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怎样的人(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底是不是一代)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说他纸上谈兵,其实他一辈子也没有见着一张纸,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竹简,根本没有纸,所以这个成语显然是后人演绎的。

赵括的父亲是赵国名将赵奢,“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就源于赵奢。以前四马拉车,驾辕的马叫服马,就是起到主力作用的,因为赵奢很有军事才能,赵惠文王赐他“马服君”的号,意思就是国家栋梁。赵括就借了老爸的光,人称马服子。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怎样的人(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底是不是一代)(1)

赵括熟读兵书,说起兵法,夸夸其谈,连父亲也难不倒他。但是,他太流于表面了,这种熟读不是深入到骨子里的消化,所以父亲也并没看好他。与他相比,父亲太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了,很多形势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应对起来就更为复杂。赵括后来跟着父亲实习了几次,也出了一些不错的主意,所以他有些看轻了战争,父亲对他这种状态其实是很担心的,因为战争不仅是严肃的,也是残酷的,而在赵括眼里这一切都是那么轻松,这就说明他非常不成熟。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怎样的人(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底是不是一代)(2)

秦昭王时期,宰相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离得远的,不得罪;离得近的,很倒霉。其中一个邻国就是韩国,秦国很快占领了韩国的一片土地,旁边另一块土地叫上党郡,眼看要保不住了,他们就投靠了赵国,献出了十七座城池,想利用赵国力量抗秦。赵孝成王不听平阳君赵豹的劝告,接受了城池,而一切都被赵豹说中了,得到城池,灾难远远要比好处多,随之而来的居然是灭顶之灾。秦国非常不满,决定出兵伐赵,长平之战爆发。

当时,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决定任用老将廉颇应战。赵国从兵力、战斗力来说都不如秦国,唯一的优势是地利。所以要靠地利消耗秦军兵力的优势,让他们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代价,这样双方势力均等了,就进入了相持阶段。廉颇就是这样以逸待劳,挫杀秦军的锐气,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而两军长期相持,对于远征千里的秦军来说并不利,秦军历来善于突击,只有速战才能成就大功,而攻势一旦受挫,往往就会导致士气的衰败。秦军主将王龁长期求战不得,秦军面临高山夜寒,士卒病伤等不利条件,这都使他因为久困长平而深深忧虑。

廉颇的办法其实还是有道理的,但是,赵孝成王觉得不好,他觉得廉颇根本没打仗啊,难道我用你就是让你天天在城里呆着吗?这个时候,秦国开始使用反间计,派人到赵国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最好对付,只要别让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当主将就行。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怎样的人(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底是不是一代)(3)

赵孝成王中计了,他想的是:你越不想让谁当,我就越让谁当。蔺相如极力反对,认为赵括懂兵法但是不会变通,难当重任;连赵括母亲都来劝谏,说赵括的父亲赵奢对待下属谦和,从不贪图赏赐,可赵括的下属都不敢睁眼瞧他,他收藏金帛,购置房产,不要相信“虎父无犬子”的话,赵括和他父亲真的不像,千万不要派他领兵。可惜的是,赵孝成王根本不听,还是派赵括接替廉颇担任主将。

赵括的军事素养确实极高,当时的赵国做了一道大大的选择题,用了排除法,也确实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因为当时赵奢已经去世,所以最后只能选择赵括。也就是说这是组织安排,上峰命令,赵括并没有考虑的余地,可见,他红二代的身份确实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尴尬。但是,用这个一个没有实战经验而且不够沉稳的将领去应对一场大战,就像用一个管理学博士刚毕业的高材生去做一个上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一样,不输惨了才怪呢。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怎样的人(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底是不是一代)(4)

赵括年轻气盛,自视甚高,他来到战区,换思路,换战略,更要命的是,他还换了人,简直就是大刀阔斧,因为赵孝成王对廉颇不满,他自然要把廉颇的东西统统砍掉,可这样做,实际上已经动摇了军心。

秦国一看赵括的架势,很快换白起做主将,原来的主将王龁降为副将。电视剧《芈月传》里芈月救了一个狼孩,后为他取名白起,其实这些都是加工的情节,历史上白起是芈月的弟弟魏冉举荐的,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因战功赫赫,受封武安,称武安君。赵括并没有意识到,他遇到了一个多么强大而又可怕的对手。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怎样的人(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底是不是一代)(5)

终于,赵括得偿所愿,开始进攻,白起命令秦军撤退,赵括得意忘形,不问虚实,乘胜追击,殊不知白起是假装撤退,引赵括追到了秦军的营垒。白起的军队突袭到赵军后方,截断后路,再派骑兵部队从中间攻击赵军,把他们冲散,让赵军两部分孤立起来,最狠的是,白起切断赵军的粮道,没有了粮草,在战场了就是最要命的事。此时赵括只有过丹水东撤,然而就在他们刚到丹水河边时,意外发生了:丹水突然间变深,无法过河。原来,秦军挖渠引来了黄河水,一下子提高了水位。就这样,赵括陷入重围。

此时的赵军,进不了,退不了,死死困在中间,互相联系不上,救援的物资也进不来,或许赵括这时候还会感到奇怪,兵书上说的东西怎么都没用了呢?

