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文中会出现通假(阅读和注解古文常犯的错误)

语文清话

为什么古文中会出现通假(阅读和注解古文常犯的错误)(1)

语文的边界

就是世界的边界

编者按:本文是接续上期“阅读和注解古文时常犯的错误(一):望文生义”。望文生义、误用通假和滥用通假是阅读和注解古文时常犯的几种错误,但是多数人却苦于无人指导。甚至阅读、注解古文时,想当然的理解,不知不觉误入歧途。王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1980年的演讲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以上几种误区,列举了大量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子。本号将分两期推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期帮语文老师了解相关知识。

阅读和注解古文常犯的错误(二):

误用和滥用通假

文 | 王力

误用通假

什么是“假借字”

在汉字里,有所谓“假借字”。“假借字”有两种:一种是本无其字,假借另外一个字来用。

比方说,有很多虚词,没有为虚词造的字,如“而”本来是一个实词,《说文》:“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后来人们假借战国“而”字当连词用,这就叫本无其字。也有一种本有其字的,也假借。最典型的是“早”字,本来很早就有,可是很多古书都写跳蚤的“蚤”,将“蚤”假借为早晚的“早”。这个就叫本有其字。另外一种情况是本来没有那个字,但后来也造出来了,比如喜悦的“悦”字,本来写成个“说”,后来就写成“悦”字了。读古书的时候“说”字就读成“悦”。

要不要讲为通假?

现在我们争论的问题就在于:本有其字的,是什么叫“本有其字”?所谓“本字”不能叫“本字”,我就跟人家争论过这个问题。有人说,“本字”是可以叫做“本字”的,因为“本字”是“多用字”。如果把“本字”看成“多用字”,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那是关于“本字”的定义问题,没什么好争论的。现在我反对的是什么呢?反对的就是要不要讲为通假,比方说古书中喜悦的“悦”,一般都写成言字旁的“说”,读古书“说”字就读成“悦”。“说”同“悦”主要的注解是不恰当的,我认为这是误用通假。以为古人写“说”字当“悦”字的时候,还没有“悦”字,怎么能说成“说”同“悦”呢?

古人所谓的“通假”,有点像现在的写别字,写成另外一个字。我们应该认为古人写别字的情况时有的,但是不多。像这个“悦”字,既然一般写成“说”,就不能同那个字,心字旁的“悦”字上古时没有的。《说文解字》这部书没收这个字,可见在那个时代喜悦的“悦”字还没有产生。《孟子》里有这个喜悦的“悦”字,但是我们知道,很多古书是经过后人改过的,后人有些人拿当代用的字去看,认为这里本应该这么写,就把《孟子》这部书里的一些字改了。所以有人说《孟子》这部书是俗字的渊薮,就是说俗字最多的是《孟子》。为什么俗字最多的是《孟子》呢?本来,经书从前是人们不敢随便改的,但是因为《孟子》很晚才成为经书,大概在宋代把,这样,在此之前,《孟子》里被人改动的字就很多。

这样我们就明确一点,作注解的时候不能说这个字“同”那个字,因为那个字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怎么能说“同”呢?现在我们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子

01

“县”和“悬”

《诗经·魏风·伐檀》有一句:“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课本注:“县,同悬”。这样的注解也是不妥当的。因为《诗经》的时代还没有底下带“心”字的“悬”,怎么能说同“悬”呢?刚才说通假字等于写别字。有人不叫“同”,叫“通”,说通“悬”。怎么能说“通”呢?古时没有那个字,你冤枉古人了,说古人写别字了。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把我们的青年学生引导到了错误的道路,就是没有历史观点的错误的道路。这个悬挂的“悬”字(底下写个“心”字的),有没有这个字呢?有。就出在《孟子》这部书里边,但那也是后人改的,我们不能这样做。

02

“孰”和“熟”

另外,《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句话:“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语文课本注解说:“孰,同熟”。这个错误跟刚才我说的的那个错误是一样的。我们查《说文解字》“孰”字已经解释为煮熟的“熟”了。那四个点是后人加的。为什么加呢?就是要搞个区别字,那个“孰”字后来当“谁”讲了,煮熟的“熟”就是另外造个字区别开来,这样“孰”的底下才加了四点。“熟”也是冤枉司马迁写别字了。司马迁没有写别字,司马迁那个时代还没有四点脚的那个“熟”字。

像这种情况,我们编《古代汉语》教科书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呢?原来我们也犯这个错误,最近因为跟别人争论起来,感觉这个错误还得改,所以最近我们修订的时候用了另外的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 比如“说”字,这样注:说,应念yuè,喜悦,后来写成“悦”。这就没有毛病了。”所以我想提醒大家,将来我们注解古文的时候不能用这个字同那个字,用这个办法青年人就误会了,以为我们的古人很喜欢写别字,其实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个字,怎么会是“同”或“通”呢?

滥用通假

什么是“滥用通假”?

