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经典的一句话(孔子最有名的三句话)

《论语》中有许多名言,都在长期流传中改变了它本来的意思,“越说越错”,但是对于了解孔子原本的思想来说,还是要知道他们最初的含义。

1、父母在,不远游

误读:在一些公众号中,每每谈到“空巢老人”的话题,都要引用这句话“父母在,不远游”,规劝子女们一定要在父母在的时候多多陪伴他们,不去远方,不然“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徒留遗憾,后悔也来不及。

正解:《论语》中完整的部分应该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并不反对远游,而是说游必须有方。所谓有方,就是远游必须有正当的理由,有明确的去向和目的地,以免父母牵挂。 这种要求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为人子者对父母的一种孝。只讲“父母在,不远游”不讲“游必有方”,把孔子说成是远游的反对者,是不客观公正的。当然,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既不能作片面的绝对化理解,毕竟还有老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

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说:“今日有人以此语不再适用,有人以为仍然适用,因为有飞机汽车的快速交通工具,虽远(地理位置)而不远(往返时间缩短了)。其实,重要的是,孔子讲仁、讲孝都非常之实际、具体。例如这里的重点,不在不要远游,而在于不使父母过分思念,飞高走远难以见面,和过分忧虑无方向的到处游荡,使父母不放心,这样具体地培育儿女对父母的爱心。即孝、即仁,它是情感的具体塑造而非抽象的理论概念。重要的仍是作为人子的这种情感态度 中国年轻人能继续保存这种传统美德吗?是所望焉。”李泽厚先生的评析有独到之处,认为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应肯定和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

孔子最经典的一句话(孔子最有名的三句话)(1)

2、以德报怨

误读:常常在劝人的时候会说“以德报怨”,看似符合中华民族崇尚道德的传统,强调宽容、包容和原谅。但其实“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孔子想要提倡的品质。

正解:《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德主刑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讲道德,没有刑罚。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他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也就是说: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

孔子最经典的一句话(孔子最有名的三句话)(2)

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误读:这句话经常被用来骂一些刁蛮的女性,说他们和小人一样。但其实这样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正解:这里的小人,不是指奸诈小人,而是体力劳动者;女子也不是指所有女人,而是指妻妾,难养是指难抚养、侍奉的意思。孔子是说女子和小人难侍奉、难相处,说的是一个关系问题。

虽然孔子时就有尊卑之道,但是他也不会瞧不起女性,而是感叹夫妻关系、主仆关系之间的微妙。

孔子最经典的一句话(孔子最有名的三句话)(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