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天竺经历了什么困难总结(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我们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应该要给唐僧道一个歉,因为我们误会唐僧太久了。

玄奘西行天竺经历了什么困难总结(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1)

如果我们形容一个人一生有所作为的时候,应该是被历史记载能够名垂千古,但是历史却把唐僧这个人改的是面目全非。

《西游记》四大名著的问世,我们对唐僧的印象,是不是唠唠叨叨斯文懦弱,心慈面软的一个僧人。结果《西游记》的主角成了一只神通广大,行侠仗义的猴子,其实真正历史上的唐玄奘他是一位大丈夫,他不是斯文懦弱的,我们都误解了他太多年了。

玄奘西行天竺经历了什么困难总结(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2)

真实历史上玄奘应该是怎么样的?到底真实的面纱是怎么样的?玄奘法师曾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这种坚定不移、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成为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他在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失声痛哭,百万人哭送,举国哀悼。他取得的成就,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我们今天和大家讲述玄奘的一生,希望讲完之后可以对大家产生思考,至少能够对玄奘这个人我们有一个更好的理解。玄奘出生在隋朝,他俗姓陈耳东陈,叫做陈祎。他的父母呢,曾经也是名门望族,但是他的人生也有很多的悲剧,5岁的时候丧母,10岁的时候丧父,幼年的时候玄奘法师他家道中落,可能显得有点早熟。13岁的时候,他跟着自己的哥哥到河南洛阳的净土寺去出家,法名叫做玄奘,所以玄奘法师他是河南人。

由于他自幼聪慧悟性极高,他在出家之后对这些经典理解很快,很快像一个小神通一样,他的声誉就传遍了整个洛阳。

他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呢?他真正的西天取经是一场名不正言不顺的偷渡,因为当时大唐立国不久,李世民当时刚掌管大唐。由于安全问题是禁止所有人出境的,那他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出关呢?就是因为他看遍了很多的经典,这些经典是有所被曲解的,很多被翻译过来的内容也是错误的,他内心当中充满了困惑,他为了寻求真相一定要到佛教的发源地,就是古印度的天竺去求得真经。

28岁的玄奘跟着逃荒的灾民走出了王城,踏上了他的西行的道路,西游记上说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真正上九九八十一难完全没有办法去形容当时玄奘受过的磨难,他受过哪些磨难呢?在现在的新疆吐鲁番盆地,那个时候叫高昌国他曾经被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强行挽留,让他担任国师来传法布道。因为麴文泰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唐僧呢,当时是名望一时的高僧,希望他留在自己的王城之中,能够指引迷途众生。但是玄奘西行的目的是为了求法的,他自然不肯待在高昌国,即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师,他也不为之动摇。到最后,没有办法玄奘选择了绝食来表示自己的决心,后来他的绝食打动了麴文泰,麴文泰和玄奘结拜为兄弟,并且举全国之力帮助玄奘西行,还给沿途的24国去写信,希望他们在玄奘西行的过程中能够提供帮助,这才是真正历史上的玉帝哥哥还有通关文牒,只是西游记把他给窜改了而已。

玄奘西行天竺经历了什么困难总结(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3)

它经过哪些磨难呢,最为精彩的也是最为惊险的,莫过于他走过了一个大沙漠。800里的大沙漠,上无飞鸟,下无水草,草木不生,人迹绝至。当时呢,他的水壶里的水还不小心打翻在沙子上面,被沙子给喝了,只有一只识途的老马,拖着他从白天走到黑夜,再从黑夜走到黎明,5天4夜滴水未进,那个时候玄奘极为艰险的昏倒在沙漠当中,可能就是冥冥当中是有保佑吧,在夜晚的时候一阵冷风吹来,将玄奘吹醒,于是他又坚持走了几里地,发现了一个泉眼叫做野马泉,他才获救的。

他在西行的过程当中还经过了很多的劫匪,其中有一拨劫匪在抢劫的时候。抢夺完财物之后还要杀人灭口,同行的路人为了自己的财物损失开始抱头痛哭,唯有玄奘一个人仰天长啸,并且开示他们。珍宝之中,唯命最贵,我等即活,何苦之有。其实想想也确实如此,我们人的一生当中生命是诚可贵的,既然活了下来还有什么苦可以说呢?

