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三十年全文(红楼非楼织梦成几)
红楼非楼 织梦成几 —— 我与《红楼梦》十年的故事(下)
原创: The Martian
忆之红楼
惜韶华易逝 叹人世难定 悲前盟梦碎 伤浮华权贵
方悟得 红楼一梦终须醒 莫为他人做嫁衣
故今吾载几为体 理书作据 取钗为形 锻钢作色 伐木为材 定情作调
遂题之云 『红楼非楼 织梦成几』 也
曹公诗云 一场幽梦同谁近 千古情人独我痴
吾再憾此书未成而梦未完 呜呼
—— 许军杰
2014年,我18岁。
可以说是非常幸运,在我以为自己要复读的时候,却收到了西安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红楼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小说,也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去读。因为在不同 的年纪,拥有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在书里都会获得不会的阅读感受,《红楼梦》也更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读者大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种感受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也愈发强烈,鲁迅曾有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含义大抵如此。
在我看来,错误虽然扎耳,但听过课程的我反而是心生感佩。最感慨的一句话是“不哭,不笑,也不痛骂,而只是理解。这才是阅读《红楼梦》的至高境界。”
她讲的远远不止是红楼梦,亦正如叶嘉莹先生讲得也远远不止是中国诗词。她们讲授的是如何用思辨和学识,去安抚自我与世界的矛盾,求知如何使人更好地“求存”。
我想,这才是大学教育最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是应试性教育扼杀了学生脑袋里的东西。从这一点来看,我以为欧丽娟教授的课程无疑非常成功,她做得是真正的学术研究。
通过一本书,你找到了看待问题的角度,突然感觉通达,翻过了自以为翻不过的坎,我希望每一次的设计实践带给自己的也会是这样的收获。
2015年,我19岁。
早闻得学校里文学基础部有一位史娟茹老师,古代文学讲得极好,文义极通,常在课后给同学们播放87版《红楼梦》电视剧视频,心切慕之。又因每学年末开设的《红楼梦》赏析选修课而广受学生好评,史老师人很好,课程分数都打得很高,因此这门课程在选课时每每竞争十分激烈。
十分幸运,大二的我顺利选到了这门课,相当兴奋。而现在看来更幸运的是,这是史老师最后一次开设这门选修课。
史老师的课程内容自不必说,十分精彩。从曹家历史脉络到作者身世背景再到红楼人物评析,老师皆如数家珍。老师又常从红楼故事联系到现实生活讲说社会时事、人情百态,使我受益匪浅,以至于觉得四个星期八节课完全听得意犹未尽。
仍记得在第一节课,史老师讲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保刀质酒歌》说到“斝干瓮涩何可当”一句时向台下突然抛下一个问题——“有没有人知道这个斝字出现在书里哪一回?”坐在第二排的我脱口而出——“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给宝钗的茶杯杯名”!老师听闻面露欣慰。后来课下听到老师对另一个选修
班同学说这个问题是她讲红楼选修课以来必提的问题,而我是第一个回答出来的人,我自是喜不自胜。
后来的课上我也常和老师互动,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听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讲述他这么多年经历的奇闻异事,听到妙处时忍不住附和叫好。
结课时我交了两篇论文,分别是《彩云易散玻璃脆——从晴雯之死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和《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浅析红楼梦中的玉文化》。前一篇带有一定考证色彩,我以小说中晴雯重病以及抄捡大观园被逐含冤致死等情节为切入点,进行大胆推测、小心求证曹雪芹这本毕生心血之作的多次删减修补的成书过程。后一篇是专题型论文,我力求从小处着手,细微而全面地分析《红楼梦》中对于玉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这两篇论文后来都得到了史老师的肯定,我很开心。
2016年,我20岁。
古时男子20岁之时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所以20岁又称“弱冠”。
“弱冠”这一年我自称是在大学“搞事情”的一年,在西美成立红学社的想法由来已久,但是在16年年底我才下决心要真正去实现它,并且成功了,我顺理成章成为了社长。与此同时,班里在开设“空间设计三”课程,代课老师是现任我系空间设计教研室主任的胡月文老师,课程的设计题目为文化展示空间。我想到红楼文化,所以想做一个曹雪芹纪念馆设计。
我把想法与胡老师交流后她立即表示支持。老师要求我们在做一个“情景 事”的空间限定训练,即在设计前介入story的脚本设定。因为考虑到了红楼故事的熟知度,我将《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一回中黛玉葬花前在潇湘馆里准备工作的行为活动作为设计前期思考,并将其转化为了图示化语言。
