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和月光大海没有任何关系)

《月光曲》作为小学语文的课文,可以说是非常经典了,教材版本换过多少次,这篇课文依然在,而且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求背诵第9自然段,也就是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时,皮鞋匠亦真亦幻的感受,一会儿波光粼粼,一会儿风卷巨浪,一会儿汹涌澎湃,背诵起来简直是非常痛苦。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和月光大海没有任何关系)(1)

有次听公开课,某老师让学生听着《月光曲》跟着课文描述一起想象画面,随着音乐,老师解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学生一脸懵。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和月光大海没有任何关系)(2)

然而这一切就像是皮鞋匠的想象,都是假的!课文的开头也提到了这就是一个传说,传说并不一定就有其事。于是很多老师上这节课都会被学生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给难住:故事是假的,那贝多芬是不是也是假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贝多芬以及《月光曲》的那些事儿。

01贝多芬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和月光大海没有任何关系)(3)

传入中国

最早向中国人介绍贝多芬的,是日本留学的李叔同,其在《音乐小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比独芬传》的文章。有趣的是,最开始贝多芬的中文译名可谓五光十色。鲁迅曾用过“培得诃芬”,另有裴德芬,悲多汶,乃至“白堤火粉”之类。直到1946年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出版,贝多芬这一译名才逐渐被固定下来。至于李叔同对贝多芬“乐圣”的冠名是自创还是由日语翻译而来就无从得知了。

多情的天才

有教材对贝多芬终身未娶的评价是:他将全部生命献给了音乐,导致每段感情都无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贝多芬的感情世界丰富离奇得让人匪夷所思。

二十岁的时候他爱上了经常光顾的一家咖啡店老板娘的女儿芭贝特。后来,芭贝特飞上枝头变成了伯爵夫人。不久,贝多芬又恋上了意大利歌唱家简纳特,简纳特是一位拥有美妙歌声的金发女郎,但是在与贝多芬短暂恋爱后,她就嫁给了一位奥地利军官。贝多芬还曾被充满魅力的歌唱家马格达莱纳·威尔曼深深吸引,传说,贝多芬曾向这位女高音歌唱家求过婚,但威尔曼以“他长相丑陋,精神也不太正常”为由拒绝了他。贝多芬也曾爱上妓院爱小姐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和月光大海没有任何关系)(4)

1796年贝多芬前往匈牙利有权有势家族显赫的布伦什维克家族教钢琴。这一贵族家庭中有三位美少女成了他的学生,伯爵的两个女儿特雷泽和约瑟芬娜,还有一个是茱莉亚(Julia Guicciardi),是特雷泽和约瑟芬娜的表姐,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就双双坠入爱河,然而茱莉亚后来却远嫁意大利的一位伯爵,从此,贝多芬对她的思念,只能寄托于她赠送给贝多芬的小雕像,她成为贝多芬心里永远的恋人,贝多芬为她作出了珍贵的《C小调月光奏鸣曲》(传说中的《月光奏鸣曲》,也就是咱们的课文《月光曲》中提到的《月光曲》,这首曲子本来就是谱写的失恋后的痛苦心情的,与月光下的大海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后来贝多芬和特雷泽和约瑟芬娜也传出了相爱的消息,但是都没有成功,三姐妹都和贝多芬在情感上有着理还乱,剪不断的纠葛。

1796年贝多芬听觉开始衰弱,在1797年便发现梅毒引发的耳聋迹象,导致贝多芬耳聋原来是因为他有病,病种是梅毒……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和月光大海没有任何关系)(5)

关于为何会染上梅毒?(他毕竟终身未婚,咱不做过多腻想和评论。)

02月光曲

原名《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和月光大海没有任何关系)(6)

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

于是精明的出版商根据这段话,把原名《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然后编撰了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也就是咱们的语文课文中提到的故事,不过是出版商的商业伎俩。

课文中写《月光曲》是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贝多芬出于对穷人的同情所创作出来的,课文将《月光曲》用皮鞋匠想象的方式展现,让皮鞋匠想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然而真实的情况确实源于贝多芬失恋后的痛苦,有感于自己波折的情感。所以有语文老师播放《月光曲》让同学们想象月光下的大海,真是太为难同学们了。

03关于课文《月光曲》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和月光大海没有任何关系)(7)

课文的开头第一自然段就讲,这是一个传说,也就撇清了“责任”,既然是传说,那就是可以真也可以假,我们就来说说假的地方吧。

首先,整个故事就是假的,上面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其次,课文写贝多芬散步的时候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走近茅屋又听到盲兄妹的对话。然而此时的贝多芬早就备受听力问题的折磨,哪能听得到茅屋里人的窃窃私语?贝多芬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和月光大海没有任何关系)(8)

课本的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教参)更是扯淡:(贝多芬)晚年两耳失聪,只能通过谈话与人交流。(好“幸福”,自己说自己的,别人说啥自己也听不见。)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和月光大海没有任何关系)(9)

人民教育出版社你是认真的吗?

当然部编版教材,你编选这篇《月光曲》做课文也是认真的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