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云赏牡丹(落户长宁近900年中山公园的牡丹花竟然还有这样的故事)
长宁与洛阳牡丹,一直以来都颇有渊源。南宋时期,法华镇开始栽培牡丹且享誉江南,还有“小洛阳”之美称。现在,中山公园里的牡丹也有很多品种就是从洛阳引进的。
现在中山公园里的牡丹,最早就来自长宁区法华镇,法华也是上海最早栽培牡丹的地区。在历史上,法华镇曾盛极一时,被称为“沪西首镇”,更有“先有法华 后有上海”的讲法。
据史志记载,公元1126年,洛阳花匠逃难南方,携带牡丹来到法华镇,就地栽培,用扬州芍药进行嫁接,育成以盆栽为主的法华牡丹。
牡丹成为当年法华一绝,有“法华牡丹甲四郡”的盛誉,也有诗为证:“富贵原推第一花,中州佳种更堪夸。每逢谷雨春和候,只听人人说法华。”法华镇牡丹当时享誉江南,还有“小洛阳”之美称。计楠《牡丹谱》对法华牡丹极推崇,谱中录有104种牡丹名品,法华牡丹就占48种。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法华镇风光不再,法华浜填没成法华镇路。1958年,法华牡丹被移入中山公园。其后,中山公园辟建了牡丹园,延续了法华牡丹的历史脉络,并使法华牡丹文化在中山公园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上海市区花期盛会的热点。
1956年,中山公园将园内始建于1916年,并于1934年迁移至现址的中国式凉亭,改名为“牡丹亭”。牡丹亭为传统歇山建筑造型,亭前有一对石狮,富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色。
1996年,牡丹园扩建,整个园区约4千平方米,筑成大小15处牡丹花坛,并从菏泽、毫州等地引进30多个品种,再现了昔日法华牡丹的富贵风采,成为解放后上海市最早建成的牡丹观赏园地,也是现在市民休闲赏花的好去处。扩建牡丹园时,社会资助重修了牡丹亭,旧亭风貌也焕然一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牡丹园遥相呼应的是位于自然山水园东南部的一座跨越河浜的小石桥,这座石桥就是昔日法华古镇上有名的香花桥。旧桥原在法华古寺门前,横跨法华浜,以桥附近的“香花草堂”得名。
虽然在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中,香花桥并未留下浓墨重彩的身影,但是,香花桥从宋明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的700年左右的时间中,也见证了上海从无到有,从县镇到城市的发展。
1958年,填埋法华浜时,将石桥拆除后,连同桥前的石狮一起迁移到中山公园内,与牡丹一同展现了法华古镇的历史文化。
在长宁,除了中山公园特辟了一个园中园——牡丹园,天山公园也有2千平方米的牡丹园。牡丹,在长宁的意义早已超出“国花”本身,更是开出地区间的联姻之花。2010年,洛阳市还与长宁区结为友好城区。
记者、摄影:李媛媛
编辑: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