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首七绝名诗(却写下一首七绝)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任何一个时代,衣食无忧永远是国泰民安的保证。所以说农民是全天下最辛苦,也是最可爱的人,而每一年丰收的季节,就是老百姓普天同庆的时候。

正因如此,在古代有不少诗人用诗歌记录下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和丰收时喜悦的画面。其中流传最广的当然是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而白居易的《观刈麦》虽然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却也是千古传唱的佳作。

只不过白居易的这首描写五月农忙的诗歌是首长篇叙事诗,读来未免冗长。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首绝句,看看诗人是怎么用28个字就描绘出麦收场景的。

二十四首七绝名诗(却写下一首七绝)(1)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雍裕之是四川人,因为屡试不第而四处漂泊,在晚唐时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而他写的这首《农家望晴》描写的正是农民五月打麦晒场的故事。

麦收之后,要把麦子摊开,放在阳光下晾晒,避免发霉。因而每年的五月,农民最喜欢的天气是艳阳高照,最厌恶的天气就是下雨。题目中的“望”字不仅仅是看的意思,还含有希望和祈盼的含义。因为是否晴天与农民这一年的收成息息相关。

二十四首七绝名诗(却写下一首七绝)(2)

在古代并没有天气预报,所以农民全凭着经验来判断天气的好坏,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农谚。而本诗正是以农谚开头,即“尝闻秦地西风雨”。听说在长安附近一刮西风就会下雨。

“秦地”指的是战国时秦国的土地,也就是唐朝长安附近(今陕西一带)。诗人在诗歌开头就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氛围,为下面的诗句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二十四首七绝名诗(却写下一首七绝)(3)

通过农谚,诗人知道西风过后必定是一场大雨,而此时下雨会使农民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所以他迫切地发出问询:“为问西风早晚回”。西风啊,你什么时候才会回去呀!

在这句诗中,诗人把西风拟人化,借助询问表达出自己焦灼的心态。这句问话是诗人替所有生活在长安附近的农民发出的,而他们此时的心情正是焦灼不安的。诗人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询问的形式表现出所有农民的心声。

二十四首七绝名诗(却写下一首七绝)(4)

接下来诗人截取了一个生动的生活画面,通过农民自己的视角来描绘出他们内心的祈盼,“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像白鹤一样静静地站在那里,紧张地望着麦场高处的那片乌云。

诗人以仙鹤来比喻眺望天空的老农,除了两者外观(颜色)上的相似,还因为“鹤立”暗含着翘首以盼的意思,例如在《三国志》中,曹植就曾在奏疏中发出“实怀鹤立企伫之心”的言论。当然与曹植的雄心相比,老农所盼望的事情就简单得多了。

当看到积雨的云彩飘浮在麦场的半空时,包括老农在内的所有农民,他们的内心都是忐忑的。诗人用“望云开”三个字不仅把他们对晴天的迫切期盼表现出来,还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令诗歌更加含蓄。

二十四首七绝名诗(却写下一首七绝)(5)

静阅闲话

因为绝句受到字数的限制,无法长篇大论的展开叙述,所以诗人以一个“望”字作为本诗的诗眼,截取了老农望天,祈盼云散天明这个生活片断,把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与心酸表现出来。

此外,本诗从民谚入手,引发整个情节,让诗歌从开头就充满了淳朴的乡土气息,而白发老农的出现,更是把读者引入到一个生动的田园氛围中,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农民伯伯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容易。

参考资料《全唐诗》《三国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