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8岁男孩遭俘40年(童养媳被丈夫毒打)

1955年9月27日,李贞站在众多开国将领中,作为中国第一个开国女将被授衔,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山西8岁男孩遭俘40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山西8岁男孩遭俘40年(童养媳被丈夫毒打)

山西8岁男孩遭俘40年

1955年9月27日,李贞站在众多开国将领中,作为中国第一个开国女将被授衔。

当时的她,已度过自己生命的47个春秋,正是这一年,她分别获得了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等荣誉。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也是唯一一位授衔的女将军,毛主席非常重视。

他对李贞感慨道:“中国有你真是了不起,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一位女将军,也算是为中国的女性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啊!”

而她的丈夫甘泗淇也被授予上将军衔,他们二人是开国将星中唯一的“将军之家”。

仪式后不久,这年冬天,李贞带着自己的丈夫回到老家湖南浏阳,在浏阳人民热烈欢迎的时候,却有一个佝偻的老农在人群中鬼鬼祟祟,面露犹疑。

当他看清女将军面貌的时候,突然露出古怪的表情,说:“她是什么女将军,这不是被我休掉的童养媳嘛!”

谁敢如此对将军不敬?警卫人员立刻就要抓到这个造谣诋毁的人,然而李贞少将却摆了摆手,坦然一笑。

那这个佝偻老农,到底是谁?李贞与他之间究竟有何纠葛呢?一切还要从头细细说来。

童养媳的黑暗人生

李贞的父母,都是湖南浏阳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李光田最大心愿,便是得一儿子足矣。

1908年,除夕刚过,李光田的家中便响起了一阵婴儿的哭声,李光田一个箭步,便来到了妻子身边。

本以为李光田是担心妻子的身体,没想到他的第一件事竟是查看婴儿的性别。

要知道,庄稼汉出身的李光田,家中已经有了四个女儿了,在他看来,生儿子才能绵延香火,生女儿就是给别人家养媳妇的。

没想到,李光田看过之后,竟长吁短叹得说道:“又是一个旦娃子啊!”

大失所望的他,甚至名字都懒得起,任由别人叫她“旦娃子”。

在那个年代,人民的娱乐活动极少,只有偶尔大节庆时能赶上戏曲班子来村里唱戏。

这个旦角,便是戏曲里的女角色,“旦娃子”意思也就是“女娃子”。

从小时候起,旦娃子就体会到了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可怕,甚至自己的亲爹,亲妈都觉得女儿是他们的负担。

在父亲对儿子的执念中,母亲生下了第6个女儿。

然而,在妹妹出生后两天,父亲便 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

本就贫苦的李家更是雪上加霜,母亲没有收入来源,为了让自己和孩子活下去,只能选择将女儿们卖给别人,希望能有口饭吃。

1914年,刚刚6周岁的李贞就这样被母亲卖给了地主古家。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古家起初信誓旦旦地说道,家中缺少女儿,若旦娃子跟着回去,一定视如己出。

结果,旦娃子到了古家之后,才知道受了蒙骗,因为古家早有3个女儿,旦娃子过来,是充当古家“童养媳”的角色。

所谓的童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幼女,待女孩适龄便与自家儿子“圆房”成婚。

既然是被当做商品买回去的,等于签了死契的丫鬟,哪里还能过上吃饱穿暖,不受委屈的生活呢?

就这样,刚刚6岁的孩子,就要用那双稚嫩的手去砍柴、放牛、洗衣服、烧饭,所有的脏活累活她都要干。

若做不好,古家便动辄打骂,不给吃饱。

这样暗无天日的生活,她一干便是12年。

为了自救,她积极寻求其它出路。15岁那年,她想和同村其他几个童养媳一起去城里打工。

然而隔墙有耳,被婆婆知道了此事,为了防止她逃走,婆婆便让儿子古天顺强行与她圆房。

到了1924年,大革命正以燎原之势在全国展开,然而童养媳“旦娃子”却刚刚与古天顺完婚,走入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古天顺并不拿她当人,李贞伺候得稍有不慎便是一顿拳打脚踢,即便没有错误也免不了被打骂发泄。

一次上山砍柴,突然天降大雨,李贞浑身湿透回到家,却被婆婆训斥没有给家里人准备好干衣服。

她委屈地为自己辩解,却换来又一顿毒打。

原来,古天顺看到向来温顺的李贞,竟然敢和自己的母亲吵起来,向来跋扈无礼的古天顺立马抄起地上的木棍,打了起来。

木棍的敲打,棍棍落在李贞的身上,却痛在她的心上,看着自己的身体,旧伤结痂又添新伤,身上到处青肿流血,没有一处好皮好肉,她不禁感叹道:

老天爷,为什么你不肯给我一条活路?想到这里,李贞跑到了河边,想要结束这毫无希望的人生。

此时,邻家一个婆婆拦住了她:“旦娃子,这就是咱们女人的命啊!”

