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逻辑结构怎么画(如何绘制逻辑图-模型的分类)
编辑导语:逻辑图是用图标符号、说明文字以及连接线等,形象化地表达复数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作者在前几篇文章中介绍了关于逻辑图的三元素中的“要素”和“逻辑”,本篇文章作者继续介绍“模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前面已经介绍了逻辑图三元素中的“要素”和“逻辑”表达方式,最后一篇三元素的之三“模型”的表达方式。最后就是如何将要素、逻辑整合为一张具有说服力的“逻辑图”。通常在选择用什么形式的图形来表达研究对象时,往往会首选大家比较熟悉的图形,这个图的形式和表达的意图存在着约定俗成的关联,已经获得了大家的认同,这个图形就是模型。
有了要素、逻辑之后,为什么还有特别地说明模型呢?因为模型选择的正确与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1)模型选取的合适则观者首先通过模型的外观就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意图、观者会按照模型的定义去确认作者的内容,比如:但观者看到的是“流程模型”,就知道作者展示达成某个目标的工作过程,他会沿着流程的起点研究工作的每个步骤。又如:如果观者看到的是“鱼骨图”,就知道作者要做一个归集的分析,给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2)模型选取的有误当要素和逻辑表达都很准确时,如果把要素和逻辑整合在一起的载体选的不合适,则最终传递的意图还是会打折扣、或是将作者的意图表达错了。比如:当你要表达一个确定的工作目标、以及达成该目标工作步骤的前后顺序时,就应该首选“流程图”,如果你选择的不是“流程图”而是“思维导图”的话就可能图不达意了,因为用思维导图是表达可能哪些相关工作,而不是给出确定的工作前后顺序。
模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即:分析模型、架构模型。
01 分析模型分析模型,是建立分析要素与推测结果之间的关联关系。
这里推荐的5种分析模型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业内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和使用频率、第二类是基于作者的实践经验设计而成,参见图1。
分析模型有如下的特点:
图1 分析模型一览
- 鱼骨图:由日本的石川馨先生所发明,故又名石川图,也可称之为因果图。
- 思维导图:由英国的东尼博赞先生(Tony Buzan)所提倡。
- 排比图:④和⑤由作者整理、设计。
1)①关联图分析对象所包含的要素未必都具有可以结构化的特征,现实中有很多业务场景是非常复杂、耦合度高、难以拆分的,因此,模型①的引入主要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关联图看似简单,实际是为理解和表现最复杂对象场景而引入的。
2)鱼骨图②与思维导图③它们不但具较强的方向性,而且还可以自由、发散地收集相关的要素,并在使用中可以边拓展、边收集,在收集要素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对要素的梳理。
3)排比图④⑤:具有一定的结构化形式的模型,这样的模型易于给出分析成果的规律性、收敛方向等,在调研、分析的现场就有很好的实用性,可以比较容易地建立起分析结果与业务架构(流程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加快分析与设计的速度。它是“分析模型”与“架构模型”之间的桥梁。
02 架构模型架构模型,是表达符合业务逻辑关系的要素结构图。
1) 对模型的描述这里推荐的5种架构模型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业内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和使用频率、第二类是基于作者的实践经验设计而成,参见图2。架构模型有如下的特点:
图2 架构模型一览
1) 拓扑图①为了开拓读者的思路,这里导入一款具有可以响应扩展、灵活部署的架构模型,主要用来做最粗的规划设计,它不但可以用在一般的业务架构,也可以为未来参与软件设计做一些实用知识的铺垫。
2) 分层图②和框架图③用于复杂对象的第1级、第2级划分,起到了从粗粒度的规划→细粒度的设计的过渡作用,属于架构图中做概要层次描述的表达方法。
