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平院士研究成功了吗(那个读本科时带博士生做实验走红的)

张改平院士研究成功了吗(那个读本科时带博士生做实验走红的)(1)

作者:小师妹

编辑丨整理:卡农

张改平院士研究成功了吗(那个读本科时带博士生做实验走红的)(2)

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

汪涵主持的《天天向上》栏目曾经邀请了一位“91年超级研霸”,这位名为张哲野的小哥哥曾因“本科生带博士硕士生”而红遍网络,让观众更加了解到科研人员真实的生活,没有诗和远方,只有热爱和坚持到底的决心,他提出的科学梦也让人佩服不已。

张改平院士研究成功了吗(那个读本科时带博士生做实验走红的)(3)

《天天向上》中的张哲野

来自武汉的90后“超级研霸”的张哲野,1991年出生,湖北荆州人,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1001班,2014年成为该校该院的一名直博生。本科直升博士的要求很严格,一个年级也才三、四人,但对于张哲野来说,即便学习成绩是倒数第一,光凭科研的成就也可保送,当然,他的学习成绩也达到了保送标准。

他在本科时曾带领研究生、博士生做科研,被誉为“90后学术黑马”、“新一代研霸”。张哲野梦想通过石墨烯做到一秒钟下载一部电影,一分钟手机充满电池。

高中时就喜欢化学,当时就梦想要在化学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张哲野说自己上大学时,大部分同学都是被调剂到化学专业,但他是一门心思报了化学专业。

大一开始,他和几十个本科生跟着一个师兄做石墨烯的研究,当时的实验室还是一间简陋的小屋,仪器设备都不齐全,为了完成课题研究的实验,他和同学们去环境学院、材料学院的实验室借实验器材。石墨烯的研究成果出得慢,张哲野在实验室里一泡就是十几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他都是在实验室里,对他来说,实验室更像家。“他之砒霜,我之蜜糖”的热爱,成为了这个“学术大牛”的力量之源。

大三的时候,课业繁重,张哲野只能把学术留给孤独的夜晚。半夜回寝室会影响室友休息,他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整整睡了一年。但他自己不觉得冷,也不觉得孤独,反而他觉得自己很幸运见证了实验室‘一草一木’的成长,但也很可惜,石墨烯的研究结果出得慢,让人浮躁,同他一起创立基地的很多学生,后来都陆陆续续地放弃了。

石墨烯这个材料比较新颖,老师对这方面的了解也不是很多,他在研究初期也困难重重。也正是在大三的时候,研究遇到了瓶颈,一年多没有任何结果,一次次的失败让他心灰意冷、迷茫。但回想当年的誓言,面对一直鼓励他的老师和朋友,他选择坚持。

做研霸 起早贪黑

直到“梦想导师”王帅回国,张哲野对石墨烯的研究找到了新的方向。

王帅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是世界上做石墨烯研究做得最好的。他一回国,张哲野立马登门拜访了这个“70后”学者。让张哲野没想到的是,刚一见面,聊了一次,王帅就撂下一句话 “实验室就给你做了”, 师徒的投缘让张哲野兴奋不已。

一年之后,在这个全名为“先端光电/能源材料与界面化学合作”的实验室里,还是本科生的张哲野担当起‘小头头’,带着2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一起研究石墨烯。同一个团队在读博士生奚江波对张哲野充满了敬佩,“刚来时,大家介绍他是‘未来科学家’,我第一反应‘不是硕士,就是博士’,根本没想到是本科生” 。

新材料的魔力让张哲野为之着迷,5年,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他几乎都泡在实验室。在师兄弟眼中,张哲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研狂人,他一进实验室便如同进入另一个世界,茶不思饭不想,通宵达旦成了家常便饭。张哲野也曾说,自己如果研究卡在一个关卡,他打水、走路、躺床上,脑子里想的都会是它。

