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字总结曾国藩(坐拥半壁江山带甲三十余万)

1864年7月,湘军攻克南京,曾国藩湘军系坐拥东南半壁江山,人马三十余万,其已成为满清入关以来汉族官僚中持权最大的官员,超越了清初的吴三桂。此时此刻,曾国藩是否想过建立自己的王朝称帝?

湘军攻占南京八天后,曾国荃率众去采石矶迎接从祁门乘船而来的曾国藩。站在船头,曾国荃指着采石矶五通古庙说:“这是陈友谅称帝之处,元代至正二十五年五月,陈友谅攻占应天指日可待,便以采石矶五通古庙为行宫,即帝位,建国号“汉”改为“大义”。此事距今近五百年,俗话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现在湘军将士都拥戴兄长能像陈友谅当年那样复汉称帝,来一个反满复汉……”曾国藩急忙打断他的话:“吾弟醉也”,说完,马上令人扶他下去休息,及时阻止了曾国荃的劝进企图。

曾国藩进入天京不久后的一天晚上,约十一点钟,曾国藩亲审李秀成后,进入卧室小憩,湘军的高级将领约有三十余人忽然云集大厅,请见大帅。中军向曾国藩报告,曾国藩即问九帅有没有来(九帅即其弟曾国荃),中军复以未见九帅,曾国藩即传令召见曾国荃。曾国荃是攻破南京的主将,这天刚好生病,可是主帅召唤,也只好抱病来见。曾国藩听到曾国荃已到,才整装步人大厅,众将肃立,曾国藩态度很严肃,令大家就座,也不问众将来意;众将见主帅表情如此,也不敢出声。如此相对片刻,曾国藩乃命随员去拿纸笔,随员进以簿书纸,曾国藩命换最好的大红纸,就案挥笔写了一副对联,掷笔起身,一语不发,从容退入后室。众将莫之所措,屏息良久,曾国荃乃趋至书案前,见曾国藩写了十四个大字,分两行上下联: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两个字总结曾国藩(坐拥半壁江山带甲三十余万)(1)

此联上句出自苏轼诗: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下句出自王安石《伯牙》诗: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藩此联意有倚天观海之辽阔,浪花如雪四处飞溅,阳光灿烂七彩缤纷,把这江山美景映照的如此多娇!但高山岿然厚重,流水循道长流,高山流水自有一份内心的坚守、一种超然的追求!其中“流水高山心自知”一句表示自己高洁典雅,颇有独守操守岿然不动之风范!

 曾国荃读此联时,起初好像很激动,接着有点凄然,最后则是惶然。众将围在曾国荃之后,观读联语,有点头的,有摇头的,有叹气的,有热泪盈眶的,各式各样表情不一,然后曾国荃用黯然的声调对大家宣布说:"大家不要再讲什么了,这件事今后万万不可再提,有任何枝节,我曾九一人担当好了。"

  上述显示了南京城破后湘军确有拥立曾国藩为帝的一幕,可是这种非常之举是成则为王、败则诛杀九族的危险举动,所以谁也不敢明言说出口。曾国藩明知众将来意,也不说破,只用十四宇联语作答,相互之间都不点破。

曾国藩擒住李秀成后曾经承诺,若李秀成投降,就不杀他,后来又为什么匆匆地处死了李秀成,这缘于李秀成被俘后所说的一句话。李秀成被擒后,自称代表军士和民意,“降汉不降满,”若曾国藩愿意“反满复汉”做皇帝,他情愿出面招降尚存的三十余万太平军将士。有的人就按着这句话,暗示曾国藩与李秀成联手,称帝自立,为彻底消除这一隐患,所以他杀了李秀成,以便杜绝别人信口雌黄。

  其实,早在安庆战役后,曾国藩部将即有劝进之说,而胡林翼、左宗棠都属于劝进派。劝进最力的是王闿运、郭嵩焘、李元度。当安庆攻克后,湘军将领欲以盛筵相贺,但曾国藩不许,只准各贺一联,于是李元度第一个撰成,其联为"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曾国藩见后立即将其撕毁,并斥责了李元度。

两个字总结曾国藩(坐拥半壁江山带甲三十余万)(2)

  李元度联被斥,其他将领所拟也没有一联合曾意,其后"曾门四子"之一的张裕钊来安庆,以一联呈曾,联说:

  天子预开麟阁待;

  相公新破蔡州还。

  曾国藩一见此联,击节赞赏,即命传示诸将佐。但有人认为"麟"字对"蔡"字不工整,曾国藩却勃然大怒说:"你们只知拉我上草案树,(湖南土话,湘人俗称荆棘为草案树)以取功名,图富贵,而不读书求实用。麟对蔡,以灵对灵,还要如何工整?"