人的尺度和行为活动是界定空间性质和用途的重要依据。我以为传统纹样“卍”字为设计灵感来源,对字形进行拆分变形得到建筑平面。并进一步规划了序厅、曹家历史资料陈列厅、曹学研究成果陈列厅、影像厅、文化沙龙、字画展厅、临时展厅等功能分区。
在课程后期,我分心在了其他的个人事情上。于是完成作业时在一往更喜欢的模型制作上花费了更多心思,而在图纸上偷了懒,未将模型上的室内空间设计真正落实在图纸上,继而毫无意外得到了胡老师的批评 ——“一次课程偷懒可能看起来没什么,如果幸运的话可能在下次课程弥补一些缺失的东西,如果不那么幸运的话雪球就会越滚越大。直到毕业后在工作中就可能就需要用半年,一年甚至两年时间才能弥补回来这些应有的设计思维。”胡老师在语音中如是说。这些批评现在听来仍无一字不深刻扎心,也无一字不是老师对学生的诚恳关怀和热切期盼。
这几段语音我一直收藏在微信里,也一直记在心里,无时不刻提醒着我做事要勤谨些,再勤谨些。
2017年,我 21岁。
年初1月22日惊闻冯其庸先生病逝于北京,感怀不已——至此被称作“红楼双壁”的周汝昌先生与冯其庸先生皆已作古,几十年来两人的学术纷争,恩怨是非常被人当做八卦津津乐道。尤其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冯其庸先生担任中国红学研究会会长后两人矛盾逐渐激化,两人门下后辈针对对方的攻讦始终也没有停止。但可以肯定的是两人在红学研究上皆是高屋建瓴,硕果累累,付出了毕生心血,也永远是我们后辈瞻仰学习的前辈。
忙碌的上半年中,我以红学社的名义面向全院举行了一系列主题活动。
3月30日,我邀请了文学基础部的史娟茹老师在图书馆开展了“寻微探幽——体会红楼人物微妙的心里关系”讲座活动。
5月10日,我在图书馆举办了“纪念央视版《红楼梦》播出周年观影活动”。
6月22日,红学社和橄榄树公益社合作举办了“从《红楼梦》看明清时期的男风文化”讲座活动,我担任主讲人。
7月1日,我在学校团委的协助下,举办了“墨染红楼——红楼梦主题绘画设计大赛”,面向全院师生征集作品。
幸不辱命,我组织的这些活动举办后,同学们反响热烈,参与度很高,活动后评价也都很好。鉴于以上情况,团委老师为我社授予了“年度三星级社团”称号,我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2017年是87版《红楼梦》电视剧播出三十周年,因此被很多红迷称为“红楼年”。剧中扮演“贾宝玉”一角的欧阳奋强组织于6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1987,我们的红楼梦”主题音乐会,我在6月16日才买票上京赴这三十年之约。当听得熟悉的《葬花吟》前奏一响起之时,我不禁泪目。
近来注意到且特别想说的是央视版《红楼梦》电视剧固然经典,可以说的上是至今为止《红楼梦》翻拍史上的巅峰之作,即使抛开这个“红楼梦”标签不谈,它也绝对称得上中国电视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全剧组人员全身心投入电视剧创作当中,不管是荧屏前还是幕布后所展现出文艺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实在是现在的我难以想象的。他们以影视形式向大众普及了《红楼梦》这一文学巨著,现在看来剧中虽有不少遗憾,但仍瑕不掩瑜,周汝昌先生赞其为“首尾全龙第一功”。然而我觉得30年来它却被很多红迷过度神话化了,很多人口口声声喊着自己有多喜欢《红楼梦》,其实只是喜欢87版电视剧而可能根本没翻过原著。
我以为87版电视剧绝不能等同于《红楼梦》!每个时代都应该属于自己时代的影视版本《红楼梦》(后来人也为此做出了大量的努力,89北影版和96华视版皆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我们不能因为87版经典而拒绝接受新翻拍版本,然后加上自己主观意愿认为新版本不可能超越,即使超越很难。 我们在30年后还在热衷于讨论87版《红楼梦》,却不能强求再过30年、60年、甚至100年后的人们也和我们一样追捧。
与此同时,机缘巧合之下我结识了刚从新校区调回的吴晓冬老师。吴老师治学严谨,兴趣广泛,对红学研究亦多有涉猎。我们常在一起切磋一些看似很无趣的问题——如大观园究竟是在南方还是北方?抄手游廊还是超手游廊?书里的姑娘们是小脚还是大脚?作者在写书前有没有参考资料?《红楼梦》的作者会不会是个王府太监?他也会出“聚首相望来时路”如此一联来考我(我对之“再见难忘旧日情”)。诸如此类的讨论大概只有我俩乐在其中。
是年年底,教研室开设了“传承与创新”课程。这是我系细分四个小方向后空间教研室新加的课程,同时是毕业设计前最后的前置课程,可以说是一次小毕业设计的预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两位任课老师都极为看重这次课程的意义。给我们班代课的老师是原任空间教研室主任的周靓老师,隔壁班代课老师则是胡老师。
周老师是个极温柔可亲的老师,永远都像哄孩子一样的鼓励我们——“你们都是最棒的”、“没问题,我很放心你们”、“好着呢,继续往下深入”……
新课程自然有新上法——与以往都不同的是,老师们告诉我们这节课的设计作业并不限定某一个性质空间上,而希望我们发散思维,以不同形式的设计来体现“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
十月初刚结束的“苏州之行 ”城市阅读使我实地感受了私家园林的空间之趣,对园林空间研究、演绎拓扑,使我萌生了“竖向园林”的概念——将二维的平面园林转变成一个三维的多空间叠合的“建筑园林”。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曹雪芹为宝黛钗湘这些贵族公子小姐们创设的住所,也是全书情节开展的主要场所。“衔山抱水建来精”、“天上人间诸景备”——可以说,大观园是一个“乌托邦世界”,是曹雪芹理想化的设定。于是我以《好了歌解注》为故事脚本,做了空间重构图像解读。我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又借用孙温画册里的人物山石花木,再混搭我画的空间线稿,三者搭配的效果竟然意外的和谐。