2013年以来,张哲野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连发 5 篇学术论文。“学校对一个老师的要求,不过是 3 年发 5 篇 SCI(科学引文索引)文章。”和张哲野同一个实验室的副教授如是说。在实验室 20 多名学生中,张哲野是年纪最小的,在本科时就已经发表4篇学术论文,在读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国外著名期刊上连发了9篇学术论文,数量远高于其他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学术之外也获得过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和湖北省首届“长江学子”等荣誉称号。

除此之外,他还带领团队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获得二等奖;在第九届湖北省“挑战杯”竞赛中获一等奖。

创新:申请11项国家专利

“勤奋 灵感”,让张哲野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张哲野已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scale、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共10篇,同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一项,其中五项已授权。

张哲野经常早出晚归,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后来,为了不打扰室友休息,他挪到化学楼一个仅六平方米的办公室,凑合着过了一夜又一夜。有同学称张哲野是“隐秘而伟大”的存在, “藏身”于实验室,用平凡的努力创造着 “神迹”。

张哲野渐渐成为同学们口中的 “新一代的研霸”、“未来科学家”、“专利王”、“论文小王子”,面对同学们给他贴的各种“标签”,张哲野坦言:“是学校启明学院给了我发挥的最大空间。虽然都是做实验,但这里提供的绝不只是尖端的设备。”张哲野表示,“刚开始,老师提供给你的只有课题,所有的研究都自由发挥,看似无序,但正是这种‘空气式管理’给了学生创新的最大可能。”

张哲野的导师王帅对他颇为赞赏,最得意的还是这个学生坐得住:“搞科研的学生很多,但最后真正能坚持下来的比较少,这不是一条好走的路,免不了遇到坎坷、瓶颈,能够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才有可能做出来。”

张改平院士研究成功了吗(那个读本科时带博士生做实验走红的)(4)

读博之后,张哲野的生活也没多大的变化,依然把实验室当成家。他说石墨烯是他的女朋友,做实验就像“谈恋爱”,一天泡在实验室14个小时都不觉得腻。他不太想从学校走出来,对于未来,他想走学术道路,继续呆在高校,利用石墨烯的柔韧性和透光性,将其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的屏幕,让石墨烯改变整个世界。

学术的生活是枯燥的,这条路并不容易走,张哲野说他也能理解其他人的选择,拿不出成绩、成果出得慢,都让人浮躁不安。除了睡觉,他基本就在实验室待着,晚上11点宿舍关门,便踩点回到寝室,然后打开电脑继续看文献到凌晨两三点。实验差不多占据了他所有的生活。社交网站的状态上,几乎都和实验有关,化学院门口六边形的窗户装饰,也能让他找到石墨烯的影子。当然,所有的一切努力都只是出于“兴趣和理想”,也正是为此,他总是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坦然而言,实验室的生活很苦、很累,但张哲野却慢慢地在其中找到了那份仅仅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成就,并且依靠这份快乐和成就来给自己提供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最后张哲野在《天天向上》的节目表示,希望“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学校里面为着自己的兴趣去不断地奋斗”。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思考我们要的是什么,世事上那么多不可能的事情,不是来源于压力推动着我们停滞不泻地去走,而是源于内心的兴趣和热爱,你看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不都是走了很长的一条路最终都达到终点了吗?

你要相信,走完这段路之后便是天明。

张改平院士研究成功了吗(那个读本科时带博士生做实验走红的)(5)

推荐阅读

1、我的寒门之路:从一穷二白的农村女孩到女博士

2、我最终还是没能完成备胎的逆袭,失恋后我却成了一名常春藤博士

3、高中曾倒数的我,工作4年30岁高龄决定考博,屡败屡战终遂愿

4、他是寒门贵子,他是北大保送生,他发了多篇nature,他是北航最年轻的28岁博导

5、25岁,正在读博的年纪,这个美女已经是正教授了

卡农小世界

讲述最真实的硕博故事

围观他人的硕博世界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碾压诗意生活

展示分裂人格

强硬直面一切

做一个高双商的“研究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