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1)

文|杨仔说历史

编辑|杨仔说历史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名为“恩格尔系数”。

该统计方法通过测评一个家庭在食品消费上的支出占比。

系数越低,家庭生活水平越高。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2)

近些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

不少家庭经济水平提高,对精神生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有些人选择以养宠物的方式缓解精神疲惫。

猫、狗、鸟、鱼......

各式各样的宠物进入了众人的家庭。

但是,你可曾想过,有人15年如1日,把蛇当宠物养,每日和蛇“同床共枕”?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3)

奇特的宠物

黑龙江出现了一位能和蛇“对话”的奇女子。

据传,这名女子每天和上百条蛇住在一起,每天同吃同住。

甚至有离谱的传言说,这名女子能够和蛇进行沟通,蛇能够听懂她的指令,因此15年来,从来没有一条蛇咬过她。

对此消息,村民众说纷纭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4)

“我们都认为她不是一般人,否则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吸引力,能吸引上百条蛇来她们家定居。”

“大家都相信她懂蛇语的,她家里的蛇都很听她的话,不仅不会攻击她,也不会攻击来访的客人。”

“进到她的屋子里看看,就会知道她有多神奇了。房檐上、床上、地上,都是盘踞着的蛇。”

“各式各样的蛇都有,长的短的、粗的细的、花的纯的,全都窝在她家。”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5)

村民们都坚信这位女子是凭借自己的超能力才把蛇留下来的。

可若是谈起那屋子蛇,却都闻风丧胆。

“虽说我们老祖宗都讲究,看到蛇不要打,毕竟有的蛇对庄稼有益,但若是你家里进了几条蛇,你能不往外赶吗?”

“一般人谁能像她一样,自己睡床的这一侧,蛇就去睡床的另一侧。”

“反正要是我,我连眼睛都不敢闭,可她却和蛇一呆就是十五年。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6)

村民的话,话糙理不糙。

确实是这样,对于一般人来说,怎么可能跟蛇同住15年?

这件事到底是真事还是假事?

蛇到底是怎么进入她的家中的,又为何赖在这里不走呢?

这件事情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7)

养蜂女与不速之客

故事的主人公名为刘玉平。

她就是一名普通女子,靠养蜂为生。

刘女士的家地处土壤极其肥沃的三江平原,农产品丰富,盛产木耳、蘑菇等产品。

不过刘女士并没有从事农耕方面的工作,而是选择以养蜂的方式维持生计。

这项工作危险性极高,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才可以进行。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8)

一方面,刘玉平担心在居民聚集的地方养蜂会危害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另一方面,人烟稀少的地方更有利于蜜蜂产蜜。

因此,2006年,刘玉平在山头搭了土屋。

“其实当时养蜂的人并不多,干这行的女人更是少见。”

“可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还有几个要上学的孩子。”

“我就想着挣多挣少都无所谓,只要能补贴点家用就可以。”

“可能是和这份工作有缘吧,当时就是觉得这份工作应该能帮我们摆脱困境。”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9)

说干就干,刘玉平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才最终确定了搭建土屋的位置。

从那以后,刘玉平就踏上了孤独的养蜂生活。

三江平原地区,本就是地广人稀,刘玉平还选择了人烟更加稀少的山头。

“整日整夜的见不到人,只能偶尔看到远方飘上天空的炊烟。”

“刚开始觉得寂寞,但是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慢慢地,刘玉平开始学着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以此来排解寂寞的情绪。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10)

“静下心来,就能听见某个角落传来哗哗地流水声。”

“各种虫类、鸟类的声音也不断响起,尤其是夏日时更为明显。”

“偶尔也会有几只野猫野狗钻进来,但是呆不了多一会它们自己就走了。”

时间长了,刘玉平就把这些不请自来的小动物们当成是来看望她的“贵客”,偶尔会给他们准备点饭吃。

“因为总是没人来,只有我自己在这里呆着,自然也会觉得无聊,所以偶尔来个小动物,反而会觉得很高兴。”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11)

可那时的刘玉平绝对不会想到,不久之后,家里就会有一批不速之客到来,在这里彻底安家。

那天,刘玉平完成养蜂的日常工作后就回家准备休息。

可没成想,刚一进门,她就被家里的“客人”吓得跳了出来。

只见屋子里盘着一只大花蛇。

“那时候真的被吓了一跳,就觉得自己的脊梁骨都在往外冒冷汗。”

冷静下来后,她就想用暴力解决掉面前的这条蛇。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12)

