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鉴定中的器型全不全(明清瓷器鉴定清部分摘录全)

长文预警(约8000字),下文对《明清瓷器鉴定》清代部分做重点摘录,从顺治到宣统,感兴趣的朋友们可选择性查看,耿宝昌老先生对于我们这些喜爱陶瓷与历史文化的群体就如同“真知坐标”,老一辈的辛勤付出让后辈能够快速学习和进步,而这本作品也是常读常新,每一次都能让人有新的收获!

清综述

清代各朝瓷器,内容丰富,品种承上启下,有共同风格,又各具特征

造型

  • 顺治、康熙一般古拙、丰满、浑厚
  • 雍正秀巧隽永
  • 乾隆规整
  • 嘉道后稚拙笨重

胎体:

  • 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头颈接痕极少,官窑器基本没有,圆器类则有厚有薄
  • 康熙胎体厚重,质地坚硬细密
  • 雍正轻薄细润,洁白度高
  • 道光以后,胎体厚笨,质地泛松
  • 清代胎泥提洗精炼,杂质少,露胎处火石红少,甚至消失

釉面

  • 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清白
  • 顺治、康熙,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浆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
  • 雍正时釉面细白莹润,多有桔皮皱纹
  • 乾隆时平整泛青
  • 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
  • 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纹饰

  • 深受同时期绘画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
  • 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
  • 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面,柔细的花卉采用没骨画法
  • 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
  • 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早期纹饰的龙,形态雄伟、奔放;晚期的龙纹,神态平淡、尾呈扫帚状

器足

  • 大器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
  • 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高深足、卧足、平底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款式

  • 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
  • 康熙早期款少,中期至清末,官窑器多写款,楷篆均有
  • 康熙楷多篆少
  • 雍正楷、篆并用
  • 乾隆以后篆多楷少
  • 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
  • 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
  • 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 仿明款式以成化、嘉靖年号为主。堂名款较明代为多
顺治

顺治瓷器,过渡特征,既与明代同类器物有“亲缘”关系,又与康熙时期有更多相同之处

造型

  • 古朴,有明代遗风
  • 官窑期多圆器
  • 民窑则以佛前供器较多

胎体

  • 胎体仍显厚重,细润,洁白
  • 胎质相比崇祯更显坚硬细致

釉面

  • 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见
  • 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
  • 大量保持明代以来的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青花

  • 国产浙料为主,提纯、焙制工艺有所创新
  • 青花色调较丰富,已开始分出浓淡和阴阳面的层次
  • 大致四种色调:黑蓝、淡蓝、正蓝、青翠

纹饰

  • 内容相对新颖,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三现云龙、斑片云纹、竹石、树叶、疏简的莲瓣或蕉叶边饰等
  • 晚明多见的画中题句也很流行

器足

  • 器足规整,盘类极少下凹,个别有浅显的跳刀、刮削和旋痕
  • 粗制器物足底斜削,多粘有砂粒
  • 精细的足尖呈滚圆的泥鳅背状,较为圆润
  • 圈足较明代,由浅矮渐高深

款式

  • 官窑款与干支纪念款
  • 堂款较为多见的是“玉堂佳器”
康熙

经过顺治时期过渡,康熙时期政权已趋稳固,在其六十一年的统治中,制瓷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官窑和民窑相互促进,技术迅猛提高,品种不断创新

臧窑,康熙十九年九月到二十七年,督烧的各种单色釉品种,早期代表

郎窑,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仿明宣德红釉的郎窑红、豇豆红,仿宣德青花、仿成化斗彩灯,晚期代表

造型

  • 古拙、凝重而质朴
  • 新创造型式样较多
  • 细颈瓶类的颈部,较其他时期细长,圆器类以墩式为主
  • 顺治以来出现的新型将军罐、花觚、香炉、笔筒等,此时更为普遍

胎体

  • 早期,有前朝胎体厚重特征,中、晚期逐渐变薄,但有别于雍正的轻薄隽秀
  • 总体而言胎坚质细,得益于胎土淘洗纯净细腻,如同糯米粉一般细白,且制坯技术精密分工、烧成温度适宜
  • 大器及一般琢器,仍采用分端衔接,但修胎工艺精细,接痕处平滑规整

