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无改鬓毛衰还是鬓毛催(为何鬓毛衰的衰)

由于头条题目数字的限制,只能改成这样,原本的标题是:为何说“石径斜”的“斜”应该念“霞”,“鬓毛衰”的“衰”应该念“摔”?——诗词误念就写一篇

乡音无改鬓毛衰还是鬓毛催(为何鬓毛衰的衰)(1)

关于各种古诗词被误读,我已经写了许多文章,甚至编辑成了书。但我很少去写关于诗词如何发音的文章,原因也很简单:一,只要不是可能产生歧义的多音字,如何念并不影响对句子的理解。二、古人不讲普通话,去纠结如何发音没有必要。

关于诗词的创作规律,我已经从无数诗词中总结了一条定律:押韵>对仗>平仄,而押韵的规则是四句诗可以是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无所谓)或者二、四句押韵。四句以上的都是双数句押韵。之所以有些诗我们现在读起来不押韵,就是因为古人不讲“普通话”,但许多字的发音在当时的古音或传承下来的方言中是押韵的。最为普遍的就是“ou”和“iu”是押韵的,“ong”和“eng”算押韵的。那么我们在朗读这些诗的时候需不需要纠结如何发音呢?好像也没人提出什么异议,原因似乎只有一个:这些音即便用普通话来念,音韵还是比较接近的,所以并不需要统一成一种韵。

搞清楚这一点,才会对今天讨论如何发音带来其真正有意义的目的:在用普通话朗诵古诗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更符合“诗词创作规律”的发音!

山行

—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毫无疑问,按照一、二、四句押韵的规律,“斜”完全应该同“家”、“花”,读作”霞“。那么如果非要抬杠”二、四“句押韵即可,我们来看这首:

—李峤 (唐)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那么按“二、四句押韵”的标准,第四句的“斜”对应第二句的“花”,不念“霞”如何押韵呢?你总不能把规律改成“一、四句押韵”吧?

回乡偶书·其一

—贺知章(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按规律这第二句的“衰”若不念“摔”,如何能与第四句的“来”押韵呢?念“cui”的话是不是同第一句的“回”押韵了呢?好吧,我就勉强同意这种“无理取闹”。但这个“回”在古音里应该念“怀”,所以这首诗是标准的“一、二、四”句押韵!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这首:

池上

—白居易(唐)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这第二句的“回”若不与第四句的“开”同韵,发“怀”的音,二、四句又如何押韵呢?所以我实在不清楚,那位非要把《回乡偶书》里的“衰”念成“崔”的所谓专家,几十年来非让孩子们这么来读的目的究竟何在?

写到这里即不打算就诗词的读音问题多费口舌了,对于花过多精力纠缠在读音问题而不是去正确理解诗词含义的人而言,那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