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什么人不能回家过年(看古人如何解决)
明 《上元彩灯图》
徐霞客
苏轼
南宋 李嵩《观灯图》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回家,是所有中国人的最大心愿。今天我们总说春运难,火车票难买,机票不降价,公路爱塞车。其实就算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交通条件,都算是大大跃升了。想想看,今天几个小时可达的路程,古时可是需要走上几个月的漫漫长途;今天飞机下远得看不清的小点,古时可能就是怎样也翻不过的大山。但古月今月,古人今人,思乡之情并无二致。古人的“回家过年”究竟是怎样的情景呢?
岭南的年俗和美食让苏轼很着迷
“绍圣元年(1094年),年届六旬的苏轼被他昔日的学生,而今的皇帝哲宗贬谪惠州,九月度大庾岭,十月到达惠州贬所。两个月后,苏轼度过了他在惠州贬所的第一个春节”,在学者木斋的笔下,那位曾经给岭南文化史增添无限光辉的“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在辞旧迎新之际,也难免有几分怅惘,“‘前年侍玉辇,端门万枝灯……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所谓“两两相形,不着一语,寄慨自深”,即是如此。
学者木斋说,在贬谪惠州的第三年,东坡一气作了《新年五首》:“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渚,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冰溪结瘴雨,先催冻笋生。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探春先拣树,买夏欲论园。居士常携客,参军许叩门。明年更有味,怀抱带诸孙。”可以看得出,此时的苏轼,对岭南的生活已经相当适应,他在这里结交了不少朋友,尝试了不少土产美食,且对市井民俗怀有着浓厚的兴趣。
很快,苏轼被再贬海南。1098年,他在儋州度过了在这热带岛屿上的第一个春节。当时儋州的地方长官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邀请其子苏过共度上元灯节。独坐家中的苏轼望着月光,写下了“静看月窗盘蜥蜴”的诗句。这是与中原大不相同的意象。
苏轼被贬儋州,据说是因为其字子瞻,“瞻”“儋”同音之故。行前有人占卜,说儋字有“人”,对他来说并不坏。似乎也确实如此。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四年,虽然生活艰苦,但终于遭遇转机,返归大陆。1101年,他度过了平生最后一个春节,此时他正在北归的路上。沿途万人空巷,来看这位传奇的老者。翻越大庾岭时,他还兴致勃勃地写了诗。这是对他乐观积极的一生最好的安慰吧。
和今天一样,许许多多像苏轼这样的古代人也不得不时常面临在外地过春节的情景,自然也有很多时候,显得孤独寂寞。唐人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写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这是过年回不了家的愁绪的直观写照。戴叔伦写“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白居易写“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则是盼望亲人团聚的诗句。
徐霞客视异乡过年为乐事
所谓“除夕”,即是辞旧迎新之意。朱熹说“当此之时而不为乐,则日月将舍我而去矣”。也就是说,辛勤劳作了一年,到了冬去春来的时节,该好好休息一下,让自己放松放松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等人修订历法,重用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定名“正旦”,一般也叫“元旦”。之后除王莽、武则天等个别时期有短暂的变更外,一直作为中国辞旧迎新的时间点。但古时春节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今天我们过的“春节”,则是袁世凯批准,在1914年开始实施的,距今不过104年。
中国古人讲究安土重迁,也讲究“父母在,不远游”。重迁不是不迁,而是说在决定搬家、出门时要慎重考虑,不要毛手毛脚。而“不远游”也不能一概而论,古人为求学、营商、赴仕,远离父母的例子也是不少的。不过确实,除了以上几类人,多数人还是乐于享受家乡的小日子。考虑到人们过年回家的强烈需求,古时官府通常不在临近过年的时候安排外出公务。
古时交通主要靠步行,最多借助船只或畜力车,速度和运力都远不能与今天相比。不过由于一般情况下大家跑的距离不算太远,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也都能到家了。
不过也有视异乡过年为乐事的人,大旅行家徐霞客就是一个。有人说他是第一个“旅行过春节”的古人,此话自然夸大。但由于他名气太大,他对于“旅行过春节”的记录自然格外引人注意。
1639年,是徐霞客人生中最后一次出游的倒数第二年。这年的腊月二十九,他来到云南鸡足山。他意识到第二天是除夕,“为凄然者久之”,也就是说还是很感伤的。除夕夜,山里结识的新朋友请他到家里玩,烧芋头,煮青菜,粗茶淡饭,他倒是吃得不亦乐乎。他在日记里写“度除夕于万峰深处,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
1607年的3月29日,徐霞客从家乡的胜水桥头第一次出游,畅游无锡惠山,泛舟太湖。那一年,他20岁。之后的34年间,他走遍了当时中国除四川之外的两京十二省。他先后登过140多座山,考察过376个岩洞,“亘古以来,一人而已”。想来,他的很多春节,都是在外地度过的。我们无法考证,他在异乡的每一个除夕之夜,怀有怎样的情绪。但我们可以确知的是,今天的中国人,春节出游已成风尚。他们眼光更宽,视线更远,心情也与古人大不相同了。
乡关万里 无非一个“情”字
辞旧迎新的好日子,自然主要是吃喝玩乐,这是人类正常合理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人们不顾旅途遥远赶回家乡,无非也为了感受那份浓浓的家庭情谊,体味留存于记忆中的年俗。
木斋指出,有关春节的民俗,较早的记载见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其中的庭前爆竹,以次拜贺,进屠苏酒,插桃符等等,在唐宋诗词中屡屡得见。此外后代又有把烛迎新、守岁以及射壶游戏等新的年俗出现。当中许多年俗,今天还保留着。
现在每逢新年,除了“春晚”“元宵晚会”,各地也常举行各种形式的跨年演出、庆典等活动。其实古代也是一样。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水浒传》,就多次写到“花灯”的场景,可见当时的城乡节庆娱乐活动,是非常丰富且规模很大的。
旧时很多地方,在除夕日有各行人士抬着彩楼,吹吹打打,来到当地官衙大堂前举行大型文艺汇演的习俗,名曰“演春”。表演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类似今天相声表演的“俳优”;有起源于汉代的舞龙舞狮,耍龙灯,也叫“龙灯舞”;有的演社戏。
当戏曲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时,看戏就成为人们过年最主要的娱乐。而一般的大户人家则在春节其间雇戏班唱大戏,热热闹闹地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其间家人尽情地享受过年的愉悦,洋溢着欢乐的氛围。
“元夜,即上元之夜,也称元夕、元宵。大概也因为是春节庆典的尾声,比起除夕的守夜、元日的祝贺、人日的镂金作胜,正月十五之夜的上元之夜是最为热闹的节日了”,木斋指出,“天上一轮圆月,地上万盏灯火通明,星月灯烛,交相辉映,更有歌舞笙乐,神灯佛火,云车火树,珠翠管弦”。大家往往玩至通宵达旦,所以才有苏味道的“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才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到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元夜之盛景,已呼之欲出。(文/图:广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