釉面

  • 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紧皮亮釉”
  • 早期青白色,釉汁凝厚,中期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到雍正,硬亮青釉,硬度很高
  • 大量保持明代以来的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 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为康熙瓷普遍现象

青花

  • 翠蓝色为主,中期最为鲜亮
  • 中期青花有的具有仿明成化淡雅清华效果,色虽淡却无飘浮感
  • 各期青花,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 墨分五色

五彩与其他

  • 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彩柔和
  • 蛤蜊光、自然磨损擦痕

纹饰

  • 早期留有顺治遗风,厚胎的瓶类或盘碗,以平涂手法绘画,图案板滞,其中一些以披麻皴绘的山水景致,沿用顺治时的斑片皴点法
  • 中期绘画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四王等人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造,乾隆三十年之后,瓷器上开始大量书写诗文辞赋
  • 晚期绘画承上启下,大多数器物绘画细腻,人物景致的布局缩小,引导出雍正风貌

器足

  • 平足,砂底无釉、平润光滑,偶有浅显或深重的螺旋纹
  • 宽厚圈足,常见盘碗、属早期、斜削呈里低外高,亦有平切呈硬折角
  • 双圈底,圈足内底面近足处挖有沟槽、深浅不一、槽内无釉,外墙着地,里墙悬空
  • 二层台底,于圈足外墙处旋削一圈釉而露胎,使釉不能抵达足端,形成两个不等高的切面
  • 拱璧底,多见于笔筒,壁型宽窄不同,施釉于中心圆脐凹处,器底有一圈露胎无釉。砂底靠近足边有釉者,年代稍晚
  • 圈足,早期圈足着地处,常见两面斜削的尖状,中、晚期则大量旋削为圆润的泥鳅背状。民窑器底隐现跳刀痕,早期圈足高,后逐渐深浅适中

款式

  • 官窑款与干支款
  • 各种特殊图案与花押款
雍正

雍正时期的瓷器以精细著称,瓷质莹润、工艺精细、器型隽秀、典雅优美,品类繁多,釉色齐备,所仿宋代五大名窑及新创釉色品种,取得空前成就

造型

  • 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隽秀丽雅,小巧玲珑
  • 典型器物多,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为主
  • 器型比例协调,“曲线美”

胎体

  • 瓷土选料精细、研粉、澄浆、制坯等工艺要求严格、烧结适度、因为胎质坚白细润
  • 胎体轻薄、迎光透视、莹润无暇,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 仿宋代名窑器的胎体,黑灰色颇为近似,仿汝器
  • 民窑器胎体匀细,无釉砂底也都光滑细润

釉面

  • 釉面有橘皮纹是突出特点之一(为追求宣德青花),并且有积釉较厚,呈云雾状,谓之“朦釉”
  • 青花器釉面亦有干净光润的一类,色调为青白或粉白,常见闪青的白釉
  • 彩器和仿成化青花的釉面,多为粉白细釉
  • 有些器物仿照康熙,在器口加涂一层白釉

青花

  • 青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青翠和晕散数种
  • 用色比较深沉,无漂浮感
  • 晕散的青花尤仿宣德效果,有意识地用笔重点

五彩与其他

  • 彩器的色彩柔和而不艳
  • 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
  • 在施彩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 民窑中,粉彩器已取代五彩而大量制作

纹饰

  • 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 构图舒朗、简洁清晰
  • 粉彩、五彩、珐琅彩所绘的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
  • 花鸟绘画多受“没骨”画法影响,山水则以当时盛行的四王院画为宗,设色比康熙时浅淡,笔画更细腻

器足

  • 器足归整,足边滚圆,露胎细窄
  • 盘、碗之类,口面增大、器身较矮的同时足部也放宽大,端庄稳重
  • 仿宣德盘类的圈足多为斜坡式,足背处滚圆如“泥鳅背”,修胎光滑洁净,偶有旋痕
  • 民窑器有的瓶、杯类,足部高深外撇,足里无釉,多有旋痕
乾隆

乾隆一朝,把制瓷业推向创造性的阶段,历史顶峰,造型精美,色彩缤纷,图案新颖,特殊的品种亦为一代之奇,乾隆瓷器无论胎型、彩釉或图文纹饰、工艺要求都很严格,民窑也不例外

