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

在阅读此文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却在1937年12月13日经历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三十万骨肉同胞就此埋葬在日军的暴行下。那么作为当时中国掌权人之一的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面对日军这样的滔天罪过他是什么样的反应?

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1)

在经历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与毛主席达成和解,确立国共统一战线一同抵御外族入侵。但是此刻蒋介石并没有意识到日军的丧心病狂,异想天开的认为可以借助美军的强势逼迫日本人退出中国领土。

但是很显然蒋介石低估了日军的残暴以及厚颜无耻,面对中国富饶的土地,他们调动兵力大举侵犯我国领土。自1937年12月13日,日军入侵我国南京并且占领之后,就开始长达四十多天的屠杀行动,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彻底沦落成为人间炼狱的存在。

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2)

而在南京城沦陷一个月前,蒋介石就将国民党政府从南京搬离到重庆,失去蒋介石兵力庇护的南京全然没有抵抗之力,只能任由日军为非作歹。

相较于蒋介石的狼狈撤退,在南京沦陷半年后毛主席终于忍无可忍的在《论持久战》中说道:“日本人敢欺负我们,主要在于我们的无组织状态!”这又何尝不是在说国内分裂兵力得不到集中,只能任由日本人欺辱?

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3)

其实蒋介石撤离南京并不是偶然,在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开始后,这是国民党第一次与日军正面交锋,也是当时强势的国民党退败的第一步,在上海沦陷后,日军并没有停止对我国的侵略,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

或许是面对日军的胆怯,或许是为了保存实力,蒋介石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放弃南京将首都迁移到重庆,避免发生亡国的危机。

1937年11月20日,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南京一众军队全部搬出前往重庆,只留下唐生智守卫南京。同年12月5日,日军兵临城下对南京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4)

但是敌我实力的悬殊,以及兵力的不足,让唐生智的守卫极其困难,留守在南京城中的国民党部队损失惨重。面对这一惨烈的情况,此刻已经抵达江西的蒋介石又连续两次向唐生智下达弃守南京的命令。但看着身后一众无辜的百姓,唐生智带领将士一直苦守到12月12日下午5点,一直未等到救援的唐生智终于绝望,直到此刻他才痛苦的对底下士兵下达了分头突围的指令,这也意味着南京城被彻底抛弃,彻底沦为日军的所有物。

12月13日,看着沦陷的南京城,蒋介石发出一则通电《宣言》表示自己的抗日斗志。此刻蒋介石对谈和已经放弃希望,他开始组织势力进行反攻。而后,蒋介石迅速在武汉开设指挥中心与一众领导人商讨抗战政策。

但是言和的声音依旧存在,随着共产党的日渐强大,国民党的独裁也逐渐显露,他们开始畏惧八路军、新四军等多股力量的壮大,他们不惜想要借助日本人的手遏制中共力量的发展。

好在蒋介石顶住“主和派”的压力,对他而言与日本人为伍不仅仅是背负历史骂名,更是民族的底线,他不敢也不能这么做。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12月17日,蒋介石发布《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向众人宣告自己抗日的决心。

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5)

同日,依旧不觉得尽兴的日军又在南京城内公然举行入城仪式,可谓将南京踩踏在脚下肆无忌惮的发泄自己的欲望。为了防止信息的泄露,日军在进行消息封锁后,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展现了自己惨无人道的一面。

根据统计,在这场屠杀中,足有三十万多人葬身在日军刀下,不论是手无寸铁的中国人,又或者是投降的国民党,还是老弱病残等等,他们毫不顾忌,他们宛如恶魔。

南京大屠杀的惨烈不止昭示日军的野蛮,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耻辱,它是现代战争中最不堪的一面,也是日本历史上抹除不去的血债。

好在日军无法只手遮天,那些亲眼目睹他们残暴的英国、美国记者在离开南京后,就将他们的种种恶行一一记录下来向全世界展示。

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6)

1938年1月21日,一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刊在上海租界发布,日军在南京的所作所为这才真正被众人知晓,被蒋介石知道。此刻,蒋介石正在武汉与众人商议政策,得知消息后的他第一次提笔写下南京大屠杀的记录,以及对日军的仇恨。

1938年年初,一些南京大屠杀的照片被传到蒋介石手上,日军毫无顾忌的笑容,中国人的哀嚎求饶,这让他更为愤怒和痛苦。

1938年6月23日,在得知完整真相后蒋介石再也忍受不了,他自费拨款15000元,出版了《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他认为这些照片,这些故事应当让世人知晓,让他们看见日本人的真正面目。