不!绝不认命!或许是邻家婆婆的一句话,激起了李贞心中的痛楚,她决心要好好与这命斗一斗法。

1926年,大革命的思想传到了湖南,姐姐跑来告诉她,共产党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从此她们将不再受人欺辱。

18岁的“旦娃子”听闻后,似乎抓到了救命稻草,她迫切地期望,这就是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

之后,她趁砍柴之际,立马去报了名,接待的同志问她的名字时,她不假思索地回复道:“旦娃子!”

“这可不行,得真名。”

“旦娃子”怔了下,忽然想到以前听说过“贞”就是忠贞不二的意思,她试探着开口:“叫李贞怎么样?”

接待的同志一听很高兴:“这个名字好听!”

后来的李贞回忆起这个场景,说:

“我既然选择参加革命,那就没有再退缩之意,投身革命队伍后,当时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要永远跟随革命的队伍走,生是革命人,死也是革命鬼!”

从这个时候起,李贞的耳边再也没有响起“旦娃子”这三个字。

而古家在得知她“闹革命”后,也一纸休书与她断联。

她彻底摆脱了童养媳“旦娃子”的身份,李贞这个名字将伴随她光辉的一生。

投身革命奉献终身

1926年10月,李贞加入到妇女组织之后,身边的工作人员,因为李贞之前童养媳的身份,便处处同情和帮助李贞。

要强的李贞,决心挥别过去,她积极地帮助军队做革命宣传。

看到战友们的鞋破了,她就和组织里的其他女性,一起给将士们做鞋。

将士们的粮食匮乏,她便不分昼夜地筹集军粮,为后勤保障工作做出了突出奉献。

很快,由于她优异的表现,便被选为永和区妇联委员。

1927年3月,李贞终于加入了她心心念念的中国共产党。

本以为从此可以大有作为的李贞,却未料到,另一场危难接踵而来。

就在李贞入党后1个月,蒋介石开始了反革命战争,无数革命战士因此丢了性命,遭到迫害。

月黑风高的一个晚上,李贞本要熄灯睡觉,谁知团防局当伙夫的叔祖父竟不停地拍打房门。

李贞打开房门后,只见叔父气喘吁吁地说道:“李贞这个名字已经上了通缉令,你抓紧连夜逃跑吧!”

临走之际,妇女协会的王大姐也从口袋中摸出了三个铜钱,让她照顾好自己。

李贞不敢多加停留,立马一路小跑,来到了后山,她左思右想,目前她可以去的地方,只有自己的亲生父母家。

多年未见的母女俩,一见面就哭成了泪人,母亲这才了解到女儿十几年以来的处境,并愿意冒险让女儿住在家里。

结果第二天,天刚刚亮,李贞回乡躲避敌人的信息便不胫而走。

族人一个个跑过来,让李贞回去自首,以免连累大家。

这让李贞深恶痛绝,甚至冲着跑来的族人大骂了一顿。

即使如此,敌军依旧不停地粘贴着通缉李贞的布告,古家人见状立马撇清了关系,只言早早就离了婚,断了音讯。

此时的李贞,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早早就离开了母亲的家中。

她隐蔽在后山之中数日,每天母亲便会偷偷给她送一些食物和衣服,就这样度过了最难捱的一段时光。

敌人见久久抓不到李贞,便慢慢地撤走了兵力,李贞也开始尝试联络其他的幸存者,并在浏东游击队成立后,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游击队士兵委员长。

尽管如此,李贞的革命道路也并非畅通无阻,一次次的险境丛生,一次次的化险为夷。

在游击队的一次作战之中,李贞和战友们被敌军团团围住。

尽管游击队员英勇抵抗,但敌军人数众多,眼看着围剿圈越来越小,游击队员决意突围。

可是突围队员刚刚下山,就遭到了敌人疯狂扫射,大半同志壮烈牺牲。

天黑了下来,敌人燃起火把搜山,一边从后山偷偷迂回包围。

队长刘少龄为李贞着想,希望她能先行撤退。可是李贞毅然拒绝了,李贞说:“我是共产党员,应当让地方干部和群众先撤。”

就这样,李贞带领队员毫不畏惧,继续与敌人对抗。他们根据地形且退且战,用手里的枪干掉了一个又一个敌人。

终于,他们被逼退到祖师岩悬崖上,看着叫嚣着“抓活的”的敌人,再看看身边仅有的4名队员,在忽明忽灭的火光中,他们彼此交换了眼神,那是坚定无畏的眼神。

李贞说:“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活,往下跳!

