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炭疽病是什么病害(黄瓜茎秆流胶哪些病害在)

在黄瓜生产中茎蔓流胶后,常导致其上方逐渐萎蔫直至死亡。那么,导致黄瓜茎秆流胶的病害有哪些?菜农如何辨别与防治呢?现将常见的几种黄瓜流胶病害的诊断及原因总结一下几点:引起黄瓜瓜条流胶的原因很多,以蔓枯病、菌核病及黑星病最为常见;此外,细菌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以及蘸花药使用不当也会引起瓜条流胶发生。

一、蔓枯病

黄瓜炭疽病是什么病害(黄瓜茎秆流胶哪些病害在)(1)

蔓枯病导致叶柄、瓜蔓或茎基部被害时,病斑呈油浸状,圆形至梭形,黄褐色,严重时溢出琥珀色树脂样胶状物。

茎蔓与叶柄染病,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褐色,稍凹陷,严重时病斑连 接,绕茎一周,植株枯死。湿度大时,表面有粉红色粘稠物。10-30℃均可发病,24℃时发病重。湿度是诱发炭疽病的重要因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空气湿度 93% 以上,易发病。湿度大、黄瓜吐水或叶面结露时,易发病。另外,氮肥使用多、通风不良、植株衰弱时发病重。

三、黑星病

黄瓜炭疽病是什么病害(黄瓜茎秆流胶哪些病害在)(2)

茎秆染病,初现水浸状暗绿色梭形斑后变暗色,表皮粗糙呈疮痂状,破裂后流胶,潮湿条件下病部溃烂,可造成部分茎蔓萎蔫。

该病属于低温、耐弱光、 高湿病害。最适温度在 15-22℃、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有利于病菌侵染发病;植株郁闭、空气不流通的地块,发病重。

黑星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一旦发生能够导致整棚黄瓜绝产,同时黑星病又是一种检疫性病害,目前北方地区保护地黄瓜上发生并不是非常普遍,通常都是将其他病害误诊为黑星病。

四、细菌性病害

黄瓜炭疽病是什么病害(黄瓜茎秆流胶哪些病害在)(3)

染病茎秆上病斑呈水浸状,褐色,湿度大时病部溢出白色菌脓。细菌性病害导致的茎秆流胶,确切的说流出的不是胶,而是菌脓,大多数细菌性病害发生后在湿度较大时都会有菌脓产生。

通过触感以及气味来仔细区分,胶跟脓是不一样的,如果流出的是菌脓,那么就可以确定是细菌性病害导致的。目前来看,北方地区保护地蔬菜,导致瓜条以及茎蔓、叶柄流胶的细菌性病害主要有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缘枯病以及细菌性软腐病。

五、生理病害

黄瓜炭疽病是什么病害(黄瓜茎秆流胶哪些病害在)(4)

生理病害造成的瓜条流胶一般都是在瓜条的表面出现细小裂纹,然后出现流胶,一般为白色,实际上是瓜条内部的液体流出呈现胶状物。有时这些细小裂纹不易被发现。主要原因有:

1、浇水忽干忽湿。瓜条接近采摘期,瓜皮生长速度慢,在长期干旱情况下浇水,会造成瓜条表皮出现裂纹而流胶。因此,要想避免因此受害,应保证合理的浇水频率和田间持水量。

2、通风不良。通风突然,或者棚室出现过堂风,会造成瓜条表皮皴皮而流胶。合理通风不但是避免瓜条表皮出现皴皮,从而造成流胶现象的重要管理条件,也是黄瓜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

3、激素使用不当。例如蘸花药浓度过大或者冲施大量激素肥料,在短时间内促进瓜条快速生长,导致表皮出现裂纹而流胶。或座瓜灵(氯吡脲,也叫吡效隆)的浓度在阴天时间内浓度不合适等都会刺激瓜条产生胶体。“增瓜灵”等含有生长调节剂氯吡脲(又称,吡效隆)的成分,当使用量大或浓度高时会引起某些瓜条上产生细小的裂纹,流胶,水果小黄瓜特别严重。这种流胶应属于药害范围,黄瓜品种不同对氯吡脲(吡效隆)反应不同。对于小黄瓜,这种药应不用、慎用或降低标准浓度再用。

预防措施

上述几种病害都是在高湿、植株长势弱时发病重,因此,防治该病可采取药剂防治和环境调控相结合的措施。

在棚室管理中,应注意通风排湿。白天将棚温控制在25-33℃,夜温控制在15-20℃。也可在大棚操作行间铺设秸秆,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且秸秆在腐烂的过程中还能释放出热量和二氧化碳,提高棚内温度和蔬菜的光合效率。

另外,要合理留瓜,及时补充营养,增强植株的抗病性。菜农可叶片喷 施或随水冲施氨基酸类、海藻类、甲壳 素类、氨基寡糖素类产品,养根护叶,平衡植株生长,提高植株整体抗性。

病害发生后及时用药:

蔓枯病防治药剂:常用药剂有5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达克宁)、250克/升醚菌酯悬浮液(阿米西达)、25%咪鲜胺乳油(扑霉唑、扑菌唑)、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大生、新万生)、25 克/升咯菌腈悬浮剂(适乐时)、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 粒剂(百泰)、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400 克/升氟喹唑乳油(福星)、500 克/升嘧菌·百菌清悬浮剂(阿米多彩)、325 克/升苯甲·醚菌酯悬浮剂(阿米妙收)等。

炭疽病防治药剂:炭疽病跟蔓枯病的用药基本一样。

黑星病防治药剂:病害发生后,可选择腈菌唑、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等三 唑类药剂,配合乙蒜素、吡唑嘧菌酯等 药剂。三唑类药剂在瓜类蔬菜种植过程中经常被使用,但也是发生问题最多的一类药剂,使用时要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和使用次数,注意使用间隔期。

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常用药剂有叶枯唑、噻唑锌、氢氧化铜、橙亮(春 雷·王桐)等,也可采用硫酸链霉素 琥胶肥酸铜、中生菌素 氧化亚铜、细刹 喹啉铜 噻枯唑等配方。

【声明】仅供参考,实际操作一定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及咨询当地有经验的农技专家!本文来自互联网,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zzny1258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