造型

  • 端庄归整,大小器物制作均甚精致,但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 风格华丽、不惜工本、比例适宜,前期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略显呆滞
  • 仿古器型、一般琢器类,承袭雍正的贴塑耳装饰,并更为流行

胎体

  • 注重制瓷质量、瓷质精细、胎质虽细,但坚不如康熙,细不如雍正
  • 前期胎体细润,后期逐渐粗糙,但仍比晚晴优越
  • 仿古窑的黑色胎或黄色浆胎,同于雍正时期

釉面

  • 青花瓷的釉面仍为青白色、民窑亦如此,其青白深浅不一、釉面肥腴而坚,光润均匀,偶有微度的波浪釉
  • 彩瓷釉面常有似涟漪状的均匀小皱纹,金彩厚实光亮
  • 精致的珐琅彩、粉彩器,釉面坚致,细润如脂似玉,光洁无瑕,有的粉彩器釉面为淡青色,偶有细小皱纹、另带有极小的黑星点者,成为“荞麦地”

青花

  • 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蓝色居多,呈色稳定、浑厚、沉着,
  • 初期有晕散、黒褐、青灰、淡蓝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 中期另有一类青花,蓝中泛黑,纹饰虽往往层次不清,但色泽依然凝重沉着
  • 晚期青花,色泽稍显青灰,以民窑器最为突出

五彩与其他

  • 五彩已较少,粉彩广泛,彩绘人物、花卉等以当时名画家为蓝本,兼揉西方绘画技巧,勾染皴擦,浓淡分水,清新明艳,立体感强
  • 珐琅彩前期可与雍正媲美,晚期渐粗率乃至停烧,彩料玻璃质强,如漆似胶,鲜明浓艳,多色阶绘画,色调柔和,层次清晰

纹饰

  • 内容丰富多彩,层次清晰,除传统题材,尤多见封建伦理、福禄寿寓意画面,并广泛流行至清末,另赞颂和粉饰太平的纹饰也较多出现
  • 百花地图案、色地轧道,锦地御提诗画开光等亦为习用装饰
  • 纹饰中演化出许多连续性的规矩图案、书画严谨而细腻
  • 图案风格上,雍正时幽淡隽永,乾隆时激越张扬

器足

  • 器足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的一圈小锯齿痕,见直于官、民窑的各色釉器
  • 砂底虽仍光润,但不及雍正时的细腻光滑
  • 器足较前朝宽,足脊浪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
  • 一般仿哥釉器,底部留酱色釉的支钉痕
嘉庆

嘉庆一朝,御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瓷器制作属于因循守旧状态,早期承袭前朝,有“乾嘉”之说,晚期瓷艺逐渐低下,无突出创新之作,后期有“嘉道窑”之说,此时盛行各种堂名款,并影响到以后的制瓷属款

造型

  • 早期基本沿袭乾隆一朝,器型、纹饰、色彩均与乾隆同类器相近,但工艺技巧见拙,造型不及前朝秀美与比例协调
  • 后期与道光风格类同,粗略笨拙的风格,有器型歪斜,工艺欠精,彩料粗糙,色调漂浮,纹饰更是犹如贴花般呆滞

胎体

  • 前期胎体与乾隆接近,器型制作规整,尤其民窑圆器常与前朝同类器相混
  • 后期渐趋粗糙,厚薄均有,薄胎器质量同于道光时期,以指轻扣,其声脆响亮

釉面

  • 青花釉面稀薄泛青,民窑器尤为如此
  • 前期釉面保持乾隆时细润的特点,但小件器物已有显著区别,施釉稀薄,釉面光润不足,常有波浪现象
  • 乾隆时釉面中匀净的小皱纹至此日渐消失

青花

  • 青花色泽大部分仍然稳定,但部分器物已出现黯淡、漂浮的现象

五彩与其他

  • 粉彩仍为主要品种,前朝多见的“百花不落地”装饰仍然采用,并有的发展为金地百花,白地粉彩器较少,一般均带色地
  • 轧道工艺越来越不如乾隆时期精致规整,民窑尤甚
  • 彩器的豆瓣绿釉,明显不及乾隆时光润,色深而不匀
  • 后期色彩品种减少,釉面稀薄不匀净,彩色厚薄不一,厚者色重,薄者较前时浅淡