言毕率先跳下了悬崖。

过了不知多久,李贞苏醒过来,发现自己竟被挂在了一颗大树上,也正是因为树枝的遮挡,他才捡回了一条命。

到了1934年10月的时候,李贞被调到了湘西担任省军区组织部长。

一心忙碌革命事业的她,对于自己的感情生活却一直疏于管理。

届时,任弼时的爱人陈琮英找到了她,跟她说:“你不能再这么一个人过下去了。”

看到李贞摇头,陈琮英再次劝道:“我给你介绍的人,名叫甘泗淇,你们也熟悉的。”

听到陈琮英介绍的人是甘泗淇,李贞更是摇头。

李贞说:“我从小就是童养媳,没念过书,只读过半年党校,没有什么文化,可甘主任是在苏联留学过的知识分子。”

陈琮英笑道:“我也是童养媳出身,我还做过童工,任弼时也曾去苏联留过学,我们现在不也好好的么?”

陈琮英告诉李贞,在工作中,甘泗淇一直非常欣赏李贞的泼辣能干、勤恳扎实,打仗不输男人,是个了不起的同志。

在这样的热心撮合下,李贞和甘泗淇终于走到了一起。

1935年,在任弼时和贺龙见证之下,二人举行了革命婚礼,正式结为夫妻。贺龙打趣道:

“今天,甘泗淇和李贞结婚,完全是新式的,没有任何的封建色彩。这对新人一不拜天地,二不拜祖宗,就是要一心一意的干革命。他们是两个模范干部,一对革命夫妻。”

同年11月,李贞和甘泗淇所在的红二方面军17000余人,在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的带领下,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长征之路,阻关重重,凶险无比,组织上为李贞考虑,希望她能到当地百姓家中进行休养。

面对组织的爱护,李贞心中感动,但仍然坚定地回应:“我非常感谢组织上对我的照顾,但我能经受住任何考验,请组织上放心。

就这样,李贞随着大部队一路爬雪山过草地,不仅要面对敌人围追堵截,而且生活条件也十分恶劣。

李贞是组织部长,她一边随军打仗,一边做党团工作,而甘泗淇也是工作繁忙,他要指挥战斗,还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抽不出时间去陪伴照顾自己的妻子。

由于没有营养又过度劳累,李贞在怀孕七个月后,胎儿早产,生下来的婴儿也无法得到营养补充,仅仅十几天之后,孩子便夭折了。

在残酷的生存条件下,红二方面军最终只有21名女战士顺利走完,李贞也是其中一名。

抚养遗孤人间大爱

新中国建立后,李贞和甘泗淇分别被授予少将和上将军衔,成为一对传奇夫妻,然而他们的传奇到此尚未结束。

由于长征途中的第二次流产,产后也得不到有效护理,李贞最终落下病根,再也无法生育了。

她和甘泗淇虽然一生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们一起抚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

还记得抗战时期120师后勤部长陈希云,在生命垂危时放心不下自己年幼的子女,李贞对她说:“家里的事我们这些老战友会帮助照顾好。”

果然,她将陈希云的大女儿陈小妹接到家里,如慈母一般关怀照顾,陈小妹后来考上了解放军外语学院,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

苗族老红军朱早观先生,1955年病逝,留下女儿朱一普无人照顾,李贞和甘泗淇将她接到家里爱护抚养。

朱一普有胃病,李贞就为她特意定了牛奶,细心养护她的身体,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之栋梁。

这样的烈士后代还有很多,他们聚在李贞的家里,每次吃饭都要摆个两三桌才够。

周末和节假日,李贞一定要抽出时间陪孩子们去看电影逛公园,让孩子们开心快乐的长大。

李贞将军去世时也不忘孩子的教育事业,她一生简朴,去世时只留下两根金条,1.1万存款,她在遗嘱中写道:

“两根金条,一根捐给自己家乡浏阳县,一根捐给丈夫甘泗淇家乡宁乡县,主要用来发展教育事业;1.1万元存款一部分捐给北京少年宫,另一部分交给党,算是自己的党费。”

她将自己一生的光和热都献给了党,献给了革命。

后记

李贞衣锦还乡,她以为她会恨古天顺,但是看到他佝偻的样子突然释怀了.

当邻里相亲问她:是否还记恨古家人呢?

她大方地说道:“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我完全不恨他们,相反,我还要感谢他们呢,要是没有他们的逼迫,我也不能进入革命队伍,也没有我的今天。”

在原谅他人这件事情上,李贞表现出了常人少有的大度和气魄。她从黑暗中走来,用自己的手,撕开了暗沉沉的天,用自己的脚,走出了坚实的路。

每一个女性力量,都值得被尊重和重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