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后皇帝列表(孙吴诸帝福帝)

孙权的第二个儿子孙虑的母亲是谁,亦无记载,估计生前在宫中也没什么地位吧,不过孙虑却很出色,从小就“敏惠有才艺”,深得孙权喜爱。他起初被封为建昌侯,孙权称帝后,丞相顾雍等都认为孙虑“性聪体达”,理当进爵封王。开始时孙权没有同意,后来又有大臣认为孙虑“禀性聪明,才兼文武”,不但应该封他为王,还应该提拔他当“镇军大将军”,承担镇守一方的重任。于是孙权授他以上将之位,让他假节开府于半州(今江西九江市西),年轻的孙虑成了东吴政权的方面大员。孙虑在任所“遵奉法度,敬纳师友”,不但能够胜任工作,还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期望值。不幸就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嘉禾元年(公元237年),年仅20岁的孙虑因病而逝。大概是因为太年轻吧,连后代也没能留下,那断绝了继承人的封国“建昌”,也就不得不废除了。真可惜!

孙权称帝后皇帝列表(孙吴诸帝福帝)(1)

孙霸(?—250年)

孙权的第三个儿子孙和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母亲——琅邪王夫人。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孙和上面的两个哥哥都已去世,孙和就被立为第二个皇太子,这一年,他19岁。其实,即使他的大哥孙登活着,孙和也有取而代之的可能,因为孙权既宠爱他的母亲琅邪夫人,又对他“尤爱幸”,因此他得以常常侍候于父皇左右,“衣服礼秩雕玩珍异之赐,诸子莫得比焉”。孙和“好学下士”,又“善骑射”,而且“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爱好人物”,确实具有不少令人赞叹的闪光点。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母亲琅邪夫人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全公主,而全公主又怎肯放过琅邪夫人的儿子?孙权生病时,让孙和去孙策的祭庙中去替自己祈祷,而孙和的妻子——太子妃张氏的叔父张休住在祭庙附近,侄女婿来了,张休在他祈祷完毕后,邀请他顺道至家中小坐,以略尽地主之谊。谁知全公主不但说琅邪夫人因孙权生病而“有喜色”,还派人暗中监视孙和的一举一动,见孙和去了张休家,连忙对孙权说:太子并不在庙中替父皇陛下祭祀祈祷,而是跑到张妃的叔父家“计议”去了。计议什么,全公主虽然没有明说,聪明的孙权焉能听不出来?无非是盼着孙权早日归天,好尽快筹措有关即位事宜也。这难道不正是当了四五十年国君、如今年迈力衰而又病卧在床的孙权最大的忌讳么?果然孙权勃然大怒,这一怒的结果,是琅邪夫人忧死,而孙和呢?《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中说他“宠稍损,惧于废黜”,而《资治通鉴》则干脆说“太子宠益衰”。无论“稍损”还是“益衰”,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父皇孙权准备废掉他,并且最终将他废黜了。当然,孙和之被废,还不仅仅是因为全公主进了谗言,这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同母弟、孙权的第四个儿子孙霸了。

孙权称帝后皇帝列表(孙吴诸帝福帝)(2)

孙和(224-253年)

由于哥儿俩的母亲琅邪夫人得到孙权宠幸,哥儿俩也深受父皇宠爱。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孙权对孙和、孙霸兄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如果是寻常百姓,做父母的对子女一碗水端平、同等对待,当然是桩好事,能够使子女对父母更加崇敬,家庭也会更加和睦;然而帝王之家就不同了,因为老皇帝不可能将自己的“家产”——即整个国家平均分配给自己的子女,他必须在众多的儿子们中间选择一个皇位继承人,一旦自己过世,便将整个国家移交给他,这个继承人就是皇太子,他必须是老皇帝的“唯一”。而孙权呢,他当然也不可能同时立孙和与孙霸为皇太子,怎么办呢?那就封孙霸为鲁王吧。照理,鲁王的地位无论有多高,也是无法与皇太子比拟的。而聪明一世的孙权却偏偏在这至关重要的大问题上糊涂一时,那就是千方百计地掩盖太子与鲁王的差别,而对孙霸“宠爱崇特,与(孙)和无殊”的结果,是朝中文武大臣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太子是兄长,鲁王是幼弟,太子理应为“嫡”,而鲁王则应退归“庶”位,怎可乱了长幼嫡庶间的区别?另一派则认为,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皇上既然对鲁王如此宠爱,则鲁王日后完全有可能取代孙和成为皇太子嘛,咱们预先站在鲁王这一边,将来不就成为新君主的有功之臣了么?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拥护太子孙和;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依附于鲁王孙霸。孙霸自己呢,一方面倚仗着父皇超乎寻常的宠爱,另一方面又看到有这么多大臣支持自己,便渐渐地滋生了“夺嫡”之念,对太子之位“觊觎滋甚”。为了取得夺嫡斗争的胜利,孙霸“曲意结交当时名士”(《资治通鉴》卷七十四),偏将军朱绩,以胆量和勇力著称于世,孙霸就亲自驾临他的司令部,在他的身旁坐下,打算与他套套近乎。朱绩却立即站起身,恭敬地侍立于一旁,表示不敢承受王爷的厚爱,不敢与尊贵的王爷并排而坐。

