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之书(云上论语之七)

#头号周刊#

论语新解之书(云上论语之七)(1)

■ 原 文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②:“陋③,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通 译 孔子想到边远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鄙陋,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鄙陋呢?”

※ 注 释 ①居:居住。如“则居可知矣。”《易·系辞下》。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②或:有人。③陋:偏僻、边远,如“今使人生于辟陋之国。”《淮南子·修务》。粗俗、浅陋,如“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管子·牧民》。

★ 云 解 孔子想去偏远的东部地区居住。有人说:“那个地方位置偏僻且民风粗野,为什么要去那里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偏僻粗俗的呢?”

论语新解之书(云上论语之七)(2)

◎ 雲 悟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一切可见皆微如尘埃,而不可见者却光明伟大。人于天地间,其身亦如微尘。只是因为人具有天生的灵性,而有别于他物。因此,虽同样渺小,但来到这世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坠入凡尘的精灵,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都带着某种天然的记忆,承负起各自不同的使命。所以,本无好恶贵贱之分,唯有禀赋习性之别。但在世俗社会,众生甘于沉沦,逍遥于胭脂柳巷,沉迷于声色犬马,极力满足肉体之需,著声著色著诸相,而自觉不自觉地将灵魂囚禁。于是,世俗将人分成三六九等,按照所谓的可利用价值又分为近中远层,还按照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的不同,将地域划分为文明之地和蛮荒之野。

此文中的九夷便是孔子身边人眼中的鄙陋之地,说一个地方鄙陋,其实就是说那个地方的人粗俗野蛮,无非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说法罢了。跟着孔圣人天天学习仁义道德的门人,都如此世俗而等级分明,而混迹于社会的各色人等自然就不必多说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说,古时的读书人,无论是发自内心,还是沽名钓誉,都挺重视个人修身养德的,即使未脱离世俗,但至少还是守礼和讲理的。而现代人已经充分地自由了,没有道德束缚,不必守中遵礼,进入到了一个完全自由的王国,个个都是王,人人自比天。随着物质财富的高度积聚,社会阶层也就越来越多,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划分法则,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类闭环。极少数人组成了所谓的精英阶层,部分人组成了中间阶层,而绝大多数人沦为了社会底层。另外,得益于产业布局和地理区位,部分地区初现繁华,而更多的地区仍然处于欠发达状态。于是,精英阶层自带优越感,繁华之地自认为是人上人,他们将自己禁锢于狭小的圈子里,锦衣玉食而不知人间还有疾苦,香车宝马而不愿与庶人同道而行。由此可知:当道德的外衣已脱掉,人性之丑便暴露无遗;当财富成了唯一的人生追求以及身份地位的象征,灵魂便被迫离开肉身。其实,所谓的底层并非是天赋与懒惰造成的,而是家庭出身、社会资源配备、成就事业的平台等等不同而造成的。富者,可以不同情、不援助,但绝无资格歧视甚至侮辱他们。

孔子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所谓君子,用通俗的话来说,其实就是指真正意义上的人,即有德行的人。一个有德行的人会自带光芒,无论身居何方,与何人相处,他都能用自带的光照亮并温暖他人。上天有好生之德,天道从不偏袒任何人,在上天的眼中众生平等,只是各人肩负的使命不同而已。你可以洁身自好,但绝不可脱离社会,疏远他人。更不可巴结权贵,鄙视别人。纵使你是隐者,避世绝俗也只是下等之隐,“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有德行的人完全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用平等的眼光看人,用慈悲之心待人,用高尚的品德化人。独善其身绝非君子,心高气傲绝非贤人。什么时候不再用上帝的视角看人,不再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不再有莫名的优越感,不再鄙视任何人,你就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论语新解之书(云上论语之七)(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