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不重用韩非(一个天才的陨落)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公子,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非子”。身上这么多标签的他,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活得并不轻松。在那个纷乱的虎狼时代,文人墨客除了能文这项技能,还要善于运用帝王之术。
韩非天生有点口吃,并不善言辞,在那个巧舌如簧的时代,这是他生存的一大缺陷。但还是那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了一道门,必然会为你开启一扇窗。韩非有天赋,并师从当时知名大家荀子,将他口吃的弊端付诸于行云流水的笔端,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他不容于时的忧愤。
战国七雄中的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身为韩国公子的他,目睹了国势的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但均被韩王置若罔闻,这是他的忧愤。不过幸运的是,他的著作倒是名扬天下,特别是流传到爱才惜才的秦国,受到了秦始皇的青睐。嬴政曾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悲催的是,他本人也死于那个爱才惜才备受秦王青睐的强秦之国,这真是一个难解的生死悖论。
韩非之死,一个天才的陨落,谁该为此承担责任,战国时代?秦始皇 ?李斯还是姚贾?更或者说是他自己?几者相比,秦国占了主要部分,毕竟他是死于秦国,前述三人的责任无论如何无法推脱。
那么,秦国为何一定要治韩非于死地?这又是一场秦韩之间的博弈。
说起来,韩非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得间门生,但二者各为其主,其品行又大相径庭,两强同时出现在视人才为上宾的秦国,而秦国迟早是要灭掉韩国的,这中间牵扯的利益太多。但很显然,孤身于秦国的韩非,于公于私都处于弱小的地位,于是,博弈的结果便是以韩非身死的代价,平息一场在秦国发生的无谓纷争。
公元前233年,韩非入秦。他之所以要入秦,原因在于秦国向韩国动手了,意在吞并韩国。韩王这时想起了韩非,与他商议如何对付秦国这波猛攻,更何况主攻手是韩非昔日的老同学李斯。在这样的背景下,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出使秦国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保存韩国。这一点秦王和李斯都明白,韩非与韩王是同族,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但麻烦的是,韩非保韩,被卷入了秦国的一场通天大计,即一统六国。
韩非之死和秦国的这个通天大计有何关系呢?可以说关系重大,因为秦国先灭谁,不只是一个顺序问题,还有立场问题。
秦国立国之后,经过三十多代国君的努力,逐渐崛起,到秦王政时,秦国的势力已如日中天。此时的秦国要一统天下,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统一?何时启动?先打谁?
秦王被这些问题困扰时,韩非来了,一举解决了秦国的困惑。甩脱吕不韦的李斯最先向秦王献计献策,在时间问题上,他主张立即发动,“得时无怠”,得到机会就该充分利用机会,于人于国,机遇都是重中之重。
李斯认为,此时的秦国已经到了收官的时候了,如果错过这个黄金时段,让六国回过神来,再来一波合纵抗秦,即使你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在这一点上,嬴政与李斯不约而同地站在同一战线上,也因于此,李斯被升任了长史,秦国也确定了统一战争的时间,就是现在。
但是,秦统一六国不可能一下子将六国同时全歼,总得一个一个攻打吧,那么先打谁呢?李斯又献策了,说先灭韩。当时的韩国在六国之中最小最弱,离秦国又最近,攻打韩国可以说是历史必然。
这就是韩非所不愿意的事儿,他入秦的目的就是说服秦王灭赵存韩,并提出了三点理由:
其一,他说韩国对于秦国而言,就和秦国的一个郡县差不多,完全就是看秦国脸色存在的。你秦国去打哪个国家,我都出兵跟随,最后你秦国获利,而韩国得到的是各诸侯的怨气,这你还不放心?