这也是一副集句联,上下联分别集自岑参《鼓吹曲辞·凯歌六首·其一》、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此联用拉人作衬的手法,以大破回纥的封常清和淮西大捷统帅、宰相裴度比曾国藩。其中麟和蔡是借义对。这里的“蔡”可借“臧文仲居蔡”中意解,蔡是指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蔡”实际是一种借代,以卜龟的产地借代卜龟。意为“龟”。这就对得很工整了。蔡者为大龟,与麟同属四灵,对仗当然工整。由此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自己本身的定位。

两个字总结曾国藩(坐拥半壁江山带甲三十余万)(3)

  王闿运劝进尤为最力。王闿运是湖南湘潭人,二十几岁开始研究经学,对《春秋公羊传》尤有深入研究,但他通经在于致用,尤其是实现其所谓"帝王之学"。他认为《春秋》主旨在于拨乱。治经要经世致用,他的致用是将经与术结合起来。术是权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手段,所谓纵横之术。王闿运想用纵横之术来辅助识时务之人成帝王之业。在乱世,谁能拨乱反正,成大事业,即辅助谁,但又要看准时局变动的趋向,静观势态,未到其时,蛰伏隐退,时机到来,大展才能。因此,既要有满腹经纶在胸,又要有居静不动的修养,可进可退。进时,用儒学、儒教使据乱达到升平,推致太平。退时,用老庄的学问,庄子的禅悟人生,去掉忿怨,怡然自乐。  

王闿运满腹经纶,欲显屠龙手段,将自己的一套经世安邦之策,付诸实现。王闿运的这种抱负因太平军起义的爆发而更趋强烈了。起义军入湘后,曾国藩奉清廷之命帮办湖南团练,组织湘军与起义军为敌,王闿运曾多次上书言事,得到了曾的重视。后虽因身系独子,未能从军,但从此与湘军将帅保持了密切的关系。在太平天国存在期间,他曾三度至曾国藩驻地探视,并参与谋划。据王闿运晚年的弟子杨度后来追述,当时王氏"击剑学纵横,游说诸侯成割据,东南带甲为连横。曾胡却顾咸相谢",而王氏却"笑起披衣下"。说的是王闿运曾游说曾国藩、胡林翼与太平军"连横"反清。王、杨师徒交情甚密,且当时王尚健在,故其说宜有据。计其进言当在1855年冬王到武昌曾军探望时。但曾国藩把王看作是狂放不羁的文士,虽诗歌唱酬,优礼至甚。而于其意见,殊少采纳,却也是事实。如1856年初王作书与曾,促其建议撤团防、废捐、清理田赋,以减轻对人民的压榨,防止人民投奔和响应太平军,曾就没有接受。故王对曾,也始终只以后辈和朋友自居,未尝甘为僚属。

两个字总结曾国藩(坐拥半壁江山带甲三十余万)(4)

王闿运为人慷慨激昂,向以霸才自居。他在1855年劝曾国藩自立不成,1860年再人曾府,仍喋喋而谈,其意也是"彼可取而代之"的意思;但曾国藩却正襟危坐,以食指蘸杯中茶汁,在几上点点划划。不多时,曾起立更衣,王闿运便站起窃视几上,只见上面依稀有个"妄"字。

湘军攻占南京后,王恺运又风尘仆仆、夜以继日地赶来,向曾国荃提出他惊世骇俗的战略规划,并与曾国荃及其他湘军将领拟定了三个“应变”方案:一、重演清朝入关旧事,驱逐太平军,进兵占领北方。二、回师报捷,重演赵匡胤陈桥兵变故事。三、在南京独立,然后挥师北京。

这些希望曾国荃“黄袍加身”的战略措施,曾国荃等湘军高级将领极为赞同,他们都认为有成功的希望,可没有人敢向曾国藩献此“良策。”曾国荃虽是曾国藩的亲弟弟,又立下攻占南京的盖世之功,可在长兄如父的曾国藩面前,他还是不敢多说一句违规的“谬论”。最后,还是由王恺运再度出山。

听说王恺运来拜访,曾国藩便正襟危坐,两目炯炯地望着他。王恺运一见阵式,本来口若悬河的他有点迟疑,但王恺运毕竟是王恺运,没有褪尽当年的那股狂生劲,斗胆地说出了那“应变”方案,还郑重其事地指出:“如今天下多事,机不可失,此事惟大帅能为,何乐而不为呢?”

