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样板戏台词(一老人听完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后自首)
《智取威虎山》改编自著名军旅作家曲波的《林海雪原》,这是根据其亲身作战经历写成的一部剿匪小说,因为曲波指导了那场剿匪战斗,所以故事情节极为真实,战争场面代入感极强。
可惜的是文学作品毕竟有着修饰的成分,现实比小说更加曲折和惨烈。
尤其是英雄杨子荣,他在追击丁焕章、郑三炮等重要匪徒时,由于极端天气的影响,他的枪支被冰雪冻住,导致无法正常射击,牺牲在土匪孟同春的枪下。
为了弘扬英雄气节和大无畏精神,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海京剧院将《林海雪原》节选改编为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从此,战斗英雄杨子荣冒充敌人副官胡彪,机智深入匪巢,成功剿灭座山雕团伙的故事深入人心。
一时间,杨子荣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观戏的老老少少都赞不绝口,大人讨论着剧情以及学着唱戏,小孩子更是模仿着戏曲中的故事人物,在这种环境下,东北有一个叫做孟老三的农民却每日煎熬不已。
试想一下,每当样板戏开始的时候,全村老少都搬着马扎兴高采烈地看戏,唯独孟老三一个人躲在黑暗里,也不敢跟人交流,被叫过来也不敢正大光明地观看,如何不让人起疑心?
且在那个年代里,处处都有民兵保卫老百姓,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兵们发现了孟老三奇怪的举动,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民兵暗自调查孟老三的过去,令他们吃惊的是,这个孟老三居然当过土匪!
土匪潜入群众当中是绝对不允许的,民兵立即展开捉拿和审问,谁知在审问过程中,一件惊天真相浮现在众人面前:当年的杨子荣烈士竟然是被这个孟老三打死的!随着政府的介入和深层调查后,当年的事情逐一被揭开。
1964年6月,上海京剧团抵达北京,周总理在小剧场观看了《智取威虎山》,毛主席更是专门为其修改了一些唱词,在1969年中南海礼堂内,周总理又请国外客人观看了《智取威虎山》。
外国友人对样板戏的评价颇高,虽然具体内容因文化差异不太了解,但人们都有着英雄情结,故而他们对杨子荣的评价是“佐罗”、“罗宾汉”等英雄人物。
当然,两者和杨子荣不尽相同,却也烘托出外国友人对杨子荣的钦佩。
可当外国友人问起英雄的出处时,周总理有些为难,他只知道杨子荣确有其人,但具体的生平细节却不清楚。
事后周总理急忙打电话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要求他们搞清楚杨子荣烈士的家庭住址和具体情况。
可遗憾的是,杨子荣生前所在的牡丹江军区回电:“杨子荣同志原籍山东胶东,详细地址仍待调查。”
周总理看过后心情沉重,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居然连具体资料也没有,未免太对不起烈士的牺牲。
能成为杨子荣这样英雄的家乡,自然是无比的光荣自豪,所以每个县城都十分配合,甚至过于积极,等到调查组下来时,胶东地区居然同时出现了三个杨子荣的故乡。
这无疑增加了调查杨子荣生平事迹的困难度。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集合不少老战友,也向调查组描述了杨子荣的大概情况,这时大家才想到一个被忽略的细节,那就是杨子荣烈士是否有曾用名呢?
果然,调查组在档案中发现了一名叫做杨宗贵的失踪烈士,与曲波等人的描述很像。
后来调查组又从部队里找到一张1946年的老照片,里面是全是战斗模范,根据记录,杨子荣就在其中。
曲波为了修复照片,特意从日本请来一位朋友,这才得到一个可能是“杨子荣”的人物照片,经过大家辨认,这的确是当年那个浑身是胆的杨子荣!