纹饰

  • 大体沿袭乾隆时期,工笔与写意并用,但总的笔法纤细拘谨,构图刻板
  • 刻、印、划、镂雕、贴塑等技法,也同于前朝,但不及前朝细致工整
  • 此时除流行夔凤、蝙蝠、瓜蝶绵绵、福寿三多、榴开百子、缠枝莲“寿”、“喜”字等吉祥寓意外,还有大量以凤凰、鸳鸯、黄鹂等表示君臣、父子、夫妇等封建伦理关系的图案

款式

  • 官窑款依然规范,民窑草率款识渐多,还有写半边字的现象
道光

道光一朝,鸦片战争爆发,国势衰败、民力耗竭,景德镇的制瓷业和前朝相比,生产规模骤缩,官、民窑质量、产量明显下降,以“慎德堂制”款为代表的堂名款极为盛行,就当是水平而论,制作堪称精致

造型

  • 时代风格较为明显,整体制造瓷工艺欠精,器型笨重,早期有的器型仍保持嘉庆时的风格,之后与咸丰一朝接近
  • 之后经三十年演变,渐由归整趋向笨拙,及至咸丰,厚笨特点更为突出,如器物的外形线条折角处多有板滞生硬感,不及雍乾的秀美圆润
  • 整体上,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

胎体

  • 胎质日益粗松,同品种的胎体与前时相比,密度小、重量显轻
  • 琢器胎体多数较厚重,民窑尤为突出,但民窑也不乏大量胎质细白,制作归整,口沿俏薄的薄胎圆器
  • 鼻烟壶的制造较前时更为流行,造型多样,但器身较雍乾时期膨鼓

釉面

  • 道光瓷的釉面除少数泛青色外,大都粉白松弛
  • 施釉不均,釉表有明显的水波纹样,起伏不平,俗称“波浪釉”,此现象自乾隆晚期开始出现
  • 青花瓷釉面呈青白色或洁白色、釉质肥厚疏松、胎釉结合不紧密
  • 施釉稀薄,白而泛松,无莹润感

青花

  • 前期色调与嘉庆相近,蓝色虽不甚鲜亮,却淡雅宜人,呈色较稳定,无凝斑聚点和晕散现象
  • 后期的青花色调,有的不够深沉,有漂浮感,这是由于胎质疏松与釉面结合不聚密所致

五彩与其他

  • 五彩与嘉庆的器型和色调基本一致
  • 粉彩彩料色泽不及乾隆时期鲜艳,色地彩色较浓,一般彩色浅淡

纹饰

  • 深受以封建统治者为代表的及时享乐风气的影响,过去少见的斗鸡戏狗及鸽子、鹦鹉、猫狗、蝈蝈蟋蟀等图案在官、民窑器物增多出现
  • 纹饰线条纤细、书意刻板,人物有形无神
  • 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的绘画,常配以诗句和说明,“无双谱”的新颖书画,此时尤为风行

款式

  • 以“慎德堂制”款为代表的堂名款极为盛行,就当是水平而论,制作堪称精致
咸丰

咸丰一朝,国力虚弱已极,御瓷烧制已力不从心,生产数量减少,工艺水平降低,咸丰五年以后基本停烧,咸丰瓷虽制作水平不高,但物以稀为贵,仍值得加以重点保护,对民窑制品亦然

造型

  • 与道光时期多有相同,造型趋向拙笨,笨拙的风貌有增无减,例如玉壶春瓶颈部明显短粗
  • 民窑器中各类餐具等较多

胎体

  • 胎质貌似细润,实则粗松,一般胎体较前时厚重
  • 琢器口沿处显厚、腹壁较薄,质疏不坚。圆器胎体亦欠坚密

釉面

  • 釉质泛白,釉面薄厚不一
  • 薄者,釉汁稀淡,表面光泽和滋润度不足,呈微小的桔皮坑,厚者,多同道光时的波浪釉(又称“浪荡釉”),这些也是清代后期的普遍现象
  • 前期釉色较白、后期白中泛青

