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在其容(天地之中话中用一一君子修身应笃实)

君子修身应笃实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在其容(天地之中话中用一一君子修身应笃实)(1)

孔子说,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在其容(天地之中话中用一一君子修身应笃实)(2)

《孔子家语》中讲,“孔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三恕之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把这个心推广开来,厚责于己而宽待他人,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礼义廉耻开始做起,从家庭、工作、学习、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我讲好话,做好事开始做起,落实于最平常,最平易的日用伦常之中,落实到庸言庸行当中。这是一个君子最为切实的修身,也是一个君子的絜矩之道。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在其容(天地之中话中用一一君子修身应笃实)(3)

唐代的一代明臣韩愈曾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作为一个有志的君子,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常常反躬自问,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做到了没有。常常“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从端身正意,修身齐家,笃厚家风,开始做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做好人,做好事,讲好话的庸言庸行开始做起,如清朝的半个圣人曾国藩所言:“绝大部分学问都在生活日常之中。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于细微处尽孝心,如此便可合格地为人父母了”。善养中和之气,诚意正心,笃实修身,端恭孝悌,中庸持家,“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如诗经中所说:“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曾国藩家书》中的庸言庸行

曾国藩,名子成,字伯涵,号涤生,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为晚清力挽狂澜,平定太平天国,剿灭捻军,官拜两江总督。与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谥号“文正”,称为“曾文正”,被后世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儒家圣贤。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在其容(天地之中话中用一一君子修身应笃实)(4)

曾国藩于道光十九年离开家乡,到咸丰二年八月母丧归家,在练兵、剿匪、治军的繁忙政务中,13年间共写了90余封家书,每一封信都言辞恳切、恭敬谨慎。信中将京城家事细细叮嘱,如个人身体状况、家中经济、开支情况、对同乡支助,孙辈读书等琐碎之事,皆一一道来,不嫌繁琐,为的是宽慰万里之外的双亲对自己及家人的牵挂和担忧。对家中老屋诸事也是详细询问、百般嘱托,譬如“家中材料可以做衣,若再久收,恐被虫打”。“九弟信言母亲常睡不着……用熟地、当归蒸母鸡食之,大有效验”。“叔父病势似不轻,男犹挂心,务求病症开示。”等等。拳拳赤子之心,“祷切望切”之情,“至嘱至嘱”之意,令人感动。他在琐碎日常中处处体现出的对父母的关心和牵挂,这也正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为人父母,首先做好为人子女的责任,子女们耳濡目染,自然有春风化雨之效。

曾国藩一生恪守节俭的生活原则,也是其家教的主要内容。他在家书中时时告诫子弟要节俭,亲自分派家中的用度,根本不给子弟奢侈浪费的机会。家书中提到的“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在一封家书中提到,曾国藩寄回银子五十两,其中四十两的用法是:“六弟、九弟在省城读书用二十六两,四弟、季弟学俸六两,买漆四两,欧阳太岳母奠金四两”。剩余的十两则嘱托叔父送给亲族中最穷困者;还详细写明寄给母亲、岳母、婶母、四位弟妇的零用钱各是多少;上半年、下半年各是多少,。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百忙之中亲自分派家中用度,不使有浪费奢侈的机会。即便有些余钱,也用来救济穷亲戚或者救助乡里,居心用意实在难得。

曾国藩为官清廉,恪守俭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发誓除了领取该有的薪水,其余决不再取一钱。咸丰九年的家信中,带回银两700,其中“二百用于温弟祭田之助”,五百则捐献给湘乡的忠义祠。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在其容(天地之中话中用一一君子修身应笃实)(5)

咸丰十年,曾国藩在写给四弟的信中谈论治家的道理,应该以其祖父曾玉屏(星冈公)的“八字诀”为家训:早扫考宝书疏鱼猪,不仅要读书,也要从事生产劳动,不要以为这是丢面子的事情。书信中多次提到子侄宜守“勤敬”,“宜令勤慎,无作欠身懒漫样子”。认为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在写给纪泽的信中说:“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从未间断”。并以此告诫纪泽一刻千金,绝不可虚掷浪费。这种教育是十分形象生动的,曾国藩的实际行动中,无形中对子侄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曾国藩对父母对家人虑事以细的关爱,对家中开支亲派用度的种种庸言庸行,给诸弟子侄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身教重于言教,正如曾国藩所言:“以身垂范,不用诲言之谆谆矣!”

曾国藩还在家书中,为曾家子弟订立了明确的家规,即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当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曾国藩为了光大祖德,还提出持家教子应注意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道,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在其容(天地之中话中用一一君子修身应笃实)(6)

正是由于曾国藩治家有方,从曾国藩父亲到现在,曾家家族前后出了很多的秀才、举人和进士,约20多人,还出了很多大学生、博士、硕士160多人,大多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