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7)

1942年2月4日,蒋介石访问印度并且发表《告印度国民书》,他句句不离南京大屠杀,句句不离日军暴行,只为了披露日本人的残暴。

等到抗战胜利后,时隔八年时间,1945年12月18日,蒋介石再次回到阔别许久的南京。他开始清算日军的罪证和南京的伤亡,他历数日军的暴行,鼓励百姓检举日军的所作所为。

1946年5月5日,蒋介石再次将首都重新迁回南京,并且举办了隆重的迁都仪式。为了真正清算日军的暴行,1946年6月23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南京大屠杀案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大会。

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8)

他将南京大屠杀的三个元凶松井石根、谷寿夫、中岛今朝吾引渡到中国的特别法庭,在绝对的铁证下,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过错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发生归根究底离不开蒋介石,尽管他没有预料到日军的残暴,但是正是因为他的妥协和命令,才致使了情况的发生。作为当时最高统帅,他的不战而退是耻辱。

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9)

正是如此周恩来总理才这样评价蒋介石:“作为一个战术家,他是拙劣的外行,而作为一个战略家则或许好一点。”或者说蒋介石是一名军人更为贴切,他任职最久的职位不是国民党领导者而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因此很多人都称呼他为“委员长”,连毛主席也不例外,在二人重庆谈判时毛主席就以“委员长”称呼蒋介石。

回望蒋介石的一生,他更擅长政治权术而非军事指挥能力,在内战中虽然蒋介石打败李宗仁、冯玉祥等一众各派领导者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国民党真正领导者。但是在这些战役中,蒋介石所表现出来最多的是政治分化能力,而非是他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

而作为军事统帅首先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对全局情况的客观看待,然后清醒的作出正确判断,第二:依照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决策,跟随情况随机应变。

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10)

但是很显然蒋介石并不具备这两个必要条件,他显露出来的是自以为是与英雄主义。在战争中蒋介石更喜欢集中兵力全面进攻一个点,从而忽视了战术的安排。这种作战方法的弊端是明显的,他需要依靠士兵的士气与战斗精神,帮助他取得胜利,而非是凭借自己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将敌人打的措手不及。

而且蒋介石对自己的定位认知也不清晰,相较于沉着冷静的指挥官,蒋介石喜欢把自己定义成为冲锋陷阵的将军,以至于在1927年武汉战役中,妄图想要集中兵力大举进攻的蒋介石在遭受到敌人的防御后,倾尽全军之力依旧尚未攻破后,只得兵败于此。而这些都是军中的大忌,但蒋介石丝毫不知情,他只会一味的将过错归结于手下的士兵。

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11)

这样的案例不止一次发生,在南昌时蒋介石的自以为是不仅使得攻打孙传芳失败,还痛失叶剑英的帮助。那时的蒋介石拥有三个师的力量,但是盲目自信使得蒋介石并没有调用全部兵力,并且拒绝了叶剑英的支援致使战役失败。

不可否认,蒋介石的政治意识远远大于他的军事意识,但却不是高明的战术家。而近距离观察过蒋介石作战指挥的杜聿明,提起淮海战役不由对蒋介石摇头否认,他高估了自己的兵力,低估了解放军的兵力,并且随着解放军的动向他一再改变战略计划最后彻底失去掌控权,被解放军牢牢的包围逐渐消耗战力。

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12)

而面对这样危急的情况,黄维强行突围勉强逃离包围圈,但是蒋介石却不这么认为,他从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觉得是黄维打乱了他的计划才导致的团灭。甚至连那时的南京政府副总统的李宗仁都对蒋介石评价道,蒋介石不擅长率兵打仗,也不擅长部署战术。但是蒋介石却喜欢指挥作战,他飘忽不定的决心和毫不坚定的立场,让前线的部队混乱不堪,全靠一时的心血来潮与自以为是,将国民党的战役搅和的一团糟。

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13)

李宗仁的言辞虽然犀利无比,但是同样十分中肯,紧接着李宗仁又继续说道,全部人都知道蒋介石的毛病,但是谁都知道奉行了蒋介石的命令往往面临失败,而反驳他的命令之后不管什么罪名都安在自己头上了。因此大家索性直接不指挥,将指挥的权利全部交给他,这样起码打了败仗自己毫无责任,而偏偏蒋介石就喜欢这样的人。也正是如此,蒋介石虽然在国民党内战中争取到各个军阀的支持,但是在对战共产党时随着问题的暴露和思想上的错误,不由节节退败最后退守台湾,宣告国民党的失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