巧的是海林县民政局烈士陵园的调查组找到了杨宗贵的哥哥杨宗福,从杨宗福的描述中,大家更加坚信杨宗贵就是杨子荣。
他们急忙拿着照片来到杨宗贵的故乡嵎岬河村,村里的老乡一看,都说这就是杨宗贵。
已是古稀之年的杨宗福看到照片后潸然泪下,弟弟自从以身许国后就再无音信,没想到会用这种方式看到他的照片。
在杨宗福泣不成声的追溯中,杨子荣短暂的一生跃然纸上。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于山东牟平县嵎岬河村,家中贫苦不堪,导致他4岁就跟着父母闯关东来到了东北安东。
可叹时局动荡,尽管一家人竭尽全力,仍然很难保证温饱,再加上东北军阀、土匪、日军等势力盘根错节十分不太平,一家人安全受到影响。
无奈之下,父母做了一个决定:父亲和姐姐继续留在东北,杨子荣和其他几个兄弟姐妹跟随母亲宋学芝回到老家谋生。
这里不得不说,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宋学芝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即便她没什么文化,但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杨子荣自小个性刚强,甚是独立,而且尽管吃饭都存在问题,宋学芝依然选择把杨子荣送到当地私塾学习文化知识。
可惜山东的军阀也开始蠢蠢欲动,很多地方硝烟四起。
宋学芝此时身体不是很好,无法和其他老百姓一样再次带着孩子们躲避战乱,她只好拿出干粮塞给杨子荣,让他去投奔东北的父亲。
那年杨子荣才12岁,读了几年书的他泪眼婆娑拜别了母亲,孤身一人上路。
一路上他节衣缩食边问边走,没吃的就会给别人做做零工,实在没办法了就在街边乞讨,就这样,12岁的杨子荣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从山东一路走到辽宁安东,其中的坎坷实在很难想象。
来到安东后,他顺利找到了父亲,父亲和母亲一样,并没有把杨子荣看成养家糊口的壮劳力,反而继续送他读书。
天有不测风云,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父亲就病倒了,年幼的杨子荣毅然辍学,跟着姐姐进入工厂学习工作,为父亲治病。
没想到祸不单行,很快工厂也受到了环境影响开始大面积裁员,导致杨子荣只好在码头卖力气,放过木排、当过船工,只要能养活家里人,无论多累他从无怨言。
突然有一天,日军来到鸭绿江抓壮丁,杨子荣就这样被抓到了矿场工作。
看到日军对待矿工的惨绝人寰,杨子荣趁机逃了出来,他也不敢回到家中,便一路跑回来了山东老家,到了1945年,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早已疲软不堪,在八路军解放了牟平县后,杨子荣顺势加入了军队。
日军投降后,威胁东北老百姓的就只剩下那些盘踞在各处的土匪,尤其是海林镇地主组织起的武装,以孙江为首多次投诚国民党,并残害了不少我党人士,杨子荣所在部队将其定为首要打击目标。
1946年2月,北方大部分地区都被厚厚的冰雪覆盖,杨子荣等数十位战士化装成老百姓的样子,陆续进入海林镇探查情况,并向大部队传达消息,而后他们利用地势设下埋伏,生擒了孙江等土匪头头。
很快,周围的土匪都被骚乱吸引了过来,杨子荣绑着孙江故意和救援的土匪谈判,目的是给赶来的大部队争取时间。
土匪也以为杨子荣等人只是其他地方的“同行”,放松了镇子周围的警惕,顺利让大部队成功围住整个海林镇,杨子荣里应外合一举消灭了这支武装力量。
经过这次锻炼,杨子荣在剿匪行动中愈加熟络,他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案,在最大限度减少同志们流血牺牲的同时,铲除危害百姓的土匪。
他的方案是什么呢?就是探寻土匪内心的想法,用土匪的方式沟通交流,让他们放下戒备从而劝降或活捉。
从小往返于山东和东北的杨子荣知道,如果不是时局动荡吃不饱饭,谁也不会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做这种铤而走险的营生。
就这样,杨子荣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了杏树沟一带的以李开江为首的土匪共计400多人。
座山雕早年也闯关东来到东北,原名张乐山,从山东老家辗转东北寻求活路,但他并没有什么道德准则和文化约束,没想着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而是直接落草为寇,成为“匪龄”最长的头领之一,被成为“三爷”。
座山雕的队伍并不大,只有三四十号人,却各个装备精良,打家劫舍极其穷凶极恶,经过组织讨论,认为派遣大部队围剿动静太大,不仅会打草惊蛇,甚至可能影响到当地百姓,于是组织决定派遣杨子荣带领几名侦查员先行打探消息再做决定。
杨子荣带队摸到了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那里刚好有座山雕的手下,杨子荣胆大心细,准备从中找到突破口,他故意骂骂咧咧走到土匪面前,土匪立即警惕起来道:“么哈么哈?你们是哪个绺子的?”