青花

  • 色调比较稳定一类,同于嘉、道青花色,精细器物呈色更为鲜艳
  • 一般者为黑灰或淡青的蓝色,多显漂浮,釉面亦不够平整。民窑更是如此

五彩与其他

  • 五彩色泽不及前时鲜艳,红彩泛黑
  • 粉彩官窑器物相对制作精良,施彩与道光时基本相同,其中雪青紫色与佛头青蓝色,较道光色彩浓烈,俗艳刺目、常被称为色“品”
  • 粉彩多施藕荷(雪青)、紫彩及品蓝色,色彩鲜艳灼目
  • 后期釉里红呈浅淡的粉红色或乌暗的黑褐色
  • 官窑茶叶沫釉器制作相对精致,堪与前期之器媲美

纹饰

  • 图案纹饰大体同于道光时期,只是人物面部,鼻骨比较高大有勾,甚为独特
  • 纹饰布局相对涣散,即使精细之作,人物神采与背景层次均远不及乾隆时期,民窑作品尤其如此
  • 人物形象,寿星、钟馗、八仙、十八罗汉、仕女、五子夺魁等最为常见
  • 八宝、博古、山水人物、花蝶等纹饰又加饰金彩的器物,工艺较为精细

款式

  • 一反前时多篆书的习惯,较多运用楷体书写,字体以侧锋书写,相似道光时的“慎德堂”款识
  • 色釉期官款常暗刻于器底
  • 太平天国也烧造了瓷器,均署“太平天国”款识
同治

同治皇帝幼年登基,国家大权被慈禧独揽,此时御窑厂的生产,较前时更趋萎缩,总体上工艺低下,制作粗糙。同治七年,大婚礼造器,餐具为主是晚晴官窑中式餐具的典型器,全数成套者不可多得。同治九年,“体和殿制”款识,其胎釉和绘画的精细程度近似于道光时著名的“慎德堂”款器物

造型

  • 官窑器制作仍很规范,薄胎器也是如此,只是器型见拙而欠秀美
  • 民窑器多不归整,厚胎器更为粗糙,厚重笨拙

胎体

  • 官窑器胎质与咸丰时相近,洁白而精细,民窑器则更加厚重,疏松,也有的较为轻薄
  • 圆器以指轻叩胎体发出的声音较尖、似金属铜声,此为清末瓷器的共同特征

釉面

  • 整体釉色粉白或泛青灰,釉质较前朝显得疏松
  • 官窑器及“体和殿”款器物,釉面细润,一般器物则因胎质不够坚致,施釉稀薄

青花

  • 具有晚晴时期的呈色特征,既有较清新明快色泽,也有黑褐劣色
  • 与清代前期相比,色料都有漂浮的弊端、胎釉的粗松更加显而易见

五彩与其他

  • 五彩仅剩传统的龙凤碗,但色彩鲜艳,与前后两朝基本一致,民窑出现仿康熙的五彩器,但大器类色彩过于浓艳,施彩凝厚,缺乏光泽,纹饰粗率
  • 粉彩各种色彩较前时鲜艳,施加粉质较多,“体和殿”款的器物彩色更为鲜亮,多用彩色为地
  • 常见的墨彩与清早期风格不同,轻描重绘,多色阶层次,但不施加玻璃白,表面暗涩无光
  • 同治黄釉器釉色较为浓深

纹饰

  • 绘画内容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并从此成为晚晴三朝瓷器装饰的共同风格,多用福禄寿喜、吉祥如意寓意的图案做主装饰
  • 延续传统的龙凤、云鹤、八宝图等,突出吉祥的,五福捧寿、万寿无疆、喜字、丰登、教子、瓜瓞绵绵、探花及第、麒麟送子、五伦图等
  • 纹饰风格已图案化、书意庸俗、笔触呆滞拘谨,缺少生气

款式

  • 粉彩期款识多为红彩楷书,民窑器大量用篆书四字或六字戳记印款
光绪

光绪时期,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满足自助机穷奢极欲的生活,从光绪元年开始,景德镇御窑厂陆续为清代宫廷和东西两陵烧制了数量可观的精美瓷器和祭器

光绪元年和二年先后烧制大量青花、粉彩和各色釉大龙缸,此外为宫内各殿烧制的御用琢、圆器也不在少数、属款有“长春宫制”、“储秀宫制”、“坤宁宫制”等,光绪十年为慈禧五十寿辰、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寿辰大典、光绪三十年慈禧七十岁“万寿庆典”均有大量烧制,以上见《清档》共用白银三十万量之巨