“滥用通假”跟刚才的“误用通假”是不一样的。“误用通假”是本来没有那个字,还说“通”,还说“同”,那就是“误用”了。所谓“滥用”,按道理来说,它是那个字,但是究竟是不是假借为这个字,那就成问题了。

清代乾嘉学派在语文研究上有很大成就,就是很会用通假,特别是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谓通假,就是本有其字但不用那个字,而用另外一个字,即同音字替代。王念孙还有一个理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这就是说,要突破字形的束缚,来追究本来的意思。不同的字形,只要声音相同,意义就可能相同,这是很大的成就。古书上原来很多讲不通的字,他用这个办法就讲通了。但是到了乾嘉学派的末流就坏了。真理走多了半步就是错误。善用通假,就能作出很大的成绩;滥用通假,那就错了。“滥用通假”,就是你主观臆测这个字应那么解释,就从通假上来找一个借口,这样子就坏了。

“长”和“常”

现在我举个例子。辛弃疾《摸鱼儿》词有句话:“惜春长怕花开早”。这句话不是很好懂吗?我们爱惜这春光,常常怕花开得太早了,因为早开就早谢,不早开就不早谢。有位中学教师写信给我,他说这个问题有争论,连断句都有争论。他讲:有人说应该那么断句,“惜春长”我就“怕花开早”。但是这位同志说,不对,“长”应该通“常”,经常害怕花开早。叫我回答他,谁对。我说,你们两个都不对。当然,把“惜春长”断成句,那个错误就更大了,但是你一定要把长短的“长”说成通“常”也不对。我说根本就不用讲通“常”,“天长地久”,不就是长久的意思吗?“长久”的意思再一转不就转到“常常”了,那样不是很好转过去吗?为什么要说假借呢?说假借问题就大了,因为长短的那个“长”古音应该念“澄”,经常的“常”,古音应该念“禅”,差别很大。那你这样“通”就没学会通假,因为“通假”是古音的通假,拿现在的读音通假古音就不对了。这就叫做“滥用通假”。

02

俞樾的“通假”

在清代乾嘉学派末流中,有一个典型人物就是俞樾,他喜欢讲“通假”,却常常是讲错的。《诗经·魏风伐檀》第一章有一句话:“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第二章有一句话:“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第三章还有一句话:“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我们中学语文课本就是采用俞樾的注法:“廛,同缠,束(量词)”,“亿,同繶”,“囷,同稛”。都是讲成差不多的意思,即把它绑起来的意思。

我们就感到奇怪了,本来“通假”就是写别字,那么这个诗人文化水平太低了,怎么三个字都写别字呢?怎么这么巧哇?为什么他一定要写别字呢?特别是三百亿那个“亿”字,《诗经》另外有很多地方,“亿”都是当数目讲的,十万把禾叫做一个亿。三百亿,就是三百亿个禾把。别的诗人都这么用,为什么偏偏在这个地方写别字呢?而这个别字通一个很偏僻的“繶”字,奇怪呀?三个地方都是“缠”的意思,看来这不是很好吗?

但是我要问,为什么要这么写?诗人摆着本字不用,去写个别字呢?这不可信。那么又回到原来的说法了,本来很好懂的,讲得通的,为什么改另一个字呢?我们看郑玄等人怎么解释的呢?他们解释的很好。“三百廛”,毛传:“一夫之居曰廛”。就是说,一个农夫所住的地方叫做“廛”。后来孔颖达疏“胡取禾三百夫之田穀兮?”你不稼不穑,为什么取三百个农夫所收的穀物呢?这不是很好吗?不是讲通了吗?为什么改为那个用绳子缠起来的“缠”呢?我们看那个“三百亿”,郑笺:“十万曰亿。三百亿,禾秉之数。”十万叫做一亿(我们现在把万万叫做一亿,古人把十万叫做一亿),三百亿是禾秉之数。禾秉就是禾把,禾把的数目是三百亿。孔颖达疏:“三百亿与三百廛、三百囷相类,故为禾秉之数。秉,把也。”我们再看看“三百囷”,毛传:“圆者为囷。”圆的谷仓叫做囷(方的谷仓叫做仓)。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说:“囷,圆仓。”那么“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很好懂嘛,你不种庄稼,怎么能取到三百禾仓那么多呢?为什么一定改为三百稛呢?三百个谷仓不比三百稛还要多吗?为什么要改呀?这就叫做滥用通假。

结语

刚才我说,写通假字等于写别字,你应该认为古人写别字不是正常的现象。所以凡是不该认为通假也能讲得通的话,就应该依照平常的讲法,不要讲什么“通假”,一讲,常常就造成错误。总之,讲古代汉语的时候,要建立历史观点,要注意不要误用通假,也不要滥用通假,更不要望文生义。

本文节选自王力先生《关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一九八〇年七月四日在天津的讲演》。题目为本号所加。上一期推送的是:阅读和注解古文时常犯的错误(一):望文生义

为什么古文中会出现通假(阅读和注解古文常犯的错误)(2)

“语文清话” 微信公众号

ID:ljyuwenqinghua

语文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欢迎个人微信转发朋友圈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请勿以任何方式摘编本文内容

授权 | 投稿 | 合作:lijie109@qq.com

/ 策划 /主编:李节

/编排:郑佐之(实习生)

/校读: 陈巨文 (实习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