杨子荣早就对土匪的黑话了然于胸,这是在问他来干嘛的,是哪个山头的土匪。
杨子荣灵机一动:“我大哥李开江遭了共匪的道了,我们几个兄弟听说三爷招兵买马,想投奔三爷分杯羹。”
之后的情景和《智取威虎山》中的细节差不多,杨子荣演绎出一身匪气,成功让座山雕相信他就是前来入伙的土匪。
可杨子荣也知道,座山雕肯定还有一手准备,他环顾四周,果然在屋子后面发现十余名枪手。
面对这种局势,想要靠自己扳倒座山雕还是有困难的,他想到之前挟持孙江那回熬到大部队包围上来成功剿匪,于是如法炮制,趁座山雕没注意,一把将其拉来并拔出其手枪,其他几位侦察兵也顺势按倒了几名土匪。
局势立马胶着起来,土匪怕伤着座山雕投鼠忌器,杨子荣也不敢动手,生怕土匪孤注一掷。
进退两难之际,山下的大部队听到山寨中的枪声,立即涌上山头,将座山雕一行人一网打尽。
混乱之中,郑三炮、丁焕章、孟同春等人趁乱逃跑。
1947年《战斗模范杨子荣等六人活捉匪首座山雕》一闻刊登在《东北日报》上,老百姓纷纷弹冠相庆,安稳的日子就在眼前。
但遗憾的是由于郑三炮等人的逃跑,百姓身边依然潜藏着诸多风险,杨子荣丝毫没有松懈,继续带领着战友奋战在深山老林之中。
但谁也没想到,这则新闻刊登的第四天,杨子荣同志就光荣牺牲。
那天,杨子荣等人探查到土匪的藏匿之处,为了保险起见,团部派遣团副政委曲波带领30人同杨子荣一起上山。
刚开始很顺利,一行人包围了匪巢,但就在冲进去捉拿匪首的时候,出现了重大事故。
被包围的匪首仓皇掏枪,杨子荣的反应更快,立即抬枪射击,岂知包围侦察的时间太久,杨子荣的枪支被冰雪冻住,就连他旁边的战友孙大德的枪支也无法打响。
这导致孟同春抓住机会开火,杨子荣最终壮烈牺牲,战友们陆续冲过来将逃跑的土匪一一击毙或俘虏,唯一遗憾的就是让孟同春侥幸逃脱。
再后来因为从军改名的原因,杨子荣的家人一直不清楚他的情况,而且为了剿匪,杨子荣常年混迹在土匪的队伍中,黑话、外表和土匪简直一模一样,这让东北的朋友误会当年那个杨宗贵早已走上歧途,纷纷传话给杨子荣的母亲宋学芝。
直到去世前,宋学芝都不知道杨子荣的具体情况,只等来了一张失踪军人通知书和特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这些东西证明了杨子荣并没有误入歧途,却无法说明杨子荣牺牲在哪里、安葬在哪里。
与此同时谁也没想到,逃跑的孟同春居然会以孟老三农民的身份重新回到群众中去,这无疑成为了他的保护色。
可随着《智取威虎山》样板戏的风靡,让孟老三无时无刻不在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1968年,孟老三终究过不去杀害英雄心里的那道坎,向组织一五一十交代了当年的细节。
鉴于孟同春主动坦白,且认罪态度良好,为了做成案例吸引更多旧社会歹人自首,当地政府没有判处他死刑。
被关了8年之后,孟同春出狱依旧在劳动改造,一直到1989年5月病逝,他都无法走出内心的阴影。
无论是在狱中还是外面,作为杀害英雄的凶手,所有人都对他怒目相视,这让他身心备受煎熬。
或许孟同春这种结局,比判处死刑更加残酷,让他一辈子活在自己的过错之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