然而,刘玉平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要伤害它为好。

于是善良的刘女士拿起一根棍子,慢慢地把蛇请了出去。

原本以为,这个意外事故会就此结束。

可没过两天,这只被赶出去的大花蛇就和另外一条蛇一起“回了家”,而且根本就没有任何想要离开的迹象。

刘玉平见它们也没有攻击自己的迹象,就任由这两条蛇住了下来,免得它们出去后变本加厉地呼朋引伴,带回来更多蛇。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13)

“当时根本想不到能和这群蛇相处这么久。”

“我家里应该大大小小有上百条蛇吧,大蛇估计有二十条左右,小蛇就实在数不清了。”

现在的刘玉平,谈起家里的蛇早就没了当年胆战心惊的模样。

面前的女子穿着一件普通的格子衬衫,浑身上下的皮肤被太阳光晒得泛红,

头发向后绑着,轻松自如地对摄像头说着自己家里蛇群的情况。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14)

“我本以为那两条蛇留下来之后,家里的蛇就不会再多了。”

“可天不遂人愿,越来越多的蛇来到屋里定居。他们肆意地繁衍生殖,在四周孵化蛇蛋,家里的蛇是越来越多。”

据刘女士说,刚开始这些蛇也只是在地上呆着,可慢慢地,他们就好像和自己混熟了一般,顺着家里的房檐、窗户爬上了我的床。

房梁上、窗台上、枕头上,四处都能看见蛇的影子。

她也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15)

吸引蛇群的真实原因

蛇群的到来非但没有威胁到刘女士的身体,反而给刘女士的养蜂工作带来了便利。

它们会帮助刘女士捕老鼠、苍蝇、虫子。

久而久之,刘女士的蜂窝再也没有了“外敌的侵扰”。

附近的人也都知道了刘女士家变成了蛇窝。

在他们看来,她一定是掌握了某种技能,才能够掌控“蛇”的动向。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16)

不过刘玉平本人对于这件事却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只不过是满怀善意地对待它们,让它们感受到了我的真诚。”

“15年来,它们也并非寸步不离,每年初春的时候,它们都会成群结队地回家,等到了夏季结束,它们又会离开准备冬眠。”

“这些规律都是我把控不了的。”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17)

话虽如此,村民们可不相信这套说辞。

毕竟这上百条蛇来来回回这么多次,只愿意到她们家去。

最关键的是,这上百条蛇对待刘玉平的态度极其不同,15年来,不仅没有一条蛇咬过她,

而且每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它们都会乖乖地挪到一边,不打扰人类的活动。

不仅如此,它们还能从众多声音中“分辨”出刘玉平的声音。

这样的能力,如果不是超能力,根本没办法解释。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18)

刘女士的故事吸引了专家的注意力,他们迅速赶往她的家中进行调查。

专家们表示,呆在刘女士家里的蛇大部分都是王锦蛇。

这种蛇类擅长消灭老鼠和害虫,基本没有攻击人的迹象。

由于刘女士以养蜂为生,因此她的家周围会有很多适合蛇类捕食的猎物,蛇类便很喜欢在王女士的家附近徘徊。

而且王女士搭建的土房,冬暖夏凉,十分适合蛇类居住,因此也就对蛇类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19)

一般来说,蛇类不会主动挑衅像人类这样的“庞然大物”,除非他们表露出了伤害自己的意图。

而一直以来,刘女士都没有过伤害蛇群的意图,蛇类自然有所感知,因此15年来,两方可以和平相处

至于村民们说的“能和蛇交谈”、“认识刘玉平”,专家认为这也都是无稽之谈

在长期的相处中,他们或许熟悉了刘女士身上的味道。

但蛇类的大脑极小,视力极差,只能靠嗅觉和热量感知来辨别猎物。

在他们的眼中,不管是人还是老鼠,亦或是其他物品,都像是被打了马赛克的图像,只有大小的分别。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20)

至此,刘女士故事的真相终于被揭开。

刘女士表示,自己已经适应了和蛇同住的日子。

“我的生活枯燥又无趣,每天看着他们,反而觉得多了些乐趣。”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依旧不会赶走他们,会和他们继续生活下去。”

“我没有恶意,它们都是通灵性的,我相信他们能够感觉到。”

老年人养蛇故事(故事:东北52岁女子家变蛇窝15年)(21)

诚然,就像刘女士说的那样,虽然蛇类没有猫狗那样发达的大脑,但也是通灵性的生物。

尽管不能像宠物那样培养出深厚的感情,但是一定能做到和平共处。

希望大家都能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爱护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

终有一日,大自然会给我们福报。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