两个字总结曾国藩(坐拥半壁江山带甲三十余万)(5)

曾国藩仍如当年那样,边听边用食指蘸着茶水在桌上写字,一会儿,又借故离开。王恺运探头一看,只见满桌写的都是“妄”字,几年前就领教过这一招,王恺运知道自己又白费力了,只好怏怏告退。

又是几年过去了,此时的曾国藩正准备北上"剿捻"。一见王闿运到来,极为高兴,但因有了前两次"劝进",曾国藩自然有所警惕。但王闿运这次却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只是与曾国藩讨论学问。他对曾国藩说:"公之文,从韩愈以追西汉,逆而难,若自诸葛、魏武帝以入东汉,则顺而易。"曾国藩起初听得津津有味,并频频点头。的确,学习辞章从唐代韩愈,上溯西汉,逆而难,如果自曹操入东汉,就较容易,也顺理成章。但到后来,曾国藩还是听出了王闿运的弦外之音。原来还是让他做曹操!但曾国藩这次倒也平静,故作不知。王闿运自知他的帝王之术再无实现的机会,颇为沮丧,只得悻悻而归。

三次纵横计不就,王闿运对曾国藩的看法大为改变。说曾国藩再次出山已"变节为巽顺",虽功成名就,但"避事"不敢担当。直到晚年,王闿运已经历了清亡、袁世凯复辟败亡等重大的历史事变,才对曾国藩当初不自立为帝的看法有了改变。据说民国后,珍藏着曾国藩"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一联的朱老夫子,曾专门去拜访这位当年行纵横计的王阊运,并拿出曾联求王写跋语。王闿运大为惊叹说:"难道真有这个联吗?涤丈襟怀,今日以前,我只知一半,今而后,乃全知。吾老矣,如果不是您相示,几不知文正之所以为文正,左老三(指宗棠)之所以为左老三。"沉思片刻,即欣然命笔,另书一联曰:"花鸟总知春浩荡,江山为助意纵横。"书毕,对朱君说:"吾不敢著墨文正联上,以重污文正。另书此,纪文正之大,且以志吾过。"  

两个字总结曾国藩(坐拥半壁江山带甲三十余万)(6)

还有传说,曾国藩寿诞,胡林翼送曾国藩一联,联说:

  用霹雳手段;

  显菩萨心肠!

  曾国藩最初对胡联大为赞赏,但胡告别时,又遗一小条在桌几上,赫然有:"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国 藩见之,惶恐无言,将纸条悄悄地撕个粉碎。

  左宗棠也曾有一联,用鹤顶格题神鼎山,联说: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

  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左宗棠写好这一联后,便派专差送给胡林翼,并请代转曾国藩,胡林翼读到"似可问焉"四个字后,心中明白,乃一字不改,加封转给了曾国藩。曾阅后,乃将下联的"似"字用笔改为"未"字,又原封退还胡。胡见到曾的修改,乃在笺末大批八个字:"一似一未,我何词费!"曾国藩改了左宗棠下联的一个宇,其含意就完全变了,成了"鼎之轻重,未可问焉"!所以胡林翼有"我何词费"的叹气。一问一答,一取一拒。

两个字总结曾国藩(坐拥半壁江山带甲三十余万)(7)

  曾国藩的门生彭玉麟,在他署理安徽巡抚、力克安庆后,曾遣人往迎曾国藩。在曾国藩所乘的坐船犹未登岸之时,彭玉麟便遣一名心腹差弁,将一封口严密的信送上船来,于是曾国藩便拿着信来到了后舱。但展开信后,见信上并无上下称谓,只有彭玉麟亲笔所写的十二个字:

  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

  这时后舱里只有曾国藩的亲信倪人皑,他也看到了这"大逆不道"的十二十字,同时见曾国藩面色立变,并急不择言地说:

  "不成话,不成话!雪琴(彭玉麟的字)他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

  接着,曾国藩便将信纸搓成一团,咽到了肚里。

以上也说明曾国藩于圣贤用过功夫,能恪守本分,不越雷池一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