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的四个智慧(曹操的四大智慧)

#文化大拜年#

熟读三国,当你真正的了解曹操后,你会发现他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人。

欲成大业,必先正名,于是他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是他的政治智慧;

赏罚分明,不好大喜功,这是他的驭人智慧;

热爱读书,手不释卷,哪怕是在行军路上,这是他的文学智慧;

他唯才是举,知人善任,这是他的用人智慧!

曹操用的四个智慧(曹操的四大智慧)(1)

政治智慧

谋士毛玠曾对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的战略规划,得到了曹操的采纳。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

曹操十分具有政治眼光,在乱世之中抢先取得正义的旗帜,政治地位顿时凌驾于诸侯之上。

古人讲究名义,名正则言顺,名不正言不顺那就是乱兵,乱兵自古以来就没有好下场。

袁术就是个例子,在天下未定之时悍然称帝,最终身败名裂,因为他名不正言不顺,实属乱兵。

袁术的失败在于他看不清形式,政治觉悟很低。他觉得大汉气数已尽,当今天下能有资格接替大汉的只有他们袁家,而袁家有资格继承大位的也只能是他这个嫡子。

他也不想想,天下大乱,十数个诸侯割据,哪个不想做皇帝呢?你不声不响称帝了,那他们还想个屁啊。这时他们就会不约而同的骂你汉贼,袁术等于站在了诸侯的对立面,安能不败?

曹操就相当高明,迎奉天子后,不管他干什么都是以天子的名义,干谁都是正义之师,时刻处于一个道德的制高点,政治上永远位于不败之地!

曹操用的四个智慧(曹操的四大智慧)(2)

驭人智慧

曹操行事前,总会虚心请教众人,被他采纳得以实施的谏言,事后他会大肆褒奖,奖赏十分丰硕。

而没被他采纳的,他也会褒奖,以此来激励众人积极地为他出谋划策。

若是失败了,他不会责怪任何人,而是自我检讨,演义中说他知错改错不认错那估计是扯淡。

比如宛城之战被张绣大败后,曹操对众人这样说道:

“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

这就是曹操不好大喜功,成功了他奖励众人,失败了检讨自己。

我再来举一个反面教材,依然是袁家人,不知道是因为成王败寇的定律还是他老袁家就是这个基因,这个咱就不管了。

袁绍就是个好大喜功的主,他觉得自己身世不凡,四世三公,认为那些谋臣再厉害都不如自己。他刚好与曹操相反,胜利了归功于自己,失败了迁怒他人,田丰、沮授等就是不会拍袁绍马屁,因此不得袁绍待见!

曹操用的四个智慧(曹操的四大智慧)(3)

文学智慧

曹操喜欢读书,经常手不释卷,哪怕是在行军的路上也照样如此。

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十分著名,保存至今的有二十多篇。诗文中饱含磅礴大气,果然是诗如其人。

毛主席就曾评价曹操: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能让伟人欣赏的人,真的为学不多,您说是吗?

曹操用的四个智慧(曹操的四大智慧)(4)

用人智慧

这个是曹操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历代君王都需要掌握的技能。君王可以什么都不会,但必须要懂得运用人才。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亭长,就很善于用人,据史记中记载他曾这样说:

吾“谋策不如张良,治国不如萧何,打仗不如韩信”

然而他能让这么多有才华的人给他打工,这就是他的帝王之道。

曹操十分坚信这个道理,因此他十分注重人才,得一人才胜过十万雄兵。他曾三次下达求贤令,推行唯才是举。用人不疑,他帐下大多人才都是从敌营过来的,比如荀彧、郭嘉,这两位都对曹操统一北方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官渡之战时,敌营许攸前来投靠,他大胆采纳许攸的建议,成功偷袭乌巢,致使袁绍大败。

这就是曹操的用人之道,会用、敢用!

曹操用的四个智慧(曹操的四大智慧)(5)

结语

通过以上几点,想必大家对曹操就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很多人骂他是奸雄,这可能是因为他比较喜欢用谋略,所谓兵不厌诈嘛。

历史中许多文人都爱骂曹操,对他评价用人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乱世之后的一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生都在为天下一统努力。借用他的一句诗文,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圣人恐怕也会有过错,誉满天下者往往也会毁满天下!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了,觉得我说的不对的,或者有不同意见的,欢迎在下方留言区战斗我,兼听则明嘛,感谢您的观看!

本文由历史教堂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