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端午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的由来)(1)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的由来)(2)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的由来)(3)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的由来)(4)

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的由来)(5)

还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妈妈会给我们每个小孩编蛋袋,再把煮熟的鸭蛋用红纸染上红色装到蛋袋里挂在我们脖子上。我们在端午节吃鸭蛋,如同吃粽子一样重要,小孩之间彼此互相讨论自己挂的蛋袋也成了孩子们在这个特殊节日里的“必备项目”,用彩色袋将鸭蛋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逢凶化吉”。(我记忆中好像是吃鸭蛋的,但是我看其他地方好像是鸡蛋,不知道是不是记错了)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的由来)(6)

已及简单拧成一股就很漂亮的五彩绳,系在我手腕和脚腕上,边系边会说一句“端午节,系花线儿”。五彩线应该是红黄黑绿白五种颜色,小时候每年都要系,但是真不知道是哪五种颜色,当时总感觉五颜六色的颜色很多。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的由来)(7)

当然必不可少的香包也是要有的,小时候总是觉得香包味道怪怪的,不想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捂脸][捂脸][捂脸]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的由来)(8)

还记得一大早妈妈就提前把艾草插在门头上,中午包粽子沾着白糖吃。我家这边没有赛龙舟的比赛,所以至今没有亲自体验过。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的由来)(9)

随着年龄渐长,节日的仪式感好像也淡了。随着不能燃放烟花爆竹,所以过年没有了“爆竹声中一岁除”;城市生活没有河流,自然也没有“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但是,哪怕节味越来越淡,大家对节日的期待却越来越浓,除夕的年夜饭、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节味”成了难得的珍馐美味,放松了高压生活下疲惫的心。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的由来)(10)

最后献上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粽子][粽子][咸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