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人促醒适应症禁忌症(植物人促醒判断和治疗新方法)

植物人促醒适应症禁忌症(植物人促醒判断和治疗新方法)(1)

“植物人”在国际医学界通行的定义是“持续性植物状态”。通俗地讲,植物人失去了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无法与外界交流,但可保持睡眠—觉醒周期,保存或部分保存下丘脑和脑干功能,生命体征稳定。

在现实生活中,植物人带给家庭的不仅仅是沉重的经济负担,更多的则是精神压力。

我国每年至少新增加10万植物人。在这些家庭中,亲人们被“爱”折磨得伤痕累累,但他们却不知道希望还有多远。

但是,国内经过专业人员的努力,植物人的促醒判断和治疗还是有了一些新进展。

对植物人诊断40%是误诊

——是非难断植物人?

我国每年有近10万名患者因颅脑外伤等长期存在意识障碍,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植物人”。在意识障碍患者中,以无反应觉醒综合征和最小意识状态最为常见,最小意识状态患者的残存意识水平更高,康复可能性也更大。然而,现阶段对患者的状态鉴定依赖于医生观察和行为量表评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误诊率高达40%。

判断“植物人”能不能醒有了新方法

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剑桥大学脑科学博士亚德里安·欧文带领的脑科学研究小组发现,通过核磁共振扫描技术,一名车祸后昏迷长达5年的比利时男子,竟然可以通过脑电波与医生进行简单沟通,并且回答“是”或“不是”。

植物人促醒适应症禁忌症(植物人促醒判断和治疗新方法)(2)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王立平研究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吴雪海团队合作,实现了对“植物人”意识水平的诊断和康复预测,正确率达到80%。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

毛颖/吴雪海团队历时多年,针对意识障碍患者开展了语言加工相关神经表征的探索性研究,并将相关神经表征与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成功实现了对患者意识状态的诊断和康复预测,为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参考。

结果显示,患者组和健康被试组均表现出了对字层级结构的显著神经响应,但仅健康被试组的脑电活动显著体现出对词和句子结构的追踪。相较于无反应觉醒综合征组,最小意识状态组更能处理词语和句子。

植物人促醒适应症禁忌症(植物人促醒判断和治疗新方法)(3)

长期意识障碍患者中,以无反应觉醒综合征和最小意识状态两类最为常见。相较于前者,最小意识状态患者的残存意识水平更高,康复可能性也更高。

“现在对患者的状态鉴定依赖于有经验医生的观察和量表评分,比如观察对于指令的反应和瞳孔,但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误诊率高达40%。”王立平介绍,“近年来,有研究者利用脑电或磁共振成像记录患者的脑活动,进而推测其意识障碍程度,但范式较为局限,神经指标也较为匮乏,准确性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植物人促醒适应症禁忌症(植物人促醒判断和治疗新方法)(4)

对视觉威胁闭眼意味着新皮质的参与,在出现这种反应时做出植物状态的诊断需要谨慎。但是一些人认为对视觉威胁眨眼的反应也可以出现在部分植物状态患者中。相反,没有对威胁的眨眼并不一定表明患者缺乏意识,因为脑损伤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视觉障碍。类似对视觉威胁的眨眼也可以通过应用强光下闭眼进行检测。

植物状态患者不具有协调的咀嚼和吞咽功能,但是他们可能保留了打嗝、咳嗽、吸吮和吞咽反射,并且可能表现出一些自发咀嚼运动。

脑起搏器最新进展,植物人有望突破促醒瓶颈

学术界根据病人意识状态分型,将民间所说的“植物人”分为几个阶段:俗称的植物状态,即对外界没有任何反应,现在称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微意识状态(MCS),对外界有部分反应,可分为弱反应(-)和强反应( )两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中,如何让病人尽快觉醒是治疗的关键。当病人脱离了微意识状态而觉醒时,则进入另一个阶段——那个时候病人已经醒了,但是可能会遗留智力障碍、肢体残疾等,治疗的重点就转变为功能康复了。

植物人促醒适应症禁忌症(植物人促醒判断和治疗新方法)(5)

目前,学术界对UWS及MCS的病人给予更积极的治疗已形成共识,但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使得原本就存在的医学、伦理及法律争论更加激烈。近年来,针对植物人,药物、康复、神经调控等都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其中以神经调控技术最为突出。很多人认为,DBS极有希望最先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植物人促醒适应症禁忌症(植物人促醒判断和治疗新方法)(6)

DBS 技术是一种对大脑进行可逆性调控的手段,它通过手术将电极植入到大脑特定脑区,发送一定频率的电脉冲,对异常的大脑放电进行调控,从而达到改善或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 DBS 的整个系统包括电极、脉冲发生器和导线,和心脏起搏器类似,因此 DBS 又被称为“脑起搏器”。

植物人促醒适应症禁忌症(植物人促醒判断和治疗新方法)(7)

虽然DBS促醒初步结果令人鼓舞。但是治疗的机制,病人的筛选和评估,脑部刺激靶点的选择等都很重要,也都处于探索中。

经过DBS促醒的临床研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选择昏迷超过6个月的病人,前期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部分病人也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随着临床研究的累积,对于DBS促醒的机理和临床效果将会有更多的进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