其二,韩非主张先灭赵,因为赵国实力强,一直在不断扩充军队,而且还纠集了大批合纵之士向秦国发难,因此说赵国才是你秦国的死敌。如果你先把我韩国灭了,就成了天下笑话,这等于灭了自己的内臣,而放走了外贼。天下的人也不会再以秦国马首是瞻,转而更看重赵国。
其三,韩非也说了韩国的优势,别看韩国弱小,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韩国,在四面是敌的境遇中也存活了下来,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所以,秦国也不能小看它。如果秦国攻打韩国,那么韩魏肯定会结盟。韩魏结盟,则有助于赵国,赵齐又盟友,到那时,你再想打赵国,那就难了。
三点说毕,韩非不仅主张灭赵,而且还给出了灭赵的策略。由秦派使臣到楚国去贿赂楚国重臣,说赵国的坏话,稳住楚国。再送人质到魏国,稳住魏国。之后,由秦率领韩国一起攻打赵国,到时即使赵齐合盟,也不足为惧。等灭了赵齐两国,发一封书信就可以搞定韩国。这样一来,秦国只要一次军事行动,就可以歼灭赵齐两国,收复韩国,关键见此情形,楚、魏两国也一定会前来投降。这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韩非提出的建议的确让秦王政心动了,条条都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考虑,诱惑力太大了。就在秦王犹豫之际,李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说,韩国是秦国的心头之患,距离最近,一旦秦国举全国之力去攻打赵齐两国,没有人能保证韩国不会趁虚而入。他还拿出当年秦穆公兵败崤山的惨状来当参考,秦穆公当时未听主政大夫蹇叔劝谏,远袭郑国,结果大败,在归途中又遭遇了晋国的背叛,晋军将秦军全歼。这场战争对于秦国子孙而言,的确是一次血的教训。
这样一来,李斯主张灭韩,韩非主张灭赵,这两种战略在秦王的心中掀起了波澜。到底如何开启他的统一大业,究竟先打谁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他陷入了沉思。
李斯还是坐不住了,他又向秦王献策,说能用钱摆平的就不必动武了。他主张派使臣到六国游说收买那些重臣,如果有人不收钱,那就把他暗杀了,然后再派兵去剿灭它。这样,李斯的主张又多了一重砝码,除了军事,还有贿赂手段,双管齐下。
在秦王政的从政生涯中,也曾见识过金钱的威力。当年四国赵楚韩魏对秦国发动了联合军事行动,为此秦王召开了议事大会,有个叫姚贾的人提出,只要给他足够的钱,他就能把这四国摆平。秦王政信了,三年后,果然姚贾将四国摆平了,返回后,官至上卿。
所以,李斯的这条“良计”很合秦王的胃口,但是却激起了韩非的愤怒。他在秦王面前指出姚贾的三条罪状:
其一,说他打着金钱外交的旗号,不见成效,反而中饱私囊,这就是十足的贪污公款。
其二,姚贾狐假虎威,借着秦王的权势,私交诸侯,这分明就是假公济私嘛。
其三,姚贾这个人出身不好,魏国守门人的孩子,而且在魏国还犯过事儿。到过赵国,又被驱逐出境,这足以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有问题。
秦王听了韩非的意见,把姚贾提来质问。姚贾都承认了,但秦王却无可反驳。他说历来听信谗言杀害良臣,这样的人手下不会有忠臣。但凡历史上建功立业者,如果都以出身论处,那么就不会有姜太公,管仲、百里奚这样的人了,他们哪一个出身于高贵家族?但他们都辅佐国君成就了霸业。
秦王听了赵政的话,觉得也有道理,于是也就不追究姚贾的责任了。但是却激起了姚贾的愤怒,从此,韩非上了他的黑名单。
这样一对比,在秦国的地盘上,韩非就有了三个对手,即秦王、李斯和姚贾,关键丝毫不占优势。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这样记载: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天欲并诸侯,非终为韩而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遣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要治韩非于死地的是李斯和姚贾,他们认为,身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不会那么好心的帮助秦国,这是天性所致。如果秦国不用这个人,也不能放虎归山,秦王听了,将其投至大狱。随后,李斯便给昔日的老同学送去了毒药,要求其自杀。就这样,一代天才韩非落幕。
韩非之死,受于秦王政的默许,尽管他后来后悔了,但为时已晚。有着与李斯政见的强烈冲突,还有着与姚贾的私仇,更受之于时代的紊乱。他的死让秦王的理清了统一六国的顺序,锁定了第一个目标:韩国,其策略是武力与金钱双管齐下。
韩非死了,但他对韩国的忠诚可见日月。他的主张虽然条条从秦国的立场出发,但最终要保得是韩国。当李斯提出金钱外交时,他极力反对,因为他深知,一旦将金钱用在秦统一六国的大计上,其威力是巨大的。事实也证明,秦国使用金钱外交,楚齐赵都出现了奸臣陷害忠良的事件,最终这些国家也走上了亡国之路。
在国难当头时,他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与人才济济的强秦搏杀一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尽管有点自不量力,失败了,但他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内在的人格力量,一种人性之美,而这正是强大的秦国所缺乏的。
不可否认,秦国一统天下是历史的壮举,但秦朝神速的灭亡,也不是一个赵高就可以承担得起的。如果一个国家只剩下严以律民的法治,失去最基本的人文关怀,秦亡就是一个历史教训。没有人文精神的秦国,灭亡不是很正常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