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导演问答成都(最佳导演回家乡办婚礼)
照片: 中国式婚礼是两个家庭的博弈,婚礼上大家各怀心事。 (剧组供图/图)
导演章章和摄影师珊妮是一对北漂情侣,打拼多年也算事业有成。他们恋爱几年后登记结婚,本想像身边的一些同龄人那样旅行结婚,最终却在父母的安排下回家乡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传统婚礼,两人的关系也由此失控……
这是2021年4月上映的电影《最佳导演》的剧情。该片以年轻人的婚姻问题为线索,穿插了地域差异、彩礼纠纷、婚闹陋俗等网络讨论比较多的婚俗现象,呈现出导演张先对民间社会人际交往的观察和态度。与其说《最佳导演》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如说它是一出寓言——以主角围绕结婚这件事的种种遭遇来折射时代的多个面向。
2017年,青年导演张先与异地恋几年的女友李海珊结婚。两人分别来自山西阳泉和广东珠海,不同地域的婚俗差异让筹备婚礼的过程多了一些麻烦,也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文化冲击”。张先感到自己在家乡有些格格不入,这对新婚夫妇由此产生创作冲动,打算以自己为原型拍一部电影。
为了准确呈现这种微妙的变化,张先回到山西老家,把自己对家人和家乡最私密的情感放进电影。在一众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最佳导演》诞生了,2019年10月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从山西出发”单元展映。
“以前以为人生的转折点是高考,现在才发觉这个转折点是婚礼。我身边的很多留在家乡的年轻人,结了婚就觉得生活定型了,稳定之后就是生孩子,带孩子,完全把其它的可能性‘掐死’。人生似乎是在婚礼之后变化的,这之后就是茶米油盐和生活琐事。”张先对南方周末说。
多年未见,章章和初恋女友之间已经隔着巨大的壁垒。 (剧组供图/图)
陌生的故乡
张先出生在一个兵工厂大院里,身边的小伙伴从小玩到大。这些年,他在故乡与远方之间流动,感觉到一种微妙的差别——在家乡,过了30岁的年轻人,饭桌上的谈资不外乎如何迎合领导、怎么送礼、如何在单位表现。参与这种饭局,张先觉得“自己得把话题做个降维”,外面的生活离他们太远,除了小时候的趣事,他们和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越来越不同。
他对南方周末回忆,自己有一个初中女同学,读书的时候成绩非常好,高考考上了一所名校,毕业后在大城市打拼了一阵子还是选择了回到家乡。很快,她和张先的一名高中同学结婚了,这个男同学当年的学习成绩是出了名的差。读书、回乡、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选择免去了在外打拼的辛苦,但张先看到这些人一个个发福、被环境同化、日常沉迷于麻将,他感觉到了他们身上隐隐的不甘与无奈。
结婚前,章章烧掉了和前女友的照片。 (剧组供图/图)
《最佳导演》把这些失落以戏剧化的方式拍进电影,这部电影看上去是一出关于结婚的闹剧,其实也是一出当代的回乡悲喜剧。在他的电影里,即使是在北京小有名气的导演章章,回到家乡也要忍受亲朋好友公开侵权放映自己的电影。作为资深摄影师的珊妮则不得不穿着土气的婚纱被并不专业的摄影师指挥做出各种动作与表情。更大的分歧来自“发小”对婚外情的态度——章章的同学几次怂恿他与其他女性发展暧昧关系,仿佛只有这样才更有面子。
尽管有诸多不适,这对新人一直在勉力接纳家乡陌生的一切。矛盾最终在结婚当天爆发了,新郎章章被发小们以庆祝的名义当众扒光,美其曰名是为了庆祝“热闹热闹”。这场所谓的“婚闹”习俗让章章丧失耐性,他将连日来所有的不满和愤懑发泄出来,也彻底激化了双方的观念冲突。
男女双方的父母坐在一起谈判,决定子女的婚姻大事。 (剧组供图/图)
“山西、山东等地都有‘闹婚’的习俗,有些地方平时民风很保守,结婚那天就突破禁忌了,甚至扒新郎、新娘或者伴娘的衣服。正如李安在电影《喜宴》里借角色之口说的“中国人五千年的性压抑”都在这天爆发了。”张先说,“如果你去一些三四线城市或是更小的地方参加婚礼,那婚礼现场几乎就是一场闹剧。民间婚礼如果太安静、不够热闹,当地人会觉得这场婚礼没办好。”
在采访中,张先几次谈到同样来自山西的贾樟柯,后者在电影《江湖儿女》中也有大量对中国基层社会“奇观”的展示,譬如“坟头蹦迪”。贾樟柯用看似“猎奇”的方式呈现中国城乡差距的剧烈变化,《最佳导演》中的“婚闹”也用荒诞的戏剧化情节凸显北漂青年回乡后强烈的“错位感”。或许,当一个人离开家乡才能更好地审视家乡,而张先对故乡的陌生感,背后深藏的是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人口流动和地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章章和珊妮原本是一对幸福的情侣,回家乡结婚却改变了两个人的关系。 (剧组供图/图)
离家多年,张先早就习惯了漂泊的感觉,即使在北京生活的压力很大,会面临种种意想不到的困境,他也愿意承受。他还记得自己高中时代偶然看到了王家卫的电影,对这门“不切实际”的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向往,父母并不支持,觉得就该学点实际的东西。他于是暗暗努力,从家乡到北京求学,一点点接近心中的梦想。对他来说,变动的生活是当下的常态。
