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文/炒米视角

诗词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意境。所谓的韵律和遣字,由于失去了古音雅言的发音,已经变得很难考证了。除非专业考据的,否则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1)

​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文白话文语法也是两码事。 文言文有很多特殊的用法,比如宾语前置、介宾前置、代宾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还有主、谓、宾某部分省略,等等。

而遣字,更是因为要符合韵律,或使用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修辞手法,而无法直接从字面理解本意。不同的句子,在一个没有回到“原状态”的环境下 ,可能会“翻译”出完全不同的意思来。

因此“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按照在诗词的对仗结构里去理解。

皆为实词部分:”单车”对”问边”;“属国”对“居延”;“欲”对“过”。 恢复一下成为适合理解的句式为:“欲单车问边,过属国居延”(这里双宾结构,欲和过皆作动词用,省略主语“诗人”)

翻译如下:诗人即将轻车简从代替皇帝慰问边军,诗人所要到的地方都是大唐(汉)的附属国比较遥远的地方。(其中居延国,并不特指居延国,而是因为要和问边对应,在西域居延已经是相当遥远的地方。该诗用了很多汉时的地名,所以皆为”虚指”,每个地名都有典故所在,比如后面的“萧关”与“燕然”。)

这样理解,这就并不是一个写实画面,而是诗人第一次出塞,对将要到来的旅程,心中想象的一个画面。接下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都是真实场景,满满画面感。在这首诗里面,“一个孤孤单单的小马车离开大唐的边境往西去,走在大漠中,朔风一起,蓬草飞扬,大雁北归,形之成行。一望无际的大漠的孤烟直冲云霄,一字长河夕阳如盘。”在这么凄凉的环境下,诗人的逆境豪壮之气突然来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走在路上(“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的梗)遇到了唐朝军队斥候的骑兵,他们告诉诗人前敌统帅已经直捣敌人老巢了(东汉车骑将军窦宪 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 ,刻石勒功,记汉威德的梗)”。

​如果纯从字解,当然“属国”可能是“典属国”,这是一个职位。按照王维的用“梗”习惯,因为苏武就曾封过此官,可能联系到苏武出使曾经被匈奴人流放,想到自己现在遭贬的处境,拿苏武自比。这个过字(被动用法)甚至可能借喻“被流放”,那这段话可能就会被翻译成,“一辆马车就要过边境了(”问边”作过境解释),诗人被流放西域荒蛮之处了。”这样似乎比前面的解释更能表达心情!但是句式对仗似乎也存在着问题。

其实都能翻译得通,至于哪种翻译更合理?各自体会理解吧!诗人怎么想的只有诗人知道。对“属国”究竟是“附属国”还是“诗人自喻”,其实炒米更认同字面含义与典故的解释。认知或有偏颇,还请专业大神指点一二。元芳,你怎么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