他后来又经过了一个大雪山,我想也是侥幸才能够走得过去的,因为没有几天的时间,同行的30多位死了近一半,有的人被雪崩给压死了,被冰块砸死,有的人不小心滑落在万丈深渊,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就连玄奘本人都不敢注视那深渊的底部,因为在底部有着数不清的千年不化的尸体,所以种种的艰难险阻让我们无法想象。但是玄奘一直在告诉自己,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

这就是玄奘的意志,后来,他经过了种种的困难,走了几年的时间才到达古印度佛教的发祥地,当时印度的最高学府,摩羯陀国的那烂陀寺,受戒于戒贤法师。在这要跟大家说一说,玄奘拜的这位师父是非常奇怪的,戒贤法师当时100多岁。作为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主持,他在玄奘到达之前患了一场重病,医治不好,疼痛难忍,在他迷迷糊糊当中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三位圣人骑着白象来跟他对话,“你前世是这里的国王,因为杀业太重,今生才有这个病,不过也有化解之法,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从东土来的一个僧人前来求法,你要将你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你的病痛自然就会好”。

玄奘西行天竺经历了什么困难总结(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4)

果不其然,时间没过多久玄奘就到达那烂陀寺。当时戒贤法师已经100多岁了,早就已经不再讲法了,他又破例开讲亲自为玄奘讲述《瑜伽师地论》。玄奘自然是不负所望,很快就掌握了这些知识,成为了当时印度一流的僧人学者。据说当时玄奘出入这个寺院的时候还可以骑着大白象,1万多个人只有10个人拥有骑白象的资格,就是他可以骑。

后来他在纳兰陀寺学习了5年多,然后又周游印度列国,再次回到那烂陀寺的时候,还几经辩经,就是经文的辩论赛。古印度的辩经不是我们两个人学术之间的讨论,那个时候双方辩论是非常激烈的,如果失败的话,要么是销声匿迹,要么是改换门庭再或者更有甚者就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更像是两个高手之间的对决。我们知道,唐僧拥用三寸不烂之舌,所以辩论是他的强项,从来就没输过,几次辩经之后。他的声名就遍布了整个印度。

那个时候印度都是小国家和小国家之间,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国王叫做戒日王。就专门为玄奘法师举行了一次无遮大会,让全印度所有的僧人、学者都汇聚于此,开始进行一场辩论,五印十八国3000多名僧人,这是印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辩经法会。论主就是玄奘。所有的印度僧人都要来看一个中国僧人进行辩论,当然玄奘征服了所有的人,18天的会期,他的论文拿出来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反对的,他征服了所有的人。

当时还被印度尊称为,解脱天,大乘天,这次无遮大会将玄奘的印度留学生涯直接推向了顶峰,他在印度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异国他乡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了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都被信徒尊为“圣物”。

玄奘西行天竺经历了什么困难总结(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5)

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他依然不忘初衷,放弃了所有的荣耀,不忘初心毅然决然返回故土。在公元643年,玄奘法师带着657部经书重归大唐,他翻译的经典多达47部1335卷。在664年,玄奘大师在玉华宫圆寂,享年65岁,当时的唐高宗闻讯痛哭,朕失国宝矣,罢朝三日以示哀悼。长安城当中百万人哭送,这就是整个玄奘的一生。

他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被我们历史应该是要名垂千古的。但是我们的印象,却是唐僧是如此的斯文懦弱,他恰恰是一位勇猛丈夫,是一位大丈夫。

其实我们从玄奘西行的一生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什么呢?我们每个人是可以靠自己的意志战胜本能的,所以当下不论是什么样的遭遇。请不要放弃希望,也不要停止前进的步伐,因为在人生道路上面本来就没有‘容易’二字,我们人生能够走到最后,靠的都是拼搏靠的都是坚持。

我们应当要学习玄奘西行的精神,如果当下你感觉比较艰难时,不是生活放弃了你,是因为你正在走上坡路。我们要从玄奘西行的当中,如果说学到他的三点精神,我相信你整个人生都会发生改变。

1.不要怀疑自己的决定

2.不要抱怨所遇到的苦难

3.不要畏惧前方的黑暗

你可知道无数的人,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你可知道无数人在走到山顶的时候,都曾经在半路想过放弃。

玄奘西行天竺经历了什么困难总结(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6)

到最后种种的磨难都会成为我们坚硬的铠甲,它会让你的人生路,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坦然,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自信,只要你肯前行。

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