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344讲解(资治通鉴景帝卷9)

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资治通鉴344讲解(资治通鉴景帝卷9)(1)

前文说到晁错强硬推行削藩,导致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很懵逼,有话好好说啊,怎么一言不合就反了呢?手忙脚乱、调兵遣将,当时局面很危急——任何变故,哪怕最后被证明其实只是毛毛雨,但起初的时候,浓云密布,惊雷翻滚,信息不透明,不明真相的群众们都会人心惶惶、谣言四起,渲染成天塌地陷的大祸!

景帝问策晁错,怎么办,如何收场?

晁错懵逼程度显然不低于景帝,完全没有准备预案,情急之下竟然开出狗皮膏药……危机之际,景帝心理啃腚发生变化,对晁错的信任、认可,不可避免发生动摇!

这时的局面虽然天下喧哗,但景帝未必就保不住龙椅,而晁错却掉进死局——历史后来反复证明,晁错这类干脏活,还极其不小心、且自以为是的人,大概率保不住自己的脑袋!

七国起兵,晁错便站上了天台,黑压压的人群呀,人头攒动……他们仿佛被打了鸡血,尖叫、口哨,嘘声此起彼伏,跳啊,你倒是快点跳啊!也有持重的人,眼含热泪,无声仰望,用颤抖的手默默展开横幅——不要跳楼,明天涨停!

资治通鉴344讲解(资治通鉴景帝卷9)(2)

晁错身体里闪过一股暖流,卧槽,是尿裤子了……陡然,一阵严重的眩晕,天旋地转,围观群众顿时鸡冻起来,嘿,真跳了,这小子有种……晁错手忙脚乱,失重的感觉令他窒息,内心虽然极为惊恐,但脑子仍旧清醒——马勒戈壁的,哪个龟儿子推老子滴!

晁错是被人一脚踹下去的,踹他的人,叫做袁盎——前面的文章我们已经初步介绍了这个人,这里,我们还得再说说这厮,因为七国之乱的来龙去脉,绕不开袁盎、晁错这对好基友。

一、袁盎的朋友圈

及绛侯(周勃)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史记”

前文说过,文帝被周勃等老伙计拥上台不久,袁盎第一时间发现文帝内心很忌惮这帮人,遂瞄着这个裂缝,毫不手软激化矛盾,从而得到文帝信任和青睐。为此,周勃很粪怒,指责(威胁恐吓)袁盎,你特么这么没底线,为求上位,啥都做?啥都干?

西汉时期,丞相权力是很大的,周勃是有可能找个借口搞死袁盎的。袁盎毫不在乎,礼貌性报以微笑,不解释不道歉——富贵险中求,天上不会掉馅饼,顶级的骑墙之人,不是从不站队,而是不轻易站队,关键时刻必须明雀站队,我以一家老小的性命押注皇帝,我摊牌了我不装了我亮明态度了,哪怕将周勃这些老家伙全得罪一遍也在所不惜!

毕竟,我所要猎取的,可不是一点点好处,而是一场泼天富贵……因此,两面下注可不行,拙劣的骑墙之人,只想渔利不肯承担风险,两边都不想得罪,结果是两边都不待见——谁都不傻,就你这点本事,配不上顶级的回报!

后来,文帝坐稳了龙椅,找借口将周勃免相,打发回老家乘凉,不久周勃被人诬告谋反,下廷尉关进大牢……涉及到谋反,所有人都不敢为周勃辩解,唯独袁盎义无反顾、坚决果断站出来为老周说话,担保周勃清白!

一番周折之后,有惊无险,老周被无罪释放……周勃鬼门关走了一遭,非常感慨,说,袁(圆)华(滑)啊,不对,袁盎啊,你这人行,值得交,能处,“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告归,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车拜谒,丞相(申屠嘉)从车上谢袁盎……袁盎曰:“善,君即自谓不如。夫陈平、绛侯(周勃)辅翼高帝(刘邦),定天下,为将相,而诛诸吕,存刘氏;君(申屠嘉)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率,积功至淮阳守,非有奇计攻城野战之功。且陛下(文帝)从代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受采之,未尝不称善。何也?则欲以致天下贤士大夫。上(文帝)日闻所不闻,明所不知,日益圣智;君(申屠嘉)今自闭钳天下之口而日益愚。夫以圣主责愚相,君受祸不久矣。”丞相乃再拜曰:“嘉鄙野人,乃不知,将军幸教。”引入与坐,为上客。——史记”

这是若干年后,袁盎在路上遇见当时的丞相申屠嘉,袁盎下车恭恭敬敬拜见,按理申屠嘉应该回礼,但他仅坐在车上客气了一下。

袁盎回家后想来想去很郁闷,丢人啊,这被传出去,自己这张老脸往哪放。于是去相府谒见申屠嘉,结果等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见到申屠嘉,申屠嘉打发他去跟助手沟通……袁盎很生气,问道,您贵为丞相,自比陈平、周勃如何?