孙权称帝后皇帝列表(孙吴诸帝福帝)(3)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

然而,像朱绩这样不愿介入太子与鲁王之争的文官武将毕竟不多,当时的现实是,从皇宫侍婢到太子跟亲王的宾客都分成了两派,两派各结党羽,互相猜忌仇视,并逐渐蔓延到高级官员。拥护太子的一派多次向孙权陈述嫡庶之义,以图保住孙和的太子地位,拥护鲁王的一派则天天在孙权面前“谮诉”太子的种种“不是”,希望能让孙霸取而代之。而孙权呢,眼看着“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也深为担忧,曾对侍中孙峻说:“子弟之间不和睦,大臣们又分成两派。当年袁绍死后,其子弟们因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导致了迅速败亡,这个惨剧倘若又发生在咱们孙家,不是要惹天下人耻笑么?”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孙权的手段是镇压:他杀掉了吾粲,流放了顾谭,连那功勋赫赫、出将入相的陆逊也因受到孙权的一再斥责,抑郁而逝。在究竟要不要废掉孙和、改立新太子这件事上,孙权犹豫了好几年,直到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秋天,终于下决心废掉了孙和,并且将他逮捕囚禁。这件事非同小可,孙权的小女婿、孙鲁育孙小虎的丈夫、堂堂驸马爷、骠骑将军朱据引经据典地劝谏孙权道:“当年晋献公因废杀太子申生而造成了晋国数十年内乱,汉武帝为冤死的戾太子刘据筑‘思子宫’已是于事无补。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何况现太子性情温和,仁爱孝顺,天下归心,在这废立大事上,陛下可一定要慎重啊!”可是孙权根本不予理睬。朱据又与尚书仆射屈晃率领着文武官员们将泥涂在头上,自行捆绑着双手,天天齐集于皇宫之前,跪求宽恕太子孙和。孙权登上建业宫的白爵观高台,看到这个场面,极为厌恶,严厉斥责朱据与屈晃“没事找事”,一怒之下将两员劝谏的武将陈正与陈象灭了族。朱据与屈晃并不屈服,磕头流血,仍然固谏不止。孙权命令将他们各打100军棍,然后把朱据贬到南方当一个小小的郡丞,尚未抵达流放地,又被使者捧着诏书“赐死”;屈晃则被削职为民。其余那些谏诤的官员,被杀害与被放逐的共有十来人。孙和最终还是被废为庶人,并放逐到故鄣县(今浙江长兴)。而鲁王孙霸呢,非但没有在这场斗争中获胜,反而输得更惨,被父皇孙权以谮害兄长的罪名逼令自杀。他的党羽如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都被杀死,杨竺甚至连尸体也被抛入长江。杨竺的哥哥杨穆因为屡屡劝诫弟弟不要卷入这场宫廷之争,才勉强保住了一条命,却仍然被流放到南方的偏远之地。这一年,孙和27岁,可怜的孙霸,如果与哥哥不是双胞胎的话,最多只活了26岁。他之所以与哥哥两败俱伤,一个客观的原因大概就是爱屋及乌的反义词——“恨屋及凤”吧?孙权既然已经讨厌起他们的母亲琅邪夫人,怎么会给孙和孙霸哥儿俩好脸色呢?另一个客观原因则是:彼时彼刻,大皇帝最宠爱的是即将晋升为皇后的潘氏了,不消说,彼时彼刻,他最喜欢的儿子自然也是潘氏所生的瘪奶儿孙亮了。于是孙和刚废,孙亮就被立为太子。其实,早在5年之前,太常顾谭就引用西汉贾谊论及诸侯王的情势时的一段话劝谏孙权说:“势重虽亲,必有逆节之累;势轻虽疏,必有保全之祚。微臣今天的劝谏,并非偏袒哪一方,只是为了使太子平安,同时也保全鲁王的性命啊!”可惜被夺嫡欲念薰昏了头脑的孙霸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反而对顾谭记恨在心。柏杨先生译史至此,也感慨地说:

“(顾谭)明明是救孙霸先生不死,孙霸先生反怀恨在心。这种情形,过去固然层出不穷,将来更会多如牛毛。很多事就是这样,当事人只因一念之私——某一个关节上不能突破,遂把拖自己下水的奸人,当成爱我忠我的不二之臣,而把抛给他救生圈的人,当成仇敌。岂止孙霸先生一人而已,岂只夺权斗争而已,史迹斑斑,一幕又一幕,一次复一次,不断重复演出。人类只要有一点点私欲塞住灵性管道,就无法吸取历史教训。”

一年多之后,孙权开始醒悟:前太子孙和并没有什么罪过,打算将他召回京师建业,仍然立为皇太子——饱经忧患的孙权莫非患了老年痴呆症?或许人到老年,难免要犯些糊涂?此时重新立孙和为太子,那么另一个同样无罪的现太子孙亮不是又要莫名其妙地蒙受废黜之辱么!于是,全公主孙大虎与侍中孙峻等竭力劝阻——他们当初都是扳倒孙和的干将,倘若孙和卷土重来,岂不是后患无穷?孙大虎是孙权的爱女,孙峻则是孙坚之弟孙静的曾孙,即孙权的族孙,他们的话怎能不考虑?于是孙权只得打消了念头。不久孙权患病,便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正月将庶人孙和封为南阳王,让他留居长沙;又封第五子孙奋为齐王,留居武昌(今湖北鄂州),第六子孙休为琅邪王,留居虎林(今安徽贵池)。四月,孙权病死,10岁的孙亮即位,诸葛恪受遗诏辅政,掌握了吴国的实权。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9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