3) 分解图④和流程图⑤这两个模型是采用结构化架构方法的核心,它们的作用是承接中粒度架构结果并向下做进一步的细分,属于架构图中做详细层次描述的表达方法。
03 两种模型的区别分析模型与架构类模型有什么区别呢?构成分析模型中的要素不一定有明确的、精准的逻辑关系,由于这个阶段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清晰,此时无法使用精准的逻辑表达。
分析类模型可以解决梳理、归集要素并给出分析结果的工作,但是分析模型不能直接用来做分析结果的解决方案,因为无法精准地表达逻辑关系,所以必须将分析得到的要素(业务、管理)融入到“业务架构(如:业务流程)”中,才能够发挥出作用。
分析模型与架构模型的目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区别,从图3的(a)、(b)两张图的对比可以看出,将实际的业务内容(要素)加入到模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
图3 分析模型与架构模型的区别
1)图(a)鱼骨图-成本超标问题 (分析模型)分析(a)给出的分析课题是研究成本超标问题,可以看出鱼骨图上呈现的分析要素都是 “意见、想法、现象、建议等”内容,它们是在调研中客户使用的语言,而不是通常设计中使用的业务设计用语,所以,“鱼骨图” “非业务设计用语(客户用语)”,是不能用来表达解决方案中的“业务处理、管理控制等”内容的。
2)图b.流程图-业务流程图(架构模型)再看架构图(b)的内容,采用的都是业务设计用语(业务属性),图形是严谨的、结构化,清晰地给出了目标、方向、流程、步骤等信息,也就是说,图(b)模仿的是真实的业务形态,所以也必须使用真实的业务设计用语(要素),流程上所有的节点之间必须用合理的逻辑相关联,这样的架构图才能够用来做业务的解决方案。
分析模型可以表现分析成果、需要的功能等,但不一定能够表现出严谨的逻辑关系、可以执行的解决方案,所以分析与架构各自关注的是不同阶段的工作和结果,因此分析模型是不能够替代架构模型做架构图的。
虽然分析工作与架构工作的目的都是用要素来构成一张图,但作图的方法也是有别的:□分析:是用“归集要素”的方法做图,归集后要素的承载结构是分析模型;□架构:是用“组合要素”的方法做图,组合后要素的承载结构是架构模型;
扩展说明:
“模型”与“图”的区别“模型”也是图,称之为“模型”的图揭示了某种事物对象的规律,这个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模型可作为具有类似规律研究对象的参考。
一般称之为“xx图”的图形,只是表明对“xx”用图形来表达其含义,不强调它是否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型”。以生产流程图为例看两者的区分:
图4 生产流程图
- 流程模型:给出了有规律性连续活动之间的关系表达图形(与业务领域无关);
- 生产流程图:给出了用图形表达的“生产”过程、节点关系(与业务领域有关)
当然,如果这个生产行为在生产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则这个“生产流程图”也可以称为“生产流程模型”。
04 逻辑图绘制方法的总结到此,就完成了对逻辑图三元素的说明。不论描绘什么内容的逻辑图,都包含有这三种元素:要素、逻辑和模型,熟练度掌握了这三种元素的定义、用法,几乎没有不能表达的对象、事物。
你需要理解一张内容较多、业务比较复杂的、同时也不太熟悉的逻辑图时,一定要从这三个元素入手,就可以快速的理解:
1)判断模型的分类:知道了模型,就大概知道了作者要表达对象的哪个层面、维度的逻辑,如:
- 框架图 → 表达研究对象的范围、区分、模块的边界等关系;
- 流程图 → 表达研究对象的行为过程的起点、节点数、顺序、终点等;
2)判断要素的合理性:要素表达的粒度/层级、内容划分的耦合性等是否符合要求;
3)判断逻辑的正确性:根据业务知识、软件设计要求等,检查逻辑表达的方式是否正确;
作为一种能力,不论你从事软件工程上的哪个岗位(咨询、需求、架构、开发、测试、实施等),逻辑思维、逻辑推理、逻辑表达等有关逻辑的能力都是必须的。这种能力是做好任何业务领域软件(ERP、电商平台、物联网等)的基础。
能够用逻辑图完美、精准地表达、传递意图,是你展示自己才能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其他人评估你能力的一个重要参考。
本系列博文到此结束,谢谢收看!
作者:李鸿君;《大话软件工程—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一书作者。
本文由 @李鸿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