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巳词100首(冯延巳的一首词)

喜欢雪,尤爱梅,在雪里梅香间寻寻觅觅,是我冬日里最为心仪的消遣之一。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 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的窗外没有雪,然而,我的脑海里却有梅雪相映的澄澈,绰绰影影,自在飘拂。

冯延巳词100首(冯延巳的一首词)(1)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 雪随风转。”开篇,恰似轻轻开启的帷幕,营造出雪花在空中曲折,盘旋的景像。特别是“犹自多情”四个字,看似平实,却有喷薄而出的力量,将隐匿笔端的情愫,倏然敞亮。

接下来,话锋一转从“容易散”到“愁无限”犹如电影般,镜头拉回到昨晚的笙歌筵席,诗者以画外音的方式,将内心的怅惘和愁绪,一笔带过。这就是笔者的高明之处, 他没有直接表明自己是怎样的不舍,而是借助良辰美景的“梅花”,和赏心悦事 的“笙歌”,这些都不是会经常出现的“事件,”来进行渲染,彰显出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固守和执著。

冯延巳词100首(冯延巳的一首词)(2)

“楼上春山寒四面”这一句似乎是写景,实则是为了下面埋下伏笔的。“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时间从早晨到黄昏,再到暮色;心情从迷茫,到清寒,再到失望,所有的等待只能是在等待中继续,该是怎样的无奈和怅惘?这里诗人幽婉缠绵的情绪,力透纸背。

从白天的“梅落”到夜晚的“笙歌”,再到“楼上春山寒四面”字里行间隐匿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患苦闷, 在随后的 “一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中 得到了进一步渲染。细细品咂,仿若听得如一声长叹:我(诗人)常常一个人伫立楼头,凭栏眺远,可是我内心怀思的“那个人”总也不见。这一切,如泣如诉,让我们好像看见一位沉浸在往事和哀伤中的人,一边 手持绡巾掩泪, 一边凭栏沉思遥想。

冯延巳词100首(冯延巳的一首词)(3)

译文: 梅花一片又一片,缱绻着,从枝头落下,可它还在学着白雪随风飘舞的样子,盘旋着。昨晚的笙歌宴席很容易就散了,酒醒之后的我,想到这些我的哀愁情不自禁。

四面凌寒的高楼上,大雁从我的眼前飞过,暮色深深浅浅地袭来。我长长这样凭栏远望,可是我始终看不见心中想念的“那个人”,这一份等待只能是等待?潸然泪下的我,拿出手绢轻轻地擦拭。

冯延巳词100首(冯延巳的一首词)(4)

作为两朝元老冯延巳在这首《《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以“香草托意”手法,抒发了自己“忧生念乱”之情,他词作中的“我”只是一个化身,来替代他自己说话而已,。这里的“心中想念的那个人”是美好现世的代言。

冯延巳(sì)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扬州)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大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的一段记录:“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冯延巳词100首(冯延巳的一首词)(5)

读书要玩味;读词需要用心去品味,才能发现它的好。多才多艺,有着悲剧精神的冯延己,作为中国词史之中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他的词中蕴含着浓郁的文人气息,读起来很具代入感。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在《云韶集》卷一中说:“正中词为五代之冠,高处入飞卿(温庭筠)之室,却不相沿袭,时或过之。

冯延巳词100首(冯延巳的一首词)(6)

冯延巳,一位用心灵去写作的词人,他写的是一种感情的境界,以万千柔情传递出奋斗的精神,挣扎着努力地不放弃的情感。这种情感看似飘忽不定,实则真切动心,说白了就是含蓄,是含而不露只在意会的情绪,是真正的雅。(图片源自网络)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已出版个人散文集《水净香自远》。喜欢在茶色里打坐,在音乐中沉溺,在文字间神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