多方思考和实地调研后,我将设计选址定在了学校对面罗家寨巷子里两栋筒子楼相夹留出的一块不足三十平的空地。在面对罗家寨现有糟糕的人居环境以及有限地基情况下,我从传统园林的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对其形象进行了解读,总结了“小中见大、步移景异、曲折有度、巧于因借、观想自然”五个园林特点,这是造园手段,也是观园方式。
将造园手法应用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我期望能以形成相对“小”的面积,创造出相对“大”的观赏居住空间,并给人带来如同游览私家园林般丰富的空间感受,模拟并改善罗家寨低收入租房群体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实现建筑的功能性和艺术美学的有机统一。
最后将作品定名为“再见大观园——城市狭缝中住宅空间探索性设计”,如果说大观园是现实中的太虚幻境,一定程度体现了曹雪芹人生诉求和价值关怀,那这次的设计实践则体现了我对心中大观园的一些理想化设定。
年底,毕业创作终于在大家又期待又焦虑的复杂心情中如期到来了。
我和李佳玲、李雅丹组成了毕设小组,我任小组长。三个人在开题之初向导师即周老师提交了十余个感兴趣的研究选题,其中我“贡献”的三个分别是玻璃家具的可能性探究、红楼文化展馆以及空间的拉伸性探究。经过我们组内的多番讨论和我们同导师之间的对于各个选题发展设想的深入沟通,最终我们选择把家具设计和红楼文化两个点相结合,将红楼文创家具作为最终的毕设选题。
在开题报告上,我以ppt的形式向全班阐释了红楼家具文化的研究背景,并明确了研究红楼家具文化的目的与意义,提出了如何以家具为载体向观者传达红楼文化、如何从家具材料选择兼顾传统性和时代性等亟待解决同时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最后敲定毕设题目为“红楼非楼 织梦成几”。其中,“红楼非楼”点明设计的文脉传承主题,定下方案基调,创设了一个相对意象的空间环境;“几”意指净空安静的家具,点明了设计方案落脚点;而“梦”同“红楼”二字组合,暗合《红楼梦》的书名。“梦”是作者曹雪芹看尽世间百态,尝遍人情冷暖后参透和要向读者传达的哲学理念。织梦之“梦”,既是寄托着古人们人生诉求之“梦”,也是当代人未做完的红楼之“梦”。
《红楼梦》是一座难以攀登的文化高峰,想要从其中提取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再加工无疑是难上加难。我们知道87版《红楼梦》电视剧已是难以超越,而剧中创作历时四年半的十三首配乐更是无法复制的经典。但它的作曲者王立平先生在创作之初却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将近一年没有写出一个音符让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专业能力。他回忆时坦言说《红楼梦》音乐的创作是他“创作生涯中最难的经历”,但能创作这些音乐他不仅是“三生有幸”甚至是“八生有幸”。面对红楼文创家具这样的设计难题,我们组内也曾产生过动摇和分歧,而导师们这时却都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吴老师在得知后的第一时间给我发了一条微信——“别放弃,这个题材很需要研究,是我们该有的担当”,当时心情沮丧的我看到后深受触动,坚定了必须完成这个设计的信念。
寒假假期中,我们三个分别就近展开了调研。调研方向是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和实物资料三方面资料搜集——其中文字资料是重中之重,包括原著对于家具的描写部分以及当代人对于明清家具的研究专著;图像资料包括孙温画册和红楼梦绣像插图中对于面具的描绘;实物资料即博物馆中展出的明清家具,相比于前两者,它更加直观。就我而言,我利用假期梳理整理出了原著中关于家具陈设的文字;在国家博物馆看了明清家具特展;并在观复博物馆听了一场“红楼梦里说家具”的专题讲座。
2018年,我22岁。
开学后,我先将毕设工作划分为“织梦”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入梦——前期立意讨论、调研(2017/11/20——2018/2/28);第二阶段是归梦——中期设计调整、完善(2018/3/1——2018/4/20);第三阶段则是醒梦——终期家具制作、排版(2018/4/21——2018/6/5)。
在设计之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毫无意外地遇到了巨大困难。总是找不准设计的感觉,方案一次次被打回,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使得周老师也很为我们心急。那个时候我经常在深夜辗转难眠,心里也充满了对组员的愧疚之情。一开始定下选题时心里充满激动,可真到做设计的时候,突然觉得脑袋里白茫茫一片,无论怎么勾画草图都不满意,感觉干了一件自己无法完成的事。终于明白热爱《红楼梦》是一回事,拿出作品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那个时候心里一直非常焦虑,每周一和周四下午汇报完进度都像用尽了全身力气。
终于有一天,我又翻开了甲戌本,映入眼帘是第一回中那句再熟悉不过的话——“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刹那间灵光一闪,我顿觉石破天惊、云垂海立!就是它 —— 金陵十二钗!十二钗!钗!