申屠嘉说,你问这个啊,那我必须谦虚一下啊,不如他俩啊,我哪能跟这俩大佬比!

袁盎说,这俩大佬功劳大了去,所以能够位居丞相,而你呢——

1、最初是“材官蹶张”低级军官,后来升为“队率”百夫长,吭哧吭哧好不容易当上“淮阳守”——你功劳不大、出身不好,能做丞相,侥幸成分居多……看得出袁盎很生气,上来就揭老底。

2、皇帝(文帝)海纳百川,鼓励大家提合理化建议,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皇帝每天都在阅读四方上书,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而丞相你呢,恰恰相反,“自闭钳天下之口”,不和人交流,不知道外面情况;

3、这样的结果,“圣主责愚相”,必然是皇帝越来越圣明,而丞相愈来愈愚蠢,“君受祸不久矣”,老哥你坠入爱河了,不对,要大祸临头了!

资治通鉴344讲解(资治通鉴景帝卷9)(3)

一番话说得当朝丞相一身冷汗——当时申屠嘉处境不妙,上有景帝似乎不太信任自己,下有晁错三天两头乱提意见,侵夺相权……申屠嘉抹抹额头冷汗,赶紧改换姿态,“引入与坐”,将袁盎“为上客”。

这就是袁盎的朋友圈,除了周勃、申屠嘉,还有窦婴等人,都是顶级高官,说明啥?说明此人活动能力极强!

袁盎老爹是强盗,哥哥是两千石高官,自己能力出众,特别是有社交牛逼症,他主动找茬、碰瓷的,都是丞相一级的高官,而且能够一击拿下,成为好盆友——这样一个能在刀尖上翩翩起舞的人,偏偏与晁错尿不到一壶!

二、袁盎与晁错的关系

(晁)错素与吴相袁盎不善,错所居坐,盎辄避;盎所居坐,错亦避;两人未尝同堂语。——资治通鉴”

当时袁盎一度担任吴国丞相,用今天话说,叫做中央直管干部,即,是中央派到藩国的官员,除了治理地方,还有辅佐(监视)诸侯王的任务。

晁错与袁盎关系不好,晁错在的地方,袁盎回避;袁盎在的场合,晁错回避……这就是水火不容了,老死不相往来!

史书没有明言为何如此,我个人综合上下文分析,晁错要削藩,而且要拿吴国开刀——而袁盎,担任吴国丞相。我说过,吴王刘濞未必不反,但也不能雀腚一定会反,至少,刘濞如同薛定谔的猫,始终处于反与不反两重状态……果如此,为何要人为、匆忙打开盒子、放出妖怪呢?

因此,我判断,袁盎是反对晁错极端削藩的,他人在吴国,掌握第一手资料,能够准确判断吴王心理,知道不逼不反,紧逼必反的道理。而晁错性格刻薄,非黑即白,不是朋友,就只能做敌人,你不支持我,啃腚就是反对我……因此,二人交恶。

及(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按(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资治通鉴”

显然,晁错是个睚眦必报的人,非常记仇!

景帝朝,晁错升级为御史大夫,新官上任,不是搞好团结,而是立即拿出仇家名单,嗯,袁盎排第一,这厮现在干啥呢……御史大夫掌管司法,晁错指使手下按察袁盎,“受吴王财物”。

当是时,袁盎是中央派驻吴国的丞相,肩负处理好央地关系的重任,吴王刘濞塞点钱主动示好,袁盎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适当收点钱,这都不需要察,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到,啃腚确有其事。但我要说的是,别说当时,就算今天,这根本不算个事儿,晁错此举涉嫌公报私仇。

景帝是个明白人,没有难为袁盎,赦免,贬为庶人,“诏赦以为庶人”——收点钱,不是错,满朝文武谁不收?错在哪,你知道不?错在屁股没擦干净,被人逮到把柄了!

吴、楚反,(晁)错谓丞、史曰:“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其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错犹与未决。——资治通鉴”

这边吴楚造反,晁错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应对,而是怎样甩锅——袁盎收了吴王好处,知情不报,还言之凿凿担保吴王啃腚不反,现在吴王造反,我雀腚咦腚以及啃腚,袁盎是同谋、是同伙,应该拿下治罪!

估计身边助手都挺讨厌晁错,相反,袁盎在朝廷的人脉就很深厚——御史大夫寺的属官们,没有支持自己领导的意见,而是纷纷保护袁盎,吴王没造反的时候,没有道理治袁盎的罪;现在反了,治他的罪又有何意义?并且,我们认为,袁盎啃腚没有预谋!

晁错听了这话,怪怪的,哪不对一时说不上来,于是默念,时间暂停,让我好好犹豫一下!

就是这么一犹豫,事情急转直下,要了晁错老命!

用古人智慧,武装自己

争锋于当代

资治通鉴344讲解(资治通鉴景帝卷9)(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