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总结(传承红色基因强化使命担当)

新华网北京9月20日电 (李加臣)几回回梦里去延安,泪眼凝望清凉山。

延安清凉山,是几代新华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9月的初秋,44名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习的党务干部终于圆梦,来到了自己心中的圣地——清凉山。

大家认真阅读旧址内展示的每一幅图片资料,细细观看陈列的每一件展品。国内部陈玩娟同志在挂有国内部牌子的旧址办公室前不停地拍照;参编部杨来春、参考消息张厚国同志则在挂有编译室的房间前流连忘返,编译室是参编部、参考消息的前身……

传承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总结(传承红色基因强化使命担当)(1)

图为新华社党务干部在新华社旧址前合影留念。王跃岭 摄

清凉山,根之所在

新华社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原名红中社。红军长征后,红中社追随党中央转战各地,并于1936年到达陕北。

1937年,为适应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长期办公地点,就是清凉山。

就在这两排石砌窑洞里,新华人日夜不停地抄收国内外电讯,为党中央提供决策参考。毛泽东同志时常在夜晚十一二点钟由警卫员提着马灯陪同到新华社来,看当天抄收的国内外电讯,一面看,一面问。

就在这两排石砌窑洞里,新华人夜以继日向全世界播发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各革命根据地的消息,《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党的重要文件,《论持久战》等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都是在这里播发到全中国乃至世界的。

也是在这两排窑洞里,毛泽东同志专程来看望新华社工作人员。他不仅多次修改新华社电讯稿,还亲自为新华社撰写新闻稿和评论。其中,著名社论《质问国民党》等,都是中国新闻史上闪烁着时代光芒的名篇。毛泽东也被新华社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为“新华社的首席记者”。

新华人以这两排窑洞为起点走向全国,在华北、晋绥、晋察冀、山东、华中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相继成立分社。

他们一手拿笔,一手拿枪。他们白天打游击,晚上写消息;自己背着油印机和笔墨纸张,辗转于斗争前线。他们冲锋战斗在对敌斗争的最前沿,在战火中坚持采写新闻和收发电讯,很多同志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何云、李竹如、郁永言、黄君珏、沈蔚、戴烨……这些为国捐躯的新华人中有分社负责人,有深入一线采访的编辑记者,还有技术和后勤人员。

据不完全统计,新华社86年历史中牺牲的150位烈士中,抗战时期就有110多位。

清凉山,初心所在

80年天翻地覆,换了人间。

新华人跟随党中央,从延安走到西柏坡,从西柏坡走进了北京,从北京又走向了世界。一代又一代新华人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两排石砌窑洞,变成了高大的笔字型新闻大厦;

当年每天只有一两页新闻资料的参考消息,发行量已超300万,成为世界名列前茅的大报;

当年只有两三部电台、100名左右工作人员的小小通讯社,如今软硬件条件一流,已跻身世界四大通讯社行列......

变了的是办公地点、环境条件,是工作人员的新老交替,不变的是新华人对传统的继承,对清凉山的向往,那是孩子对母亲的孺慕,绿叶对根的情意!

新华人一直重视清凉山新华社旧址维护与修缮,并与延安市等单位共同出资,修建了延安新闻纪念馆。该馆迄今仍是中国唯一一家新闻专题纪念馆。

这一次来旧址的徐京跃同志,轻轻地跟大家讲起自己参与旧址修缮的故事,这是他第七次来旧址;这一次来旧址的张海祥同志,回忆起当年参与旧址维护的经历,当时任职档案处的他,负责在档案方面与有关部门对接;陕西分社的胡西生同志,则几乎参与了延安新闻纪念馆的每次布展......

新华人已经走向世界,但新华人走得哪怕再远,也从未忘记从哪里走来,为什么出发。

传承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总结(传承红色基因强化使命担当)(2)

图为新华社党务干部参观延安新闻纪念馆。王跃岭 摄

清凉山,力量之源

致敬,是为了不忘初心!

致敬,是为了砥砺奋进!

在新华社86年的历史中,经过一代又一代新华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逐渐凝结成以“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华精神。这是新华社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华社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如何更好地履行使命职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伟大事业鼓与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世界意识形态领域和新闻舆论斗争空前激烈,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如何赢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胜利,更好地引导国内外舆论?

技术变革带来新媒体迅猛发展,引发新闻传播领域激烈的竞争,如何在传媒领域空前剧烈的变革中完成转型升级,在世界舆论斗争和新闻竞争中手擎红旗、勇立潮头?

新华社在对形势任务认真研判、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三五”规划,绘制了发展蓝图。这份规划涉及范围广、发展任务重、目标要求高,如何才能将蓝图变为现实?非常重要的是向先辈学习,传承精神,汲取力量,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

44名党务干部来这里,在缅怀先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新华精神,踏着先辈的足迹前进,更好地履行党中央赋予的使命职责。

44名党务干部在新华社旧址前,作出了庄严承诺:

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新华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全面提高政治能力,为新华社事业的腾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努力,奋勇向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