曹雪芹著此书的目的正是为闺阁昭传,他在书中塑造一大批以林薛为代表可歌可泣、可怜可叹的金玉女儿形象。而“钗”是古代妇女每日簪发必备之物,所以逐渐成为了她们的代称。想到这里,我再一次激动不已。这时我有充分理由推断,曹雪芹在书中正文将《红楼梦》、《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等书名皆弃之不用,独独“题曰《金陵十二钗》,正是要以他心中最紧要的“十二钗”来凸显本书主旨以及女子之于本书的重要性。因此此“钗”也正是我设计红楼文创家具的绝妙不二立意点。
于是我立即搜集了大量关于钗的文字图片资料——单股为簪,男女皆可用;双股为钗,多股则称梳篦,皆为女子使用;我对发钗造型拆分提炼,变形简化,得到了设计后的“钗”平面。并将其应用在大量同时勾画的设计草图中。
在和导师多番讨论后,我们最后决定以卷书搭脑扶手椅、禅椅、翘头案等传统家具造型为基础进行改良再造,选材则以木材搭配拉丝不锈钢,力求以当代设计语言解读红楼文化,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上彰显时代精神。
在家具的制作加工时,我们找到了西部建材城里手艺过人的陈叔叔。据叔叔自述,他十六岁入行,无师自通,至今已经近四十年了。四月到五月间,我拿着家具尺寸图纸往叔叔那跑了八九个来回,或许是被我的诚心感动,也或许是因为有个和我年纪相仿,专业也相似的儿子,叔叔对我非常照顾。他不厌其烦的反复和我讨论调整家具的尺寸比例和加工工艺,并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给予我许多切实精到的建议,使我的设计尽量尽善尽美;叔叔谬赞我的聪明,亲自上手教我开榫、出卯、刨平。我曾以“纸上得来终觉浅,我最佩服手艺人”表达我对各行各业工匠们的无比崇敬之情,而这次的设计实践也使我感到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取回原木家具后,我对其进行了上漆和打磨。
与此同时李佳玲和李雅丹进行了后期版面设计和展陈布置工作。我们和周老师反复沟通版面大小、风格以及展场设计等一系列后续问题,以求获得最好的展览效果,最终我们选择以黑色几何环状图案铺贴整个地面仿日本枯山水之意,这同家具的视觉效果也相得益彰。后来我又将设计说明写成了一篇短赋,并请书法专业的魏文强学弟帮我题写了出来。
十年的故事恍如一梦,也就到此为止了。
这本“小书”是我从去年的冬天开始动笔的,一直到今年六月初才全部润色定稿。写到后两年的文字时甚至被毕设累到想放弃它,咬咬牙还是坚持写下来了。在我看来,这两万余字既是对自己读《红》十年的一个交代,同时也是我毕业创作的一部分,它像是一篇长长的设计说明,只待知音来翻阅。
在最后首先祝贺我爸的公司开业十周年和我即将大学顺利毕业,同时真挚感恩爸妈对我生活和学业上的无限支持;真挚感谢这些年遇到的前辈、老师、朋友以及同学们给予的鼓励和帮助。
不知人生有几多十年,我只期待再过十年到2028年那时,32岁的自己再看到这本野生“设计说明书”,亦会从心底觉得欣慰然后不禁笑出声吧。
2018年6月写于西安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