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敏而好学(论语勤奋好学)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篇·第二十章》),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语 敏而好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论语 敏而好学(论语勤奋好学)

论语 敏而好学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篇·第二十章》)

【翻译】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解读】

没有天生就知晓知识的圣人,像孔子这样多知多智的人,之所以能达到这一境界,也是由于多听多记、勤奋好学的缘故。孔子之所以这样公开自己的“成功秘诀”,估计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一些流行观点,认为孔子生而知之,是天生而降的圣人,为此,孔子不得不作此回应。

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颜氏带着孔子回到曲阜。孔子的母亲粗通文墨,对孔子进行过基本的言传身教,教会了孔子最起码的读书写字,孔子后来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应该也有母亲的督促影响。

孔子17岁时,母亲去世,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孔子一个人身上。为谋取生存,孔子担任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牛羊的小官,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即使生活艰辛,孔子仍坚持对知识的汲汲追求。一有空余,孔子就会专心读书,自己的书读完,就四处去借。遨游在知识海洋中的孔子,生活和工作的辛劳都一扫而空,并且还收获了求知的快乐。用孔子后来的话讲,就是“贫而乐”。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虽然未曾像贵族子弟一样接受过正规教育,但由于他刻苦好学、敏而好问,很早就掌握了贵族子弟必修的“六艺”,并以博学和知礼闻名。

为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视野,孔子一有机会就外出游学。据记载,孔子第一次到当时的京师洛邑时,便拜见大夫苌弘,向他请教古代歌舞和音乐理论。在苌弘老师面前,孔子毕恭毕敬,认真倾听他的讲解,并且经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孔子视野的广阔、知识的丰富以及见识的卓越,都博得苌弘的高度赞赏。从此之后,孔子在京师洛邑也成为小有名气的人物,当时的一些学者也纷纷前来拜访,向孔子讨教。

后来,孔子又在洛邑拜见周王室的守藏吏老子——当时最伟大的思想家。这次拜见,让孔子更是受益匪浅。孔子虚心向老子请教“礼”。孔子不仅拜访当时的大师,向他们求学,也向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学习,甚至还向7岁的儿童求教,真正做到不耻下问,学无常师。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这样记载道:有一天,陈子禽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仲尼从哪里学到这么广博的知识呢?”子贡回答说:“文王和武王的治国之道没有完全没落,贤人记住重要部分,而不贤的人只记住很少的一部分,这些都表现文王和武王的道,我的老师怎么会不学呢?他没有固定的老师啊! ”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孔子好学乐学的真实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