当然,赵括困兽犹斗,他还是要证明自己是懂兵法的,他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用了“孙膑十阵”中的“车城圆阵”,是用以防守的特殊阵势,也确实见一些效果,因为他的队伍在这个阵势下能保持不乱的状态,让白起不能马上攻破。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怎样的人(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底是不是一代)(6)

后来,赵括又派刺客行刺白起,可惜仅仅刺伤白起,无法动摇根本。之后他从赵军中选出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人,穿自己的铠甲,打自己的旗号,率一军向晋城方向突围,而自己则率主力向长平突围。秦军射死了假赵括,以为赵括已死,于是对真赵括的军队进行招降。赵括以为机会来了,率军诈降,可是白起哪是那么好对付的,当赵军假装投降而对秦军发动突然袭击的时候,秦军从容应战,一场厮杀,悲壮无比,而必须一提的是,此时,赵括的军队已经断粮46天,这是一场拼死的战争,赵括死于秦军乱箭之下,赵军群龙无首,被迫投降,之后秦军坑杀40万赵军降卒,当然,这是虚数,其中有夸张的成分,多报死亡的人数,为的是震秦军的士气。

一场惨烈的战争结束了,因为秦军也消耗过半,所以是赵军惨败,秦军惨胜。有人说白起是战神,有人说他是嗜血的狂魔;有人说赵括是以身殉国的勇士,有人说他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败将。白起毁誉参半倒还正常,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哪一位名将的手上不是沾满了敌人的鲜血?不过是自己国家的君主看来功劳盖世,而别国的百姓看来罪孽深重。但是,赵括,他的生平经历却不像白起这么好评判,这位初战就宣告失败,没有任何机会总结教训的职场新人,也就更没有机会替自己申辩半分,于是,他被大多数人认定为赵国走向衰亡的罪魁祸首,替他说话的后人声音也很无力。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怎样的人(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底是不是一代)(7)

那么,我们不妨通过几个问题理清一下事实真相。

第一,赵括到底有没有军事才能?答案是有。其实在当时,支持赵括做主将的人是多数,而且赵奢的旧部也都臣服于他,这说明他是有一定威望的。但是,熟读兵书,熟知兵法,不等于深入透析用兵之道,就如同一只葫芦浮在水面上一样,沉不下去,不能灵活应变的本质是没有真正理解。所以,赵括的问题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更是表面与实质的问题。

第二,赵括到底有没有战略失误?答案是没有严重的失误。我们今天来做评判,会容易陷入误区,因为这些事件叫历史,我们早就知道了结果,所以很多人会说廉颇防守是对的,赵括强攻是错的,白起假装撤退是高招,赵括乘胜追击是险棋,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结果呢?那是不好评判谁对谁错了。甚至我们也无法想象,如果不是赵括去打这场仗,换做任何一个人做主将,能否战胜白起。所以,败了不等于错了,因为我们也并不知道我们所谓的“对”到最后能不能真正地“胜”。

第三,赵括到底为什么失败?答案是必然失败。赵括的敌人白起实在厉害,白起没打过败仗,而且经常是毁灭性的进攻,赵括与其相比,实力确实弱了很多,失败已经成为必然。更为重要的是赵括的失败其实是赵国的失败,两国的战争是综合实力的比拼,秦国经过近百年的变法,经济实力极其雄厚,邻国不会威胁到秦国;而赵国处于四战之地,战事频繁,除了和秦国打仗,还要防着周边国家趁火打劫,粮食供给、后续兵力全都有问题。这样的形势,很难不败。

第四,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究竟有无责任?答案是当然有。最主要在于他的性格、心智不成熟。他一心求功,急于求成,想证明给世人看自己不是黄口小儿,自己不愧于将门虎子的美名,上岗后借否定前任证明自己的存在,用兵果断但是不够谨慎,治军严明但是缺少张力,张力是智慧的体现,同样都是服从,不敢不服和心悦诚服是完全不同的境界,赵括显然分量不够。

第五,赵括有没有可取之处?答案是必须有。我们在赵括身上看到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意气风发、积极进取、乐观坚强的大男孩,让人怜爱又惹人心疼。我们无法想象,他和他的士兵们如何坚持了断粮的46天,是怎样的勇气让他与强敌最后拼死一博,但是我们知道,连他的敌人白起也对他极其尊敬,因为赵括死后,白起只找到了赵括的剑和铠甲,极为伤心,以衣冠厚葬,取赵括剑自用。可见,连敌人都如此对他,他又怎能只被后人诟病?所以,我们还是要肯定赵括的拼搏、拼争、拼死的精神。

历史早已远去,硝烟飘散,带走了很多故事,而值得我们咀嚼回味的是许许多多故事背后的故事。希望赵括不再永远成为一代“冤将”,至少要给他一个公正的解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