造型

  • 除传统式样,新创器型有官窑荷叶式盖碗、加铜丝提梁茶壶以及器体较大的盘、碗、面盆、花盆等,制作归整,样式较多
  • 嘉庆以来出现的各式帽筒,此时制作更多
  • 仿康熙的棒槌瓶、花觚、鱼缸、笔筒、盘碗类烧造数量也很多,但与真品相比,胎体厚重,质地粗糙,造型笨拙不规,绘画粗率,画意呆滞

胎体

  • 胎体仍显厚重,但与同治相比,质量略有提高,瓷土筛炼较细,胎质较为缜密
  • 仿康熙的器物,胎质粗细兼有,与康熙相比,胎薄体轻,硬度不足。民窑器多粗糙不规

釉面

  • 釉汁稀薄,釉面欠莹润,质地松软,色调白中略微泛青,也有部分釉面为纯白色,与现代瓷釉面相近
  • 官窑器及“体和殿”款器物,釉面细润,一般器物则因胎质不够坚致,施釉稀薄

青花

  • 具有清代晚期青花色料的特点,色泽呈黑褐或浅蓝色,还有呈俗艳泛紫的洋蓝色
  • 由于色调都有漂浮不定的时代弊病,所绘纹饰多不够清晰,线条含混、笔触呆板,但仿康熙的青花一类,有较高的造诣
  • 民窑仿康熙青花器尤多,工艺粗糙、款字草率

五彩与其他

  • 五彩、官窑器的色调与前后两朝相同,有传统的龙凤碗和缸类。仿康熙的五彩所施的红、黄、绿彩较为鲜丽、明艳
  • 粉彩色泽新艳,由于含粉质较多,彩料疏松,附着不够紧密。“大雅斋”款粉彩器及其他官窑粉彩器,于晚期粗滥之风中鹤立鸡群,显得精细艳丽
  • 光绪时新创的品种、如水墨五彩、软彩、颇具时代特色

纹饰

  • 仍以龙凤纹为主,寓有吉祥寿意的蝙蝠、“喜”、“寿”、万寿无疆、五蝠捧寿、三阳开泰、江山万代等甚为常见
  • 绘功有的细柔、有的粗简
宣统

宣统一朝虽短,却仍在烧制官窑瓷器,品种有限,数量较少,故传世品不多,甚为珍稀 清代自光绪以后,瓷器制作从明、清以来的手工作坊式发展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这一物换星移的变化,使这一时期的瓷器展现出近代新瓷的特征,机制的器型更加归整,胎质高度瓷化和釉面的玻化,使器物表面火光十足,部分印章戳记代替了耗费人力的手写款识,涌现的彩色印花代替了部分人工绘画

清代,由景德镇运京的瓷器,传统是木桶盛装,器用元书纸包裹,填塞稻谷壳以求稳妥。故宫旧藏中有很多原装,整理中才予拆出,库藏未曾用过的瓷器,尽管搁置年久,釉面火候仍盛,犹如新器,但它不同于新瓷那样的“火气暴流”,这种情况,通常称为“库出” 造型

造型

  • 与前朝规格一致,均为传统型制
  • 胎体比以前轻薄,器型也更加归整

胎体

  • 一般较轻薄,扣其声有铜金属音响,具有近代瓷的特点
  • 烧结瓷化度较高,用手滑摸器物口部时,往往有清越响声

釉面

  • 匀净、稀薄、色白

青花

  • 色调明艳清新,如绘松竹梅、异兽纹的碗等,其呈色技术已超过光绪时期

五彩与其他

  • 五彩、色彩艳丽,绘画细腻
  • 粉彩,大体同前朝,制作颇精,色彩浅淡
  • 珐琅彩,此时又开始制作,质量较前朝粗糙,制作水平较乾、嘉低劣,但由于数量极少,也可称为终清一代的佳品

纹饰

  • 承袭前朝传统图案,宣统官窑器绘画都很精致,可与前朝相媲美,制瓷风格也甚为严谨
  • 纹饰画意较光绪时的细腻

款识

  • 真品款识书写归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有力,青花色泽蓝艳,也有写黑褐色款

明清瓷器鉴定中的器型全不全(明清瓷器鉴定清部分摘录全)(1)

@真知新坐标内容来自《明清瓷器鉴定》,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仅供学习,请勿他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