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应世而生(道法自然止于至善)
编者按今年92岁高龄的李锦全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的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名家中山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10卷本《李锦全文集》,受到学界关注本刊今日刊出郭齐勇、李维武、李宗桂、曹智频4位教授关于李锦全先生的学思和情怀的文章,以飨读者期望在表达我们对老一辈学者崇敬之情的同时,能够促进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深化,并为学术领域的风清气正提供助力,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道法自然应世而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道法自然应世而生
编者按
今年92岁高龄的李锦全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的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名家。中山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10卷本《李锦全文集》,受到学界关注。本刊今日刊出郭齐勇、李维武、李宗桂、曹智频4位教授关于李锦全先生的学思和情怀的文章,以飨读者。期望在表达我们对老一辈学者崇敬之情的同时,能够促进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深化,并为学术领域的风清气正提供助力。
作者:李宗桂(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锦全文集》既是李锦全先生60多年学术研究的一个总结,也是当代中国学术史的一个侧影。从这套文集中,我们可以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体会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酸甜苦辣,感悟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风范。
李锦全先生是史学专业出身,毕业于当年名家荟萃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他的本科毕业论文是用碑刻资料对照历史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即用唐碑证史,研究结果写成《跋》文。他完成的《唐代碑刻目录(附跋文)》,受到指导老师岑仲勉和刘节两位史学大家的肯定,给予高分。他是考古学界“黄埔四期”中第一期的学员,接受过考古学大家宿白、裴文中等先生教泽的滋养。1953年,他曾经参加出土有战国竹简的长沙仰天湖汉墓发掘,并曾赋诗感慨“仰天湖上出奇珍,竹简千秋尚未闻”。20世纪50年代,他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讲授中国思想史,1960年跟随中国思想史教研室转到哲学系,继而转研中国哲学史。他参加过老一辈学者主编的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写作,后又与同辈学者共同主编过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工作。因此,无论在实践操作层面还是理论思考层面,他对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关系的研究都颇具权威,令人信服。
在学术研究领域,李锦全先生不以专家自居,而常以杂家“自嘲”。就历史阶段而言,从先秦两汉到宋元明清再到现当代,他的研究都有涉及。就学术思潮和流派而言,儒道墨法名佛诸家,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新学、近现代哲学、当代新儒学,他都有研究成果。宏观的探讨,微观的剖析,史的溯源,论的探研,他都能够随心所欲不逾矩。
李锦全先生治学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但又不乏鲜明的个人特点,这就是从兴趣出发的率性而为。当学界一窝蜂倾心于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大人物作传的时候,他研究采菊东篱下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研究刚直不阿敢骂皇帝的海瑞,出版了《陶渊明评传》和《海瑞评传》。这不仅是为思想文化史研究补缺,而且是要张扬道家的自然和儒家的刚健,更是人生价值观方面我手写我心的体现。当学界都在热衷于儒道互补之论的时候,他发表了《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儒法互补问题》一文,提出传统文化中不仅有修身方面的儒道互补,更有治国理政方面的儒法互补。
李锦全先生为人沉稳厚道,淡泊名利。他做事讲究实际,不务虚名。他做研究,始终坚持学术真理,在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同时,不趋时不守旧,论从己出。对于学术界的前沿问题,他既积极参与,又保持价值理性。他说话写书,平实自然,决不故弄玄虚,更不为了炒作而制造耸人听闻的歪论怪论。他提出,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矛盾融合,承传创新”;儒家的仁学本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学;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进程中,不仅有儒道互补,还有儒法互补;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史上,魏晋玄学的出现和宋明理学的出现,推进了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哲理化进程;儒学是一种吸取了宗教哲理的思想,具有宗教的特点和功能,但儒学本身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宗教;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关键在于要用现代化的理念去扬弃、转化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诸如此类的见解,反映出李锦全先生尊重历史、崇尚学术真理的品质。这与近些年来某些为了出名牟利而不息炮制各种歪论怪论、以走极端而博关注的人相比,其境界和品格不啻天壤之别!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这种人格境界和精神风范,在李锦全先生身上得到了传承。
李锦全教授为人谦和,心胸开阔,善于与人合作共事。他与陈玉森教授、吴熙钊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学术合作。他们的真诚合作精神和友好相处的态度始终如一,体现了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他们彼此尊重,和衷共济,其乐融融。他们从来没有因为现今不少人为之头痛的稿费分配、署名前后、职称晋升先后之类的问题而发生不愉快,也没有因为谁的成就、名气比自己大而不服气。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与武汉大学萧萐父教授受教育部委托,共同主编大学教材《中国哲学史》,历时3年,配合默契,酬唱神州,佳话连篇。
李锦全先生十分注意教书育人,悉心培养青年一代,甘为人梯。他充分肯定青年人的思想开阔,勇于创新;但同时也严肃指出其知识面窄,史料功底和理论功底都有所欠缺的弱点。但他坚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他衷心祝愿并真诚鼓励下一代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祖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作出更大贡献。他培养的研究生,基本上都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并成长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其中,有的学有所成,比较年轻的时候就担任了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两位成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的担任了省部级学术机构的领导,有的在国外深造。看到后辈的成长,他感到由衷的欣慰。
李锦全先生欣赏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似天上云卷云舒。他在萧萐父教授《佛教哲学简介》的题词中云:“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佛性是空还是有?灵山似幻亦非真。”并在其《思空斋诗草》中自注道:“世事当如是观尔。”他经常说自己的人生哲学是“道法自然”。我想,这种“法自然”“无我”的哲学,并不是世俗所谓的“消极”。恰恰相反,透过这种现象上的反应,我们看到了一个哲人的超越。这种超越,不仅是对个人荣辱、毁誉、穷通的超越,而且是对自我存在的超越。由这种超越精神的引导和提升,李锦全先生真正达到了自我身心的和谐,自我与社会的和谐,自我与他人的和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生命,在李锦全先生身上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体现。“矛盾融合,综合创新”,他所概括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在他的学术生命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所追求的知行合一的精神力量,领悟到“君子儒”的真谛。
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思想文化里有很多优秀的思想精粹,最质朴而深刻的一句是:平常心是道。而道法自然、止于至善,则是很高的境界追求和人格风范。我想,今年已经92岁高龄却依然精神健旺、思维敏锐的李锦全先生,就是以平常心是道对待人生,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法自然、止于至善的生动体现。
相关稿件:①卓然一家的儒学史观、②深度思考的道家文化观、③学兼四部 贯通古今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02日 11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