他说,“我这一代人和前辈贾樟柯不同,他对家乡怀有深刻的感情,功成名就后愿意回到家乡,而我这代人‘从山西出发’,想要去更远的世界,家乡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家人生活的地方,我从没想过只拍这里的人和事。电影工业在哪里自己就在哪里,不论是北京、香港还是纽约。”
两代人观念的冲撞
“笼中鸟”是《最佳导演》里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电影几次将特写给了笼子里的鸟,摄影机也总是透过室内的珠帘、玻璃窗、柱子等拍摄人物。这些都是张先有意为之的,他想由此暗示片中人物的压抑和束缚感。
因为要办婚礼,章章不得不面对自己逃离多年的家乡与破裂的原生家庭。最初,他强打精神,努力在妻子和父母的期待之间周旋,却发现自己所要面对的不仅是这些。
章章父母的感情不好,一年前就离了婚,父亲找了新的伴侣,在婚礼期间却要跟前妻假装恩爱,为的就是儿子能体面地举办婚礼。章章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在和父亲大吵一架后,产生了更深的隔阂。值得注意的是,每当章章不让父亲满意,父亲就会以自己支持了章章买房来要求其妥协。母亲则更擅长情感战术,在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不断劝说中,珊妮也不得不放弃自己主导婚礼的愿望,将决策权全权交给父母。
社会学家阎云翔曾对中国的家庭结构进行深度研究,他指出,在中国家庭中,亲权在1980年后出生的一代成年子女的决策中的影响增大了,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决策,如教育、职业道路、择偶、婚姻以及居住。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父母不仅包办结婚,也包办离婚的事情。
结婚当天,面对发小的“婚闹”现场,章章累积的不满爆发了。 (剧组供图/图)
电影里的珊妮是广东人,她的父母吃饭前要用开水烫碗筷,章章的父母觉得这是嫌弃男方招待不周;章章父母选定结婚的日子与珊妮父母选定的不同,对彩礼和嫁妆也各有计算,甚至就中午还是晚上结婚也无法统一意见……两家人的见面就是一番互不相让的斗法。
年轻人的婚礼变成了上一代人博弈的战场,表面上看显示出传统的“家长制”依然在中国家庭施加影响,但政策和经济的因素更不容忽视。80后、90后普遍是“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的一代人,他们的家庭结构在历史上是极其独特的,作为家庭的绝对核心,他们是在期待的目光中成长的,因此这代人的婚姻必然受到上一代人的格外关注。
与此同时,当代的中国青年面对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但传统观念中,结婚就意味着真正的“成人”,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伴随着结婚而来的往往是财产和物质的拥有。阎云翔指出,年轻人向往的婚后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往往是他们自己不具备的,“自然而然,在几乎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整整一代的中国青年回到了家庭组织的避风港,寻求父母权力和权威的保护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感。他们所生活和工作的社会大环境竞争越激烈、风险越高,他们就越可能求助于父母的权力与权威,以求得保护和保障。”
章章是父母的骄傲,但他的处境却如同父亲养的“笼中鸟”。 (剧组供图/图)
与李安的《喜宴》结尾处父母最终向儿子妥协不同,《最佳导演》里的父母更强势。“两代人有观念的冲撞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我觉得应对的唯一方式就是经济独立,离开家乡独立生活。如果买房买车都依靠父母,那么无形中就等于要依赖他们,这就无解了。”张先对南方周末分析。
现实生活中,张先和妻子李海珊的婚礼虽然小有波折,却还是达成了尽可能让所有人满意的结果,“我们举办了中式和西式婚礼,既满足了在教堂举办婚礼的愿望,也为父母在酒店摆了喜宴。其实具体到家庭内部,不妥协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还是沟通。”张先说。
结婚后,李海珊辞去了在珠海稳定的工作北上发展,父母和身边人不理解,这对新人为此也纠结了一阵,最终还是说服了父母。李海珊告诉南方周末:“选择和他结婚,对我来说的确是很大的冒险,大家都会说珠海是不错的城市,为何嫁得那么远?还要承受‘北漂’的压力,但我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我的确有了巨大的成长。”
张先给了这部电影两个结局,一个是章章在婚礼上喝酒过多,酒精中毒倒地而亡,众人哗然;另外一个则是回到开头第一幕,当这对新人提出要旅行结婚的要求时,父母欣然同意,并和盘托出已经离婚的事实,两代人获得了彼此的理解。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余雅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