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炕文化(炕民俗文化)
资料图片
作者:张星黎 (松原) 东北这疙瘩,提到坯,提到干打垒,就一定得说说炕。有房必有炕,炕是家的象征,炕是温暖的源泉,炕是爱的摇篮。 房子盖好后,开始搭炕。早些年,东北人喜欢搭南炕,朝阳,明亮,温暖。 一、炕的搭法: 炕沿墙:确定好炕的位置、长度、宽度后,先用卧坯垒一道墙 ,这道墙就是炕沿墙,炕的大小由此确立。在炕沿墙内,沿着其它三面墙,用立坯围起适当的高度,便于日后铺炕面。 落(lào)灰膛:在炕头和炕梢约50厘米处,用卧坯各垒起垂直于炕沿墙的两道墙,高度约30厘米。墙外这两部分叫落灰膛 。 炕洞子:除去两个落灰膛,中间的地方填上大约30厘米厚的黄土,踩实,并在此顺着从炕头到炕梢的方向,等距离搭三趟卧坯(高度是3块或4块卧坯的高度),形成四趟炕洞。
蛇探头:搭炕洞子时,在两个落灰膛位置以内的坯,要一块坯往前错着压另一块坯,形成探头,便于日后铺炕面子,再次是使炕更结实,这部分叫“蛇探头”。 迎火石(坯)儿:在炕洞子入火的位置,设置大小不同的迎火石(坯)儿,(离入火处最近的地方,迎火石儿就大一些,其余位置依次减小),目的是使烟分散进入各个炕洞,使炕受热更均匀。 迎风石(坯)儿:在炕梢的炕洞里,设置迎风石(坯)儿,目的是使从烟囱回流进来的冷空气不会一下子进到炕里,使炕变凉或者倒烟。 窝风坑:在烟囱根的最下部,挖一个宽、深大约50厘米的坑,叫窝风炕,也有的人管这个地方叫“狗洞子”,目的是使从烟囱冲下来的冷空气在坑中有个回旋,避免直接逆吹进炕洞,减少冷风的回流。 炕沿:炕的内部搭好后,在炕沿墙上搭一根与炕等长,宽度约10厘米、厚度约4厘米的长方形厚木板,这个木板叫炕沿。炕沿讲究用整根木头,中间不能接缝。炕沿要光滑、平整、稳当,不能活动。
资料图片
铺炕面子:用卧坯按照垂直炕沿的方向,并把坯的两头分别搭在炕洞的坯上,将炕面铺满。
抹炕面子:炕搭好后,第一次要用大瓤秸泥(用黄土掺上麦花杆儿或羊草和的泥,叫大瓤秸泥),把坯与坯之间的缝隙填平抹好,待炕面烧干后,再用黄土掺上麦余子或稻壳子和泥,并把泥闷制一天至两天,将炕面子抹平、烧干即可。
炕席:炕干透后,炕面上要铺上用高粱秫秸或苇子编织的炕席,就可以住人了。
二、锅台和烟囱: 说完炕,还要说说锅台和烟囱。东北人搭炕有个讲究,叫做“七层锅台八层炕”,就是指使用坯的层数。炕要比锅台高一块卧坯的高度,这样烟往上走,灶坑不会憋烟呛人。锅台一般分为锅台腔子、灶坑、喉道眼儿、锅台面和锅眼儿五部分。
锅台腔子:早年间锅台腔子一般用卧坯搭制,后来改为砖或铁皮焊制。一般形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偶尔也有圆形的。锅台腔子是锅台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灶坑:是添加柴草、秸秆的入口,一般是长、宽25厘米左右的口字形,设在锅台腔子下边的某一个边上。
喉道眼儿:是连接锅台腔子与炕洞的地方,状似咽喉,所以叫喉道眼儿。大风天气,喉道眼儿要加一块活动的坯头,调节出烟速度,避免失火。 锅台面:把锅台腔子的上面铺得干净平整,形成锅台面。早些年锅台面是在坯上面抹上黄土泥,讲究一点的人家,还不定时地用黄沙土,把整个锅台刷上,掩盖烟熏火燎的痕迹,看上去更干净卫生。后来发展到用砖、水泥和瓷砖砌成锅台面。锅台面是放置做饭过程中使用的锅、碗、瓢、盆、勺、盘等餐具的地方。俗话说:“锅台连着炕,过得不咋样,柴堆连灶坑,指定不相应”,锅台面还是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干净利索的重要标尺。母亲当年经常说,看一个人家利不利索,看看那家人的锅台就知道了。
资料图片
锅眼儿:锅眼位于锅台腔子的最上方,是安锅的地方。 当年东北使用的都是熟铁制的大锅,家庭常用的锅有6印(直径约55厘米)、7印(直径60厘米)、8印(直径约65厘米)、10印(直径约80厘米)12印(直径约100厘米)等。 烟囱:锅台、炕、烟囱,是一个有机整体。烟囱设在炕梢的室外,是烟的最终出口。烟囱有的立于房顶,有的独立立在外面的平地,与炕有烟囱桥子连接。搭烟囱也非常讲究,一定要高于房脊,否则炕会冒烟。 烟插关儿:在室内通过的烟囱的中上部,留一条长30厘米、宽3厘米左右的缝,用一块可以自由抽插的薄铁板或薄木板遮挡烟道,叫烟插关儿,用于调节排烟速度、排烟量,尤其是冬季,烧火前后要及时抽插开关,避免热量流失,同时阻隔从烟囱倒灌而入的冷空气,使炕保温的时间更长。
攮(nǎng)洞子:除了灶坑以外,东北有的人家炕上,还另外有一个烧火口,这个烧火口,有的设在炕头的落灰膛的炕沿墙边上,有的设在山墙外,不用的时候用木板、铁板、砖头或破麻袋堵上,这个烧火口就叫“攮洞子”。攮洞子一般都是冬天才使用,目的是烧炕更方便,而且不会损失热量。
东北目前依然有炕,但是与传统意义的炕,已经有很大不同。早先的炕,是用坯垒的直洞炕;现在的炕,是用砖垒的花洞炕。现在的炕面子,有的使用砖、预制板,有的使用铁板,还有许多人家使用了电热炕、水暖炕。
东北的炕与锅台,载着人间冷暖,烹着苦辣酸甜,数着沧桑岁月,唱着花好月圆。一辈又一辈的关东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成长壮大,那一道道不是珍馐胜似珍馐的粗茶淡饭,把稚嫩的男孩儿养成粗犷豪迈的壮汉,把柔弱的女孩儿养成泼辣能干的女人。
素材提供:王全有:男,1947年出生,原扶余县蔡家沟镇 农民
赵玉祥:男,1941——2018年,原扶余县增盛镇教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