄以后达到高峰,很少晚至30周龄才出现症状,偶见3~4周龄的幼龄鸽和60周龄的老龄鸽发病。  本病的发病率变化很大,一般肉鸽为20%~30%,个别达60%,产蛋鸽为10%~15%,严重达50%,死亡率与之相当。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等四种类型。

1神经型

常侵害周围神经,以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最易受侵害。当坐骨神经受损时病鸽一侧腿发生不全或完全麻痹,站立不稳,两腿前后伸展,呈“劈叉”姿势,为典型症状。当臂神经受损时,翅膀下垂;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损时病鸽低头或斜颈;迷走神经受损鸽嗉囊麻痹或膨大,食物不能下行。一般病鸽精神尚好,并有食欲,但往往由于饮不到水而脱水,吃不到饲料而衰竭,或被其他鸽只践踏,最后均以死亡而告终,多数情况下病鸽被淘汰。

2内脏型

常见于50~70日龄的鸽,病鸽精神萎顿,食欲减退,羽毛松乱,鸽冠苍白、皱缩,有的鸽冠呈黑紫色,黄白色或黄绿色下痢,迅速消瘦,胸骨似刀锋,触诊腹部能摸到硬块。病鸽脱水、昏迷,最后死亡。

3眼型

在病鸽群中很少见到,一旦出现则病鸽表现瞳孔缩小,严重时仅有针尖大小;虹膜边缘不

整齐,呈环状或斑点状,颜色由正常的桔红色变为弥漫性的灰白色,呈“鱼眼状”。轻者表现对光线强度的反应迟钝,重者对光线失去调节能力,最终失明。

4皮肤型

较少见,往往在禽类加工厂屠宰鸽只时褪毛后才发现,主要表现为毛囊肿大或皮肤出现结节。  临床上以神经型和内脏型多见,有的鸽群发病以神经型为主,内脏型较少,一般死亡率在5%以下,且当鸽群开产前本病流行基本平息。有的鸽群发病以内脏型为主,兼有神经型,危害大损失严重,常造成较高的死亡率。

3防治

1综合防制措施

①加强养鸽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尤其是孵化卫生与育雏鸽舍的消毒,防止雏鸽的早期感染,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即使出壳后即刻免疫有效疫苗,也难防止发病。

②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鸽群的生活条件,增强鸽体的抵抗力,对预防本病有很大的作用。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条件差或某些传染病如球虫病等常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③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因购入鸽苗的同时将病毒带入鸽舍。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防止不同日龄的鸽混养于同一鸽舍。

④防止应激因素和预防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如鸽传染性法氏囊病、鸽传染性贫血病毒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等的感染。

⑤对发生本病的处理。一旦发生本病,在感染的场地清除所有的鸽,将鸽舍清洁消毒后,空置数周再引进新雏鸽。一旦开始育雏,中途不得补充新鸽。

2疫苗接种

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有多种,主要是进口疫苗和国内生产的疫苗,这些疫苗均不能抗感染,但可防止发病。

(1)疫苗种类血清1型疫苗,主要是减弱弱毒力株CV1-988和齐鲁制药厂兽药分厂所生产的814疫苗,其中CV1-988应用较广;血清2型疫苗,主要有SB-1,301B/301A/1以及我国的Z4株,SB-1应用较广,通常与火鸽疱疹病毒疫苗(即血清3型疫苗HVT)合用,可以预防超强毒株的感染发病,保护率可达85%以上;血清3型疫苗,即火鸽疱疹病毒HVT-FC126疫苗,HVT在鸽体内对马立克氏病病毒起干扰作用,常1日龄免疫,但不能保护鸽免受病毒的感染;多价苗,80年代以来,HVT免疫失败的越来越多,部分原因是由于超强毒株的存在,市场上已有SB-1 FC126、301B/1 FC126等二价或三价苗,免疫后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能够抵抗强毒的攻击。

(2)免疫程序的制订单价疫苗及其代次、多价疫苗常影响免疫程序的制订,单价苗如HVT、CV1-988等可在1日龄接种,也有的地区采用1日龄和3~4周龄进行两次免疫。通常父母代用血清1或2型疫苗,商品代则用血清3型疫苗,以免血清1或2型母源抗体的影响,父母代和子代均可使用SB-1或301B/1 HVT等二价疫苗。

3免疫失败原因及防止方法

(1)接种剂量不当常用的商品疫苗要求每个剂量含1500~2000以上个蚀斑形成单位,接种该剂量7天后产生免疫力。若疫苗贮藏过久或稀释不当、接种程序不合理或稀释好的冻干苗未在1小时内用完,均会导致雏鸽接受的疫苗剂量不足而引起免疫失败。

(2)早期感染疫苗免疫后至少要经1周才使雏鸽产生免疫力,而在接种后3天,雏鸽易感染马立克氏病并引起死亡,而且HVT疫苗不能阻止马立克氏病强毒株的感染。为此须改善卫生措施,以避免早期感染,但难以预防多种日龄混群的鸽群感染。

(3)母源抗体的干扰血清1、2、3型疫苗病毒易受同源的母源抗体干扰,细胞游离苗比细胞结合苗更易受影响,而对异源疫苗的干扰作用不明显。为此,免疫接种时可进行下列调整:①增加HVT免疫剂量或使用其它疫苗病毒,被动抗体消失时于3周龄再次免疫接种;②对鸽不同代次选用不同血清型的疫苗,如父母代鸽用减弱血清1型疫苗,子代可用血清3型(HVT)疫苗;③多使用细胞结合HVT苗。

(4)超强毒株的存在传统的疫苗不能有效地抵抗马立克氏病超强毒株的攻击从而引起免疫失败,对可能存在超强毒株的高发鸽群使用814 SB-1二价苗或814 SB-1 FC126三价苗,具有满意的防治效果。

(5)品种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品种鸽对马立克氏病具有高度的遗传易感性,难以进行有效免疫,甚至免疫接种后仍然易感,为此须选育有遗传抵抗力的种鸽。

(6)免疫抑制和应激感染鸽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性病病毒、鸽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等均可导致鸽对马立克氏病的免疫保护力下降,以及环境应激导致免疫抑制可能是引起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失败的原因。

总之,采用疫苗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极重要的措施,但是它们的保护率均不能达到100%,因此鸽群中仍有少量病例发生,故不能完全依赖疫苗接种,加强综合防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