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霉官网封面(Netflix霉霉纪录片不客观)
粉丝喜爱一位idol,就会忍不住想了解他(她)更多;而idol需要从粉丝的爱、鼓励中获得安全感。双方能相互成就、共同成长,这种联动是最完美的。因此,「粉丝向」纪录片才会被很多人需要。
2020年前两个月,Vlog的强大力量再次得到了印证。
新冠肺炎来势汹汹的同时,VUE、抖音、快手、微博上的许多用户都以手机为媒介,向全国的用户实时汇报着紧迫或感人的事实:
封城的武汉、逆行的医生、不停运的快递、快断粮的家宠··· ···
无数个“我”的加和,用最快的反应速度让无数个“我们”获得讯息。以“我”的日常生活来拍摄微纪录片,完全OK;但如果一部纪录长片,完全以“我”为主,未免有失客观——
除非,那是一部「粉丝向」纪录片:
美国甜心小姐 / 美利坚女士
Miss Americana
两个中文官方译名很有趣:
一个人畜无害卖萌可爱,
一个冠以国家态度坚决。
这两个名字刚刚好地反映了纪录片叙述的17年时间里,发生在泰勒·斯威夫特身上的身份转变——
一种从Love Story到Look what you made me do的转变。
玩音乐 你霉是认真的
6岁时,霉霉被父母带去观看黎安·莱姆斯的演唱会,这是泰勒和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的第一次照面。
13,是霉霉的幸运数字:
13岁的圣诞节,她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吉他;同年,索尼音乐公司的门口,霉霉激动难捺,因为她要把自己录制的Demo给唱片公司的人听。
创作一首歌曲,oh听起来就会让人绞尽脑汁,筋疲力尽;但是霉霉写歌的样子,好像并不如此。
嗯,她真的没有在憋任何旋律或者歌词,一切好像都是行云流水一般,弹着弹着就有调了,唱着唱着就有词了。(这科学么?)
演唱会上的霉霉又是一派大杀四方的迷人:钢琴、吉他轮番上阵,180的身高、模特般的身材更是稳稳地成为舞台上最靓的崽。
尽管片中没提及,但维密秀邀请霉霉做嘉宾实在太合适了。
霉霉同学,10岁参加歌唱比赛,12岁开始创作,17岁时首张同名专辑Taylor Swift获得美国唱片业协会认证的五倍白金唱片(翻译一下,就是销量超过500万张)。
此后霉霉陆续发布了7张专辑,它们或者获得年度最佳唱片,或者为霉霉赢得了格莱美最佳乡村歌手奖和最佳乡村歌曲奖,又或者在Billboard单曲榜和乡村榜均夺冠。
一不小心,就有张专辑1989发行首周在美国售出128.7万张,打破美国近12年内最高纪录,并在2016年获得第58届格莱美年度专辑。
又一不小心,名叫Reputation的专辑首周销量123.8万张,助力霉霉成为唯一一位拥有四张首周百万销量专辑的歌手。
霉霉用音乐打拼的战果,实在列举不完,玩音乐,她是认真的。
本片导演Lana Wilson在Netflix的采访中曾说,她希望看到80岁的霉霉在做什么样的音乐。
大家都相信,只要霉霉还活着,写歌总不会停。
超进化 你霉是认真的
对比前期乡村音乐甜美可爱画风和2018年复出后蛇蝎女巫画风,霉霉完成了自我的超进化黑化过程。
What happened to her?
影片的开头,霉霉身穿粉色睡衣,给大家展示她儿时的笔记本,展示自己做“Good Girl”的价值观:
Do the right thing.
Do the good thing.
出道之后,她一直努力在镜头面前乖巧,不展示自己的政治主张,保持礼貌谦逊,对所有人报以微笑。
偏就有人要挑事,比如肯爷。
在2009年MTV颁奖典礼上,肯爷(Kanye West)中途打断霉霉的获奖感言,抢走话筒声称“碧昂丝的作品才是最棒的”,霉霉受到惊吓呆在台上,事后接受采访也以卑微的姿态回应媒体。
片子用很短的时间把霉霉遭遇过的委屈一一道来:被拍到发胖的照片而强迫自己绝食,为此患上饮食障碍;面对狗仔队的围堵和互联网的抨击情绪失控。
对她各种各样的指控越来越多,脸书上的话题#TaylorSwiftisoverparty变成热度第一名,仿佛所有人都在指摘她是骗子、私生活混乱、为人虚伪。
“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希望人们喜欢我们,因为我们的内心没有安全感,我们喜欢听人们的掌声,因为那会让我忘记我哪里还不够好。”
待她一年后回归时,“霉霉超进化”已经完成了,还多出一个平和的男朋友,以及一点幸福肥。
她的歌词里开始出现脏话,她的MV风格开始带有攻击性,她开始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为少数族裔群体站台。
公关团队和霉霉的父母不断提醒她,这样做很危险,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
霉霉为自己的决定据理力争,劝说自己的父亲:“爸爸我只需要你原谅我这样做,因为我应该这么做。”
洗白白 你霉是认真的
纪录片圆得很漂亮,甜心小妞受尽委屈之后强大起来,承担起社会责任,成长为配得上“美利坚”国民的女子。
但重新审视整部片子,总觉得说服力好像欠了一些。终极原因还是在于——
一个被完全放大的“我”。
这是很多名人纪录片都会存在的问题,通常可以把这类纪录片形容作——「粉丝向」纪录片。
以取悦粉丝、树立形象为主要目的的纪录片,难免要选择性呈现名人们善良、热情、正能量up的一面,以此消解争议、弱化负面,或者只是单纯地取悦一下粉丝。
躲在导演组背后的那个小黑影儿,对就是你PR(公关),大家看见你了!
However,不是所有的纪录片都必须以高超的叙事逻辑和严密的多方援引来叙事的,偶尔有些片面、有点主观地去讲述一个受人爱戴的偶像、鼓舞人心的idol、积极向上的艺人,并不是一件十恶不赦的事情。
相反,很多人在看完这样的作品后深受感动、倍感鼓舞。
今年1月,一部关于王源的纪录片上线了,20多分钟的篇幅,干净利落的叙事,不花哨但很能吸引人。
片中没有直接回应这位小小年纪的顶流明星室内吸烟的事件,而是借王源爷爷的口说出了那句“你看网上,沸沸扬扬的,他毕竟人也比较小,这些风浪他承受不了,我过去(北京)看一看,家庭多少能给他点温暖”。
点到为止,要再给躲在后头的PR竖个大拇指。
粉丝喜爱一位idol,就会忍不住想了解他(她)更多;而idol需要从粉丝的爱、鼓励中获得安全感。双方能相互成就、共同成长,这种联动是最完美的。
因此,「粉丝向」纪录片才会被很多人需要。
至于它们或许不够百分百的客观,那又怎么样呢?
图中父亲说,他5岁的女儿看完霉霉的纪录片后立刻走向钢琴,开始创作人生第一首歌,这是「粉丝向」纪录片重要的意义所在。
来自:稻来纪录片实验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