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比精神分裂更严重(浅谈双相情感障碍)
人们常说一句玩笑话:“自从我得了精神病,我就越来越精神了”,有时候这话还真没错。大家比较熟悉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失眠症都表现为萎靡不振、无精打采,那到底什么病能让人“越来越精神”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才病”——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简称BD)。
美国精神病学教授贾米森在《疯狂天才》一书中列举了多位患有这种“天才病”的文艺界名人,如画家梵高、作家海明威等。从这个层面看来,双相情感障碍似乎偏爱天才,但双相情感障碍并不是只有天才会得的病,这也是一种常见疾病。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7年3月1日,心理咨询师在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辅导。
(牛路/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什么是“双相”?
正常人的情绪波动,高低起伏,一般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然而有一部分人,他们的情绪波动过于强烈,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正常范围,过于高涨“high”或者过于低落“low”,这就是“双相”。
值得一提的是,“双相”(拼音xiàng,读四声)并非“双向”。“相”的意思即某种状态,比如水蒸气、水、冰是三个相。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双相是指“躁狂相”和“抑郁相”。而这种状态在很多时候是相对稳定的,并非沿着某个方向直线发展下去,所以被称之“双相”而非“双向”。
严格来讲,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的前提是至少有一次“躁狂相”的发作,也就是至少有3~5天持续的情感高涨、思维奔逸、精力旺盛等,而我们熟知的抑郁症则只有“抑郁相”,没有“躁狂相”,换而言之,一个人若只有“抑郁相”,无论出现多少次抑郁发作,都只可能诊断为抑郁症,但是只要有一次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无论是原发性的还是药物引起,都需更改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有哪些?
躁狂相的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DIGFAST”,分别是Distractibility,即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易被外界事物吸引);Insomnia,即睡眠需要减少(睡眠减少而不知疲倦);Grandiosity,即夸大(认为自己才华出众神通广大);Flight of ideas,即思维奔逸(思维联想速度加快);Activities,即活动增加(喜交往、爱凑热闹);Speech,指言语迫促(说话滔滔不绝);Thoughtlessness,指做事不顾后果。
抑郁相的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包括hopelessness绝望、helplessness无助、worthlessness无用等)、丧失愉快感(开心不起来)、兴趣减退(原本喜欢的事情都不想做了)、精力下降、消极言行(感觉活着没意思)、思维迟缓(脑袋像生锈了)、体重减轻、早醒等。
临床症状表现的复杂性使得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相”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那么,如何区别“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一般而言,相对于单纯抑郁症,双相抑郁存在以下特点:
1.发病年龄较早,“双相抑郁”平均发病年龄17岁,“单相抑郁”平均发病年龄26岁;
2.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遗传史;
3.睡眠增多(单相抑郁患者多出现失眠);
4.体重增加(单相抑郁患者多出现体重减轻);
5.情绪愤怒、敌对,易冲动、难以控制。
有这些症状往往提示患有双相抑郁的可能性更大。另外,临床上常有患者诊断抑郁症,服用抗抑郁药2~4天后即反馈自己的抑郁情绪明显好转,往往也提示了双相抑郁的可能性(抗抑郁药物起效需10~14天)。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是什么?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比较复杂,其中首先考虑的是遗传因素,在所有精神疾病中,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是最高的,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8~18倍,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之一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其子女比父母无病的人群患病概率高8~18倍。
其次,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主要和大脑内的单胺神经递质有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等。在脑中,如果这些神经递质减少,会有抑郁相,如果增多,则会躁狂相。
此外,大量研究也表明,内分泌失调、大脑结构的改变及社会心理因素也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密切关系。
总的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感障碍为主导症状的精神疾病,通常为抑郁及躁狂反复交替发作。在躁狂发作时会让人产生越来越“精神”的表现,抑郁发作时会有“萎靡”的表现。两种表现都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所以需要及早识别,尽快接受规范、专业的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应如何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治愈的,首选的药物为情感稳定剂。顾名思义,情感稳定剂就是让情绪尽可能稳定在正常范围内,不要忽上忽下。情感稳定剂主要包括锂盐、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卡马西平,以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喹硫平、氯氮平、利培酮等。
有患者问,“双相抑郁”用了情感稳定剂,是否还要使用抗抑郁药呢?这就要看抑郁的严重程度了。如果达到中度、重度,那毋庸置疑,一定要同时使用抗抑郁药。如果抑郁情绪并不严重,原则上是不需要抗抑郁药物治疗的。
除此之外,心理方面的干预以及家庭、社会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骆艳丽,医师倪开济、梁韵淋
“达医晓护”供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