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学讲话品典故知屋漏者在宇下)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学讲话品典故知屋漏者在宇下)(1)

【讲话原文】

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

【出处】

(东汉)王充《论衡》

【原典】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诸子尺书,文明实是。说章句者,终不求解何明?师师相传,初为章句者,非通览之人也。

【释义】

这句话出自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意思是真正住在屋檐下的人才能深切体会房顶漏雨的危害,深入民间社会的人才能切身察知政令出现的问题,处于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才能审视一家经义的疏漏。

从生活的形象比喻、到为政的道理说明、再到学术的观点论证,王充这句话是呼吁为政者不要总是居庙堂之高,从而不解民间之痛,不要总秉持高高在上的一种视角,从而让施政脱离实际,让视野有失偏颇。无论是日常为事、还是官场为政、还是文化为学,这句古语都指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重视民众的声音、了解大众的需求、调动百姓的参与。

为什么强调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观察、听取意见?放眼历史,西晋时期的惠帝司马衷,常常被人嘲笑说他弱智。原因在于,有一次全国饥荒,朝臣报告说老百姓都没饭吃了,很多人饿死。而这位晋惠帝听后居然奇怪不解地问:他们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啊?这就是《晋书》里记载的:“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后人往往借此故事来讽刺晋惠帝的无知。其实,这件事倒不一定就反映了晋惠帝智力低下,而是更加说明了,长于深宫之中的帝王,他真的不知道普通民众的生活情况是什么样,他真的不理解寻常百姓家会饥荒到没有饭也没有肉!这就是“不知政失”的巨大悲哀,这更是“不在草野”的根本谬误。这个例子虽然极端,但却反映了不体察民情、不了解实际的危害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路线政策对不对,发展方向偏不偏,群众最有发言权。曾多次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那么,如何才能使根本得以巩固?首先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其次是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从群众那里获取真实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施政的得失成败,掌握真实的民情民愿。也只有在归纳这些来自人民的声音后,才能判断出哪些政策是符合实际的、受百姓欢迎的,哪些政策是脱离群众、惹老百姓厌恶的。唯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才能使各项工作能够反映民生,才能确保各项重大决策能够尊重、符合群众意愿,最终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如果领导者不愿倾听或不善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与要求,认为没必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就相当危险了。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一再引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古语,这是古为今用,其意义非同寻常——他不仅身体力行,多次深入最贫困的山区与百姓促膝谈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与建议,而且通过自己的言行,为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贯彻执政为民理念树立了榜样。“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政党,重要原因之一是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顺应时代大势,走好群众路线,我们就一定